巴勒斯坦

黎巴嫩的美丽与哀愁


治疗头部白癜风的有效偏方 http://pf.39.net/bdfyy/bdflx/141115/4518135.html

上大学那几年,因为专业的关系,经常听美国之音和BBC。每每会听到以色列和巴解之间的仇杀与报复,黎巴嫩夹在其间经常受到波及,那时它刚结束内战不久。这个弹丸之国,人口和面积犹如国内的三线城市,却有18个不同的宗教派别,长期以来纷争不休,最终矛盾激化,导致了长达15的血腥内战。北边是战乱国叙利亚,有大量的叙利亚难民,南边是世仇以色列,也有庞大的巴勒斯坦难民,黎巴嫩夹在各种势力和派别之间,在艰难中负重前行。

虽然内战已经过去了20多年,但是黎巴嫩人仍未完全从内战的创伤和痛楚中走出来,纷繁复杂的宗教派别斗争和周边局势使得这块热土颇不平静。无论是在贝鲁特的核心区,还是在北部边境城市的黎波里,随处可见戒备森严的*警,端着冲锋枪严阵以待。重要建筑的周边和街角,布置着装甲车和简易战壕,高处则有警戒哨站岗。在南部边境城市提尔,我们结束当天的闲逛,从一居民区出来,正好碰上当地民兵组织的集会,大街小巷布满*警,路口都被封锁起来。武装人员对我们的背包进行严格的检查,甚至把照相机也拿起来仔细端详。末了,还由两个带枪、戴着绿领巾的民兵一左一右夹带着我们离开集会的广场,直到把我们送到广场之外。

忘了提一句,提尔是黎巴嫩南部与巴勒斯坦交界的地区,住着大量的巴勒斯坦难民。这里鱼龙混杂,派别众多,冲突不断,爆炸和 性袭击也是家常便饭,看似平静的街面,随时都有可能响起爆炸或枪炮声。这个地区可是中东的火药桶,每隔一段就会有爆发性的新闻。就在我们离开后不久,黎巴嫩总理哈里里就因为收到威胁而辞职,导致局面更加错综复杂。

几天之内,我们走了东北南三条线,把黎巴嫩的常规景点逛了个七七八八,还有幸蒙房东JOJO带路,参观了一座内战博物馆。这座博物馆的前身是一位富有牙医的豪宅,刚好位于绿线上的要冲,两条大街在此交汇,因此成了黎巴嫩内战双方的对峙分界线,这座建筑也成了狙击战的天然堡垒。外墙上弹痕累累,房子内外多处被炸毁坍塌,这些痕迹被有心的法国建筑学者Mona和她的艺术家同行们保留下来,仅做有限的装饰,用于举办一些跟内战有关的艺术展览或讲座,已经成为黎巴嫩内战的缩影。行走其间,感受着变幻的灯光,似乎仍能闻到弥漫的硝烟,仍能听到咆哮的炮火。

贝鲁特星光广场上的钟楼

星光广场是贝鲁特最繁华的中心地带,夜晚依旧要戒严

欧麦尔清真寺外墙的路灯

阿敏清真寺

贝鲁特港口,停着联合国的*舰,也是这次灾难性爆炸的核心点

内战博物馆门口的广告“治愈黎巴嫩”

黎巴嫩内战博物馆

阿敏清真寺前的烈士纪念碑,纪念在内战中牺牲的黎巴嫩人

星光广场上的咖啡座,客人还是不多

欧麦尔清真寺

贝鲁特市中心的古罗马遗址

圣乔治大教堂和阿敏清真寺并排而立

贝鲁特 的景点~鸽子岩

贝鲁特机场的摄影展览,展示星光广场战前战后的对比

战争对城市古建的破坏由此可见一斑

阿敏清真寺

我这样说黎巴嫩,加上平日里看到的新闻,估计不少人已经把黎巴嫩想成战火纷飞之地,唯恐避之不及了吧。实际上,战争是一回事,战后的日常生活又是一回事。如何在夹缝中生活、找乐子,是黎巴嫩人的日常,虽谈不上歌舞升平,但也平静富足。要知道,上个世纪60年代曾是贝鲁特最辉煌的时期,许多欧洲人来此度假,贝鲁特号称“中东小巴黎”呢。因为事先的想象,我们也是在忐忑中北上南下、东突西奔的,与新闻报道不同的是,我们看到了一个大相径庭的黎巴嫩。

实际上,我们黎巴嫩的行程还没到贝鲁特之前就已经开始了。之前在找贝鲁特的住宿时,看到爱彼迎上有一家民宿,宿主竟然还是中国人,于是毫不犹豫拿下。黎巴嫩有浓厚的欧美文化氛围,和纯粹的伊斯兰国家不一样,有股百废待兴的感觉。民宿和Uber一样,都是贝鲁特刚刚兴起的新事物。JOJO就是用于吃螃蟹的 批人,她凭借东方女子的特有魅力和良好的英语,在黎巴嫩 国民银行谋得不错的职位。贝鲁特的房租奇贵,她租的房子有两间房,一间她和男朋友住,另一间则挂在爱彼迎上招租。

考虑到到达时间较晚,我们托JOJO叫了出租车接机。司机穆罕默德是个秃顶的中年暖男,颇为健谈,热情介绍沿路的建筑,还 时间带我们去街上买了电话卡、办了套餐。之后我们去东线也是包他的车,路上因为别人突然横穿,造成轻微的撞车事故,弄得我们颇为过意不去。

东线一日游的重点是包尔贝克古城,位于贝鲁特东北谷地,距离贝鲁特80多公里。古城规模庞大,壮观程度不亚于伊朗的波斯波利斯。最初是由崇拜太阳神的迦南人于公元多年前建造,用于祭祀太阳神Baal。在罗马帝国时期,奥古斯都皇帝对此进行扩建,成为一个庞大的宗教建筑群,用于供奉万神朱庇特Jupiter庙、酒神巴卡斯Bacchus庙和爱神维纳斯Venus庙。祭祀大厅的中央有一个高台,可以爬上去拍到古城全景。南边是保存最完好的Bacchus神庙,四周都是泥*的高墙,粗大无比的大理石柱,给人很震撼的感觉。我没想到的是,希腊意大利的本尊还没去到,却在外围见到了一大批古罗马的丰功伟绩,以至于到后来,一听到古罗马神殿剧场浴场什么的就要吐。

回程路上,穆罕默德带我们探访了Ksara酒庄。酒庄位于山谷之中,早就听说黎巴嫩是葡萄酒的 产区,一直想找机会前往,没想到不期然就撞上了。古色古香的大厅中展示着酿酒的机器和巨大的酒桶,可以爬到二楼去参观。工作人员带领我们进入山洞中的酒窖,在一排排的酒桶中穿行,闻着葡萄酒的醇香,介绍葡萄酒酿造的工艺。 当然就是在酒吧里品尝各种不同口味的美酒,好在价格很亲民,我们就顺手拎了几瓶回来,也算没有白来一趟。

包尔贝克古城遗址

?宫殿大门的罗马柱

酒神殿

Ksara酒庄

在酒庄品酒

的黎波里原来在我们的行程之外,却成了意外之喜。的黎波里是黎巴嫩北部重镇,由于叙利亚内战不休,这里聚集了逃难而来的大量难民。这里历来是各种教派和势力的是非之地,各种旅游书都警告游客谨慎前往。要不是JOJO严重推荐,我们决不会贸然前往。

的黎波里的街头确实有几分像书里所说,城堡山上布满荷枪实弹的*警,十字路口,城堡山脚下布置着装甲车、战壕和工事。城堡入口有岗哨,里面也有*人背着冲锋枪巡逻,颇有几分临战气氛。城堡山里游客不多,冷冰冰的地窖,斑驳的围墙,城洞里的炮口对着山下的市区,连博物馆的文物陈列都显得有几分枯燥。然而,只需徒步几分钟,下到市场里的巷弄,马上就能融入活色生香的市井生活。对游客相当好奇的当地人,不乏幽默的餐馆老板,古风犹存的旧市场,各种别处看不到的摊贩,仿佛一幅中世纪的浮世绘。

偶尔驻足下来,在街头点一杯香浓的浓缩咖啡,或者顺手买一点甜点。上了年纪的老板犹如油画中走出来的人物,动作慢慢悠悠,连那些甜点也各有特色,为别处所没有。感觉这里就像被时光遗忘了似的,人们按照自己的生活节奏,不管外面翻天覆地的变化。

每次坐下来,或者驻足街头,都会有一堆路人围观过来,探寻的目光在对方身上不停地扫描,简单的问答之后,报以微笑的善意。片刻之中,各自的好奇都得到了满足,于是连阳光都格外生动起来。这里才是热腾腾、有着香火气的日常真实。

在的黎波里街头和黎巴嫩小伙合影

街头咖啡摊,一杯黎巴嫩磅,合人民币0.80元

的黎波里街头满是宝马,不过都是人家淘汰的哈?

正宗的手冲咖啡,机器都有点年头了,一杯黎巴嫩磅,合人民币2元

街头随处可见的防爆车

古堡上的大炮正对着山下的居民区

黎巴嫩真的太小了,从贝鲁特到的黎波里,沿着海边高速公路开差不多两个小时就能到。看看回来的时间还早,我们干脆把沿途的几个点一举拿下。比布鲁斯是一个宁静的小镇,曾是腓尼基人的发源地,三千多年前,腓尼基人从比布鲁斯的港口出发,将雪松以及其他黎巴嫩特产运送给埃及法老,在地中海地区发展商贸活动。现在的比布鲁斯是由不同历史时期的遗址混合组成,包括腓尼基时期、波斯时期、罗马时期、十字*东征时期、奥斯曼时期等各种时期。黎巴嫩沿地中海岸的城镇大同小异,看点基本上一样,不外乎城堡、城墙、炮台、教堂、港口和遗址公园等,比布鲁斯应该是最有代表性的。这里还有一个很有趣的看点就是鱼化石博物馆,说是博物馆,但更像商店。里面展出了许多上亿年前的鱼、虾、植物的化石,感兴趣的话,还可以砍价买下来。对于化石控来讲,这可真是千金难求的机会哦!

上朱尼耶的哈利撒山要坐缆车,我们下车的地方在山腰的公路旁,而缆车站就在下方。看着很近,但要绕着山路打转转,出租车要价都很高,一言不合就开跑了。都说黎巴嫩的物价高,我们算是真切地见识了一回。走了很长一段下坡路才到缆车站,买了不算便宜的车票(黎巴嫩磅),再晃悠悠地爬升。待爬到山顶时,已经是日暮时分,整个港湾都沐浴在金灿灿的夕阳中,地中海海面上,正上演一场无比惊艳的落日表演。有不少小黑点在夕阳余晖中上下翻飞,那是勇敢的心在动力伞的带动下自由翱翔呢。除了可以俯瞰朱尼耶海湾的全景,山顶还有一座可与阿根廷的基督山相比美的黎巴嫩圣母像。这座雕像于年落成,重达15吨,是基督徒的朝圣圣地之一,教宗约翰?保罗二世曾在年5月10日造访过这里。

比布罗斯古城门?

比布罗斯古港口

鱼化石博物馆兼商店?

俯瞰朱妮耶港湾?

山顶雕像~黎巴嫩圣母

山腰处的圣保罗教堂

朱尼耶正对地中海,日落相当漂亮,也是有名的滑翔伞圣地。

飞跃朱尼耶?

今夜,我为黎巴嫩祈祷?

去南部的赛达和提尔颇费周折,我们住的旅馆门口有路车沿着海岸线走,一直开到科拉汽车站附近的天桥下,在这里下车以后,向西走几百米就到汽车站。往南部的汽车比较破旧,简直跟东南亚的发展中国家有的一比。与北部城市相比,赛达显得有些“脏乱差”,和黎巴嫩的其他城市一样,这里也曾更换过很多主人—波斯人、希腊人、罗马人、倭马亚人、十字*、奥斯曼人都留下了痕迹。老城的巷弄和老市场Souqs是原汁原味的阿拉伯风格,市场内人来人往,一副热闹的市井景象。周边还有典型奥斯曼风格的古客栈Khanel-Franj,15世纪的赛达大清真寺OmariMosque, 的香皂博物馆,专门生产橄榄油香皂。

提尔古城靠近以色列边境,是真主*的大本营,当地的居民大部分为什叶派,同时还居住着部分马龙派基督徒。复杂交错的教派,自然少不了矛盾与纷争,但也因此少有游客,景点门可罗雀。若想安安静静地躺着,享受地中海边的沙滩与阳光,可以选择来这里。我们就这样误打误撞地闯入一处当地人的私密海滩,其实我们奔着这里的一座灯塔去的。在此度假的当地人热情邀请我们吃烤肉,一起把酒畅谈。时令已近秋天,但地中海边的阳光还是火辣辣的,海水一样的蔚蓝清澈,身旁尽是袒胸露怀的男人和比基尼。如此美景,何忍辜负?几杯啤酒下肚,我终于受不了撺掇,又一次宽衣解带,在地中海里游起泳来。

这是我们在长达两个多月的中东之行中,所到过的最不穆斯林的地方。这块区域在渔港附近,属于基督徒区ChristianQuarter,村中有圣托马斯教堂和不少的欧风酒吧。房子的墙面上涂着橙色、蓝色许多颜色,阳光照耀下格外鲜艳,与穆斯林区单调的土*色形成鲜明对比。

奥斯曼风格的古客栈Khanel-Franj?

赛达古城门楼?

提尔海边的米纳遗址群ElMinaExcavations属于希腊、罗马时期,包括罗马集市、罗马浴场、体育场遗址等,规模还是蛮壮观的。但是遗址保存得并不完好,需要运用想象力去构想罗马时期全盛的模样。

离开黎巴嫩的前一天傍晚,我们从旅馆穿过酒吧林立、美女如云的杰美扎大街,走到市中心。夕阳西下,贝鲁特港中停泊着巨大的邮轮,显示着这个港口城市的活力,而它的旁边就是刷着联合国标志的维和*舰。深夜的贝鲁特,结束了一天的喧嚣,恢复了应有的宁静。柔和昏*的路灯下,前总理拉菲克?哈里里正在苦苦思索。也许他在临死的那一刻,还在构想阿敏清真寺和大教堂和谐共存的画面,这大概也代表了大部分黎巴嫩人的愿景吧!

又一次想起哈里撒山上的那尊黎巴嫩圣母像,她站在象征着种族语言纷争的巴比伦塔的顶端,慈祥地望着大海的方向,好像在告诉人们:要以爱、谅解和宽容来重塑这个纷乱的世界。

提尔古港口?

提尔古城属于基督教区,风格完全不一样。

灯塔边的一家旅馆?

热情相邀的黎巴嫩人?

感觉一瓶啤酒、一台手机就可以在此度过余生了吧?

地中海边的闲暇周末?

这里的小孩也比较大气,各种*脸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a.com/btly/5802.html

蒙ICP备2023004182号-1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