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黑门
不知道你在读《圣经·使徒行传》时,有没有注意到这样一处经文呢?信的人都在一处,凡物公用,并且卖了田产、家业,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给各人。他们天天同心合意恒切地在殿里,且在家中擘饼,存着欢喜诚实的心用饭,赞美神,得众民的喜爱。主将得救的人天天加给他们。使徒行传2:44-47基布兹农场这样“凡物公用”的生活,被认为是有史料记载、最早期的“集体所有制”组织形态,甚至比马克思提出“共产主义”还要早一千多年。让人颇觉意外的是,和这种社会形态相类似,号称“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在我国早先的“试验”中却不太成功。仅短暂存留了20多年,便土崩瓦解。基布兹农场但当我们把目光,投到远在千里之外的以色列。一种名叫“基布兹”Kibbutz、且具有浓厚社会主义色彩的集体农场,却在资本主义的环境下生存了近百年,甚至还在变迁中不断发展壮大。如今,以色列有超过多个“基布兹”集体农场,全国有5%人口,大约13万人住在其中。“基布兹”的工业总产值,占到了全国GDP的9%,农业总产值更是占到了40%,被誉为“以色列资本主义社会下的奇迹”!01以色列荒漠中的绿洲凡物公用的现世乌托邦16世纪,英国作家托马斯·摩尔写下《乌托邦》一书。往后百年间,“乌托邦”一词,也被意指为向往、完美、乃至不可能存在的理想世界一个象征。在一个充斥着焦虑、疲惫甚至是不平等和剥削的世界中,一个如“乌托邦”的世外桃源,想必会令无数人心之神往。而“基布兹”,就是这样一个以平等、民主、公有和自愿为建立原则的“现世乌托邦”。北京语言大学的谢小庆教授,在提到这一“以色列人民公社”时,就曾说过一段引人深思的话:对于那些对“君临众生”不感兴趣的人和更偏爱平等和尊严的人,公社是一种更符合他们偏好和个性的选择。公社共存的生活方式,不仅可以使人避免异化为“房奴”、“车奴”、“子女教育奴”、“财奴”,而且是一种更有利于维系地球生存的生存方式……”基布兹Kibbutz,在希伯来语中是“聚集、集体”的意思。这既是一种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集体形态,又是在荒芜的沙漠中,开垦出的一个个农业高度发达的现代化农场。年夏季,中国作家云也退就曾以志愿者的身份,住进以色列东南部沙漠边缘——内奥·茨马达基布兹。他作为志愿者体验的一个多月时间里,每天都过得简单、规律而充实:清晨五点一刻集合,晨祷,然后开工,中途午休几小时,再继续劳作至晚上七点。在农场的工作包括,锄草,剪枝,插苗,帮厨,盖房子,牧羊,酿酒,包装小食品……沙漠中的绿洲基布兹在每周仅有的集体休闲时段——安息日晚宴上,一切似乎也都显得庄严克制。人们身着白衣,一起舞蹈,甚至食物还会比平时更少一些——每人仅能分到一点酒和小一块面包。“一个民族在惟一的休闲时间,都不用来娱乐、不用来消费更多的食物。”这让过去体验的云也退觉得,很值得寻味……云也退待过基布兹后写下的书这样的生活听起来似乎显得略显枯燥,但云也退却说:“他第一次感受到,内心真正的和谐。”生活在基布兹内的成员因为根本没人在乎你有什么特长,你过去做过什么,更不会在意你有什么缺陷、不足。没有特权,亦没有歧视:“那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里激情、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a.com/btly/53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