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巴勒斯坦 > 巴勒斯坦经济 > 全球八大ldquo兵家必争之地rd
当前位置: 巴勒斯坦 > 巴勒斯坦经济 > 全球八大ldquo兵家必争之地rd
世界八大兵家必争之地(包括五大“火药桶”)
地缘*治是*治地理学说中的一种理论,它主要是根据地理要素和*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治行为。
地缘*治其根源可追溯到F.拉采尔于年提出的“国家有机体”论和“生存空间”概念。它主要是根据地理要素和*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治行为。比如以德国为典型代表的西方国家十分重视地缘格局,而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天时、地利、人和”之思想,其中,我国战国时代的纵横家,是中国最古老的地缘*治学。
地缘*治是全球热点问题的发源,比如叙利亚战争、伊朗核问题、乌克兰问题、科索沃问题、朝鲜半岛问题、阿富汗问题、南海问题、钓鱼岛问题等,都与地缘*治密切相关。
地缘*治,意味着某些国家成为大国势力的兵家必争之地。实际上,兵家必争之地是中国的表述及说法,说明某些国家及地区的战略位置极其重要,甚至关系到多个国家或势力的重大利益,特别对于某些国家生存空间和战略缓冲具有重大意义的地区。
下面盘点一下目前世界五大“火药桶”及兵家必争之地(排名不分先后)。
一、巴尔干半岛
巴尔干半岛地理重要性:巴尔干半岛,位于欧洲南部,是一个历史和地理上的名词,它描述欧洲的东南隅位于亚得里亚海和黑海之间的陆地地区,但具体范围有不同说法。巴尔干半岛面积为55万平方公里,人口近万,巴尔干半岛与西班牙、葡萄牙所在的伊比利亚半岛及意大利所在的亚平宁半岛并称南欧三大半岛。
巴尔干半岛民族众多,宗教林立,包含的国家和地区有:塞尔维亚、黑山、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克罗地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马其顿、希腊和土耳其。由于巴尔干半岛地处欧、亚、非三大洲之间,是欧亚联系的陆桥,南临地中海重要航线,东游土耳其海峡扼守黑海咽喉,因此,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巴尔干半岛历史:巴尔干半岛历史十分悠久,曾是人类发祥地之一,古希腊文化的发祥地。公元前2世纪后,巴曾先后被罗马、拜占庭(东罗马帝国)、阿瓦尔(柔然)、奥斯曼土耳其等帝国统治。公元4到7世纪,匈奴人、阿瓦尔人、伦巴第人、保加利亚人、罗马人以及斯拉夫各民族对半岛的统治权曾经进行过十分激烈的争夺。值得一提的是,奥斯曼帝国的统治长达余年。
导火索因子:19世纪初,沙俄曾经渴望打通南下地中海的通道,而奥地利帝国企图向南扩通至亚德里亚海,德国则希望南下拓展至地中海地区、奥斯曼土耳其希望西出欧洲、意大利希望重塑罗马帝国雄风、英国、法国则要保护通过印度洋和远东的交通命脉,所以,巴尔干半岛成为了俄、奥、英、德、法、土、意等帝国争夺的重要热点地区,历史上多次发生大规模战争。众所周知,巴尔干半岛历来是国际关系中十分复杂、且多事的地区,一直素有全球"火药库"之称。特别是年,奥匈帝国皇储在萨拉热窝被刺成为 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发生于年6月28日的"萨拉热窝事件",原是一场在欧洲十分常见的暗杀事件,刚开始,人们没有感到有什么异常,但事后一个多星期,当时的欧洲列强竟然把它炒作成一场沸沸扬扬的"七月外交危机",进而引发了 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前苏联在克里米亚半岛召开的雅尔塔会议曾经对战后全球格局产生十分重要影响,诞生了雅尔塔体系。特别是南斯拉夫的民族矛盾十分错综复杂。众所周知,南斯拉夫拥有八大民族, 的民族——塞尔维亚族仅占人口的36%,所以,南斯拉夫各民族在历史传统、宗教信仰、文化习俗和经济发达程度上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值得一提的是,年东欧剧变之苏联解体后,南斯拉夫各加盟国先后退出,使得各加盟国矛盾出现激化。特别是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国家发动了 的科索沃战争,当时美国及北约对南联盟进行了野蛮轰炸。
到了年,科索沃自治省宣布独立,美英等国予以承认。这场战争使得半岛的不安全因素大大增加,并且这场影响十分广泛的现代局部战争,对国际战略格局产生十分重要影响,俄罗斯尽管彻底被挤出东欧势力圈,但巴尔干半岛矛盾最终也迅速激化。尽管科索沃地区曾经在年“独立”,但巴尔干地区仍然是全球最不稳定地区之一,主要原因是全球各大国势力的渗透及深远影响。
从博弈逻辑性来分析,众所周知,亚欧大陆是世界人类文明的中心板块,除人类文明早期的埃及,及现在之美国,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大型先进文明势力,都扎根于亚欧大陆。
纵观亚欧大陆,除偏居东亚大陆的中国、南亚次大陆的印度,事实上,可孕育强势地缘势力的板块有三个:一是欧洲(包括西欧、南欧),二是西亚,三是东欧。其中,西亚势力自小亚细亚半岛和东地中海,从东、南两面通向巴尔干;而欧洲则是借亚得里亚海和多瑙河平原,从西、北方向压至巴尔干;东欧则是以黑海及其沿岸为战略通道,自东北方向而来。
值得一提的是,三大所谓地缘势力,是通过不同的方向发力,同时对巴尔干施加势力影响,说白了无疑“要了巴尔干的命”。实际上,巴尔干半岛也“十分不幸”地处于三大地缘势力的夹缝中心。加上巴尔干半岛本身其地缘实力有限,难以整合出强势文明国家,因此,不足以力抗外部势力,维护其独立性,因此,最终任何一个外部势力的插足,都能够在此区域引发战争或冲突。巴尔干身处三大地缘势力中心夹缝的局面,让任何一个地缘势力,不管是出于开拓土疆、拓展自己势力范围,还是面对其他两股势力进逼之时,出于最前沿战略缓冲区的考量,必须对巴尔干半岛下大力苦心经营,最终,利益冲突的纷繁及犬牙交错,让巴尔干半岛不幸的沦为列强争夺的”逐鹿场’。
若从千年历史之脉络演进中,可清晰看到巴尔干半岛的无奈。比如在古希腊时代,巴尔干是希腊—马其顿与波斯帝国的交锋区域;而到了罗马帝国崛起之时,巴尔干又成为罗马与日耳曼—斯拉夫系蛮族博弈的最前沿阵地;到了罗马帝国灭亡之后,巴尔干就成了西欧天主教世界、东罗马帝国及东欧蛮族、游牧势力的逐鹿场。
后来,随着伊斯兰势力的崛起,天主教世界、东罗马帝国和伊斯兰世界三雄再次围绕巴尔干展开争夺。后来,东罗马帝国又被奥斯曼帝国所取代。而东欧平原的俄罗斯帝国兴起后,于是东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三系又换了面目,继续围绕巴尔干拼杀。可见,几千年长河中,这里几乎就没怎么消停过。
事实上,所谓三大地缘势力几乎半斤八两,没有谁真正拥有压倒对手的 优势,,因此,这仗一打就停不下来。特别是巴尔干半岛不仅身处三大势力夹缝,而且还位于不同文明的边缘,无论是欧系文明的核心—西欧;西亚文明地缘核心—两河流域,还是东欧势力的核心—东欧平原,与巴尔干半岛的地缘关系都相对比较疏离,其辐射影响力到此已成为强弩之末。即使占领了巴尔干,也无力持续向前进取,再开拓出一片新战略缓冲区,将巴尔干半岛化为己有。
另外,中东伊斯兰文明体系在人类世界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巴尔干半岛的地缘*治冲突,往往都会引发一连串连锁反应,并影响到全球性*治格局,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巴尔干的一举一动为全球所瞩目。
巴尔干半岛之所以被称作火药桶,除外部因素干扰之外;其内部的动乱基因同样也是酿成这种长期混乱的一大因素。正是内因与外因的交织,加剧了巴尔干半岛的冲突。也对人类文明的兴衰造成重大影响。
二、乌克兰
乌克兰地理位置重要性:英国 的地理学家与地缘*治家——麦金德,是英国地理学的代表人物。他以提出"大陆腹地说"的全球战略观念而闻名于世。
他把欧亚大陆和非洲合称为"世界岛",把世界岛最中心的地方称为"腹地"。他引证大量历史事实说明来自大陆腹地的征服者对边缘地带向着三个方向扩张和侵略:向东南方向到季风边缘区和澳大利亚;向东北方向经西伯利亚和阿拉斯加到美洲;向西到欧洲边缘地带和南部腹地。世界历史总的来说是按着这些方向发展的。
他把他的思想归纳为三句名言:"谁统治了东欧,谁就统治了大陆腹地;谁统治了大陆腹地,谁就统治了世界岛;谁统治了世界岛,谁就统治世界"(年)。
众所周知,中东欧地区作为连接欧亚两洲之重要纽带,其中,“物流通道”是中东欧地区在战略中最为突出的功能定位。
乌克兰位于欧洲东部,东接俄罗斯、南濒黑海,北与白俄罗斯毗邻,西与波兰、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摩尔多瓦诸国接壤。国土面积60.37万平方公里,人口4万。
乌克兰的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它历来是欧盟与独联体特别是与俄罗斯地缘*治的交叉点,是俄罗斯地缘*治安全的腹地,毗邻人口众多、经济权重高的俄罗斯东欧部分。
乌克兰重要历史过程:乌克兰的历史十分坎坷,时间回到9世纪时,基辅罗斯一直被奉为东斯拉夫人(俄罗斯人、白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历史的发端,一直到12世纪分裂。而13世纪时,基辅罗斯再次被蒙古人占领。14世纪,乌克兰先后受立陶宛大公国和波兰立陶宛王国统治。特别是在大北方战争(-年)后,乌克兰又被其他势力瓜分。而17-19世纪,在第聂伯河一带以基辅、波尔塔瓦、切尔尼戈夫为中心形成了乌克兰现代民族。
19世纪时,乌克兰大部分被俄罗斯帝国吞并,其余少部分为奥匈帝国侵占。在一战时期,乌克兰曾短暂独立为乌克兰人民共和国。在年建立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年并入苏联,成为苏联加盟共和国之一,比如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就是乌克兰人。乌克兰当时的领土面积是仅次于俄罗斯、哈萨克的第三大加盟共和国。年通过《主权宣言》。年8月24日重获独立。
年,乌克兰当局宣布暂停同欧盟签署联系过协议,引发大规模示威和流血冲突,反对派通过“颜色革命”暴力夺权,亚努科维奇被解除总统职务,乌克兰危机爆发。年,克里米亚地区公投并入俄罗斯,东部顿涅斯克、卢甘斯克公投建国。年德乌俄法签署明斯克停火协议,乌东部战事缓和。年,乌东部战事突然趋紧,*府*和东部地方武装相互猛攻,后国际社会开始介入调解。
尽管前苏联在年解体,且华约组织解散,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国家,东扩并未停止,从高加索到乌克兰,俄罗斯地缘*治环境不断恶化。乌克兰在北约和俄罗斯的争夺中处于首当其冲位置,其随时可能成为两大国的棋盘而再次引爆。
乌克兰为什么一直是东西方博弈的最前沿阵地?
首先,乌克兰始终处于东西方冲突的 线。事实上,乌克兰的地缘地理位置和波兰十分相似,在历史上曾经被野蛮瓜分过。特别是年12月25日,俄罗斯和乌克兰最终分家,缺少了俄罗斯这棵参天大树,乌克兰的地缘形势一下子恶劣起来。
尤其在冷战时期,东西方战略对峙点大致在当时的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南斯拉夫区域,而乌克兰当时处于苏联境内,属于名副其实的大后方。
东欧剧变后,一下子又让欧洲的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开始大举东扩。从年开始,捷克、匈牙利、波兰、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克罗地亚和阿尔巴尼亚等原在前苏联阵营的国家,纷纷加入北约。在乌克兰的近邻中,拥有波兰、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国家,无疑意味着东西对峙线的东移,让乌克兰成为了东西方博弈的最前沿地带。
其次,乌克兰由于历史原因,国内东西两区域形成了迥然不同的经济发展道路。历史上,乌克兰先后曾经被崛起的立陶宛和波兰统治,此后又再次被“波兰—立陶宛联邦共和国”所统治。
历史上经过一系列战争后,到了年,沙俄与波兰签署了《安德鲁索沃条约》,乌克兰再次被瓜分。最终,西部被波兰统治,东部则被沙俄占领。东部地区的沦陷意味着沙俄和乌克兰捆绑在一起,且时间长达多年,一直到年苏联解体。沙俄占领东乌克兰之后,乌克兰当时被称为“小俄罗斯”,此后波兰衰落,沙俄又趁机将大部分西乌克兰纳入自己的版图。
由于沙俄和波兰的长期分割占领,导致今天的乌克兰东西部的民族成分巨大,比如今天的乌克兰西部三分之二的国土分布着波兰族,而东部三分之一的国土又分布着俄罗斯族,使得乌克兰内部存在蕴藏着较深的民族裂痕。
因此,乌克兰本身处于东西对峙的核心,非常容易受到国际形势的影响。再加上前苏解体后,乌克兰“错判”形势,当时迫不及待欲加入西欧阵营,从而导致东部俄罗斯的戒备及强力反制。
众所周知,欧亚之交的土耳其虽然向西的海路被堵死,但其北有黑海,南有地中海,出海并不困难,而乌克兰则只有十分重要的黑海。
从黑海走向大海深蓝,需经过土耳其的内海—土耳其海峡,无疑这相当于在对外通道上让人卡住了脖子。如果土耳其放行,除了土耳其海峡,在海峡南部就是爱琴海。由于希腊占据了爱琴海大部分岛屿,按照12海里领海基线,爱琴海域71.53%属于希腊,因此,意味着进出黑海的舰船不得不经过希腊的领海。
更让人绝望的是,土耳其和希腊都是北约成员国,希腊还是欧盟成员国。最要命的是,即便从爱琴海出来,地中海同样也是一个内海,要么西去走千里从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大西洋,要么从苏伊士运河南下红海走曼德海峡到印度洋。因此,从土耳其海峡、爱琴海,到直布罗陀海峡、苏伊士运河,乌克兰的生命线始终都被别人牢牢控制时,乌克兰内心绝望可想而知。
再加上和俄罗斯关系的恶化,乌克兰南部面积达3万多平方公里的半岛被俄罗斯夺取手中,至此,乌克兰在黑海的海岸线也大幅萎缩,半岛的丢失始终令乌克兰如鲠在喉。乌克兰的海上通道,基本是被卡死的。陆地上,又处于东西对峙 线。
所以,乌克兰地理位置拥有极差地缘,导致这个前苏时代领土和经济实力第二的加盟国,沦为至今欧洲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经济发展也举步维艰。
三、阿富汗
阿富汗地理位置的重要性:阿富汗是闻名于世的“帝国坟场”。因为无论前苏联和美国之一先一后,都曾经派大*杀入阿富汗, 又却不约而同的铩羽而归。
阿富汗,处于中亚、南亚和西亚结合部,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陆路交通枢纽,被称为古代东西方文明的“十字路口”。联合国的五大常任理事国中的三大国都曾经对阿富汗发动过战争,企图占据这个闻名于世的战略要点。尤其是全球号称“战斗民族”的前苏联,年12月悍然入侵阿富汗。最终结果,打了十年战争,伤亡近5万人,且耗资多亿美元。最终阿富汗战场成为苏联不停流血的伤口。到了年,苏联被迫撤*,不久后国家解体。而1年10月,美国以“反恐”为由,出兵阿富汗,至今伤亡近3万人,耗资至少7千亿美元。鉴于阿国境内仍驻有相当数量的美*,并且这两个数字仍在增长。
中亚地区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土地面积 、资源最丰富的大洲的中心区域,中亚地区发挥着全球十字路口的作用。尤其世界通过海洋实现广泛联系之后,中亚的战略性地位日益提升,且作为全球资源争夺的中心,亚洲也成为各大力量汇集的十分重要战略焦点。一开始是野心勃勃的大英帝国和沙皇俄国曾经先后试图控制中亚,其后是前苏,紧接着是美国。
阿富汗是一个亚洲中南部的内陆国家,坐落在亚洲的心脏地区。阿富汗有时被认为是地处中亚或者南亚,不过划分为西亚观点较为普遍。阿富汗北部与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以及塔吉克斯坦接壤,东部与中国以及巴基斯坦控制的克什米尔地区相连,南部是巴基斯坦,西部是中东大国伊朗。国土面积64.75万平方公里,人口万。
阿富汗位于亚洲的心脏地带,在其东南西北各个方向,阿富汗地区都是首当其冲,它的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近代及现代有种说法:得阿富汗可控亚洲。
阿富汗重要的历史过程:公元前6世纪,波斯帝国居鲁士大帝曾远征阿富汗,将其并入波斯。公元前年,阿富汗并入亚历山大帝国。亚历山大死后转属塞琉古王朝。公元前年脱离塞琉古王朝,建立希腊化的巴克特里亚王朝(中国史称大夏、吐火罗)。汉帝国建立西域都护府后,阿富汗部分地区归汉朝西域都护府管辖。公元前二世纪上半叶,匈奴人征服阿富汗,其希腊人向印度西北部迁移。公元1世纪时,南亚贵霜帝国占领阿富汗地区。
五世纪初,嚈哒人征服阿富汗地区(吐火罗)。年萨珊波斯联合西突厥击灭嚈哒人,吐火罗被归属波斯,后被西突厥夺取。唐帝国灭西突厥后,吐火罗(突厥人)向唐朝称臣,唐置月氏都督府于此,后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安西大都护府,管理唐朝西达波斯的广袤西域地区。年,唐朝的安西都护府与阿拉伯帝国在怛罗斯战争后,阿富汗等葱岭以西唐帝国西域部分皆归阿拉伯人。
年,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霍拉桑总督塔希尔在阿富汗及周边地区建立塔希尔王朝,后建立萨伐尔王朝。年,波斯人在阿富汗建立萨曼王朝。年,突厥人在阿富汗建立加兹尼王朝。12世纪中期,古尔王朝占据阿富汗全境。年古尔王朝被花剌子模王朝所灭。年,花剌子模被蒙古人灭亡,阿富汗相继为蒙古汗国、伊尔汗国蒙古人*权统治。突厥人帖木儿兴起后又归其统治。16世纪后阿富汗地区再次转入波斯人手中。
年,阿富汗普什图族阿布达理人建立杜兰尼王朝,使统一的阿富汗国家正式形成。后经巴拉克宰王朝,先后三次几百英国入侵。二战前后,阿富汗地区一直是英国与前苏联反复争夺的英国殖民地区。
二战后,阿富汗成为美国和苏联两强争霸的焦点地区之一。-年,前苏在阿富汗先后发动3次*变。年,前苏联入侵阿富汗,名曰“支援阶级兄弟”,但苏*深陷阿富汗泥滩,一直到年苏联解体前夕,苏*全面撤离,阿富汗最终成了苏联的坟场。年塔利班*权成立,奉行伊斯兰原教旨主义。1年美国后,美国以打击本.拉登为由推翻塔利班*权,侵入阿富汗,至今仍未撤出。事实上,全球大国对于阿富汗的博弈一直有增无减,阿富汗的和平遥遥无期。
四、中东地区
中东是地中海东部与南部区域,从地中海东部到伊朗的大片地区,地理上是亚洲西部、非洲东北部及土耳其欧洲部分组成的地区。约有24个国家,1万平方公里,3.6亿人口。
中东地区包括:巴林,塞浦路斯,埃及,伊朗,伊拉克,以色列,约旦,科威特,黎巴嫩,阿曼,加沙地带,巴勒斯坦,卡塔尔,沙特,叙利亚,土耳其,阿联酋,也门,阿富汗,阿尔及利亚,利比亚,摩洛哥,突尼斯,以及苏丹,毛里塔尼亚和索马里等。在地理术语上:中东的范围几乎涵盖整个西亚地区,并包含部分北非地区,也是非洲与欧亚大陆的亚区。中东是一个欧洲中心论词汇,意指欧洲以东,并介于远东和近东之间的地区。具体是指地中海东部与南部区域,从地中海东部到波斯湾的大片地区。
中东地区的人们主要信仰伊斯兰教、犹太教和基督教,中东地区主要民族有:阿拉伯人、波斯人、土耳其人、库尔德人、犹太人,其中只有库尔德人没有自己的国家。
中东地理位置重要性:中东与西亚略有不同,中东不包括阿富汗,加了埃及和土耳其欧洲部分。由于中东联系亚欧非三大洲,并且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交通枢纽,位于“两洋三洲五海”之地,战略位置极其重要。中东在世界*治、经济和*事上的重要地位,让其成为世界列强逐鹿的兵家必争之地。
值得一提的是,中东是世界上石油储量 ,生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中东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沿岸地区。由于自身对石油的消费量比较少,中东所产石油百分之90以上由波斯湾沿岸港口用油轮运往西欧、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并且是世界上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对全球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影响。
中东主要的产油国家有: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伊朗、伊拉克,其中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他们靠出口石油获得了十分可观的经济收入,成为全球富裕国家。但由于石油采一点就少一点,因此,这些产油国家,大都在考虑石油资源采完之后,本国经济转型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中东水资源极度匮乏,且与石油资源的丰富形成鲜明的对比。中东气候干燥,河流稀少,还有大面积没有河流的沙漠地区。水资源匮乏严重影响中东人民的生活生产。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中东水资源紧缺日趋严重。河流、湖泊水资源分配上的矛盾,也是形成中东紧张局势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东重要历史过程:中东地区历史上出现多个跨亚非的帝国,比如从阿卡德王国,到亚述帝国、波斯帝国、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亚历山大帝国、蒙古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等,中东曾经是亚欧非帝国崛起后西进、南出或东伐的必经之地,各大帝国争霸,使得战争不断。
18世纪末,拿破仑入侵 一个统一的伊斯兰国家——奥斯曼帝国,其他欧洲资本主义列强也开始瓜分奥斯曼帝国的领土和属地,并且建立殖民地。到了19世纪,由于伊斯兰教在各类社会冲突与社会变迁中(帝国主义对伊斯兰世界的侵略与掠夺,即对伊斯兰国家的殖民化与半殖民化),因此,不断引发了伊斯兰教复兴运动与民族解放运动相结合的革命运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犹太复国主义在英国支持下,在巴勒斯坦版图成立犹太国家。年,以色列开国。此后,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巴勒斯坦、埃及、黎巴嫩、叙利亚、约旦等阿拉伯国家,在美国、苏联、英国、法国等大国干预及介入下,打了五次中东战争。特别是地区内多次爆发热战,比如两伊战争、也门战争、伊拉克战争、叙利亚战争等。值得一提的是,埃及、伊拉克、伊朗、沙特、叙利亚等国多次争夺阿拉伯国家领导地位,但至今仍未形成统一的阿拉伯国家 。
时至今日,沙特的伊斯兰教逊尼派和伊朗的伊斯兰教什叶派国家仍然处于敌视状态。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国家民族矛盾随时可能激化,叙利亚战争结束遥遥无期、因此,域内域外国家不断深度介入。另外,也门战争同样悬而未决、国内势力林立。中东地区可以说仍然是世界上最险恶、地缘格局最重要、大国势力介入最深、最多的地区。
中东动荡的原因:
1、中东的文化差异:中东的人种主要是白色人种。历史上,由于东西方文化在这里频繁交流,多族在次汇聚。中东各民族仍然保留着自己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大多数居民信仰伊斯兰教,少数居民信仰基督教、犹太教和其他宗教。值得一提的是,伊斯兰教,基督教和犹太教他们都把耶路撒冷看作是圣城。因此,文化上的差异也是导致中东不安定的十分重要原因之一。
2、中东的内部矛盾:历史上,埃及*人纳赛尔、萨达特打响了伊斯兰革命复兴运动的 炮。并且二战后,出现了34个表面上独立的伊斯兰国家。接着一大批宗教 试图寻求新的革命道路反对世俗*权,实行"伊斯兰革命",他们恢复神权统治。伊斯兰民族革命到宗教革命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现实的*治目标,他们的目标是组建新的阿拉伯联盟,重温以往阿拉伯帝国的梦想;并且反对犹太复国主义,且共同在*事上抵抗以色列。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阿拉伯世界内部实际上并不团结:首先是各个国家信奉伊斯兰教的不同派别,教派之间的冲突影响了国家之间的关系;其次是伊斯兰世界又存在阿拉伯民族国家与非阿拉伯民族国家之分。从历史来看,信仰伊斯兰教的非阿拉伯民族大多遭到阿拉伯民族的歧视与偏见,因此,由于宿怨,使得在产生矛盾时非常容易发生冲突;再次,就是在各个国家争取独立时,由于西方国家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将一些国家、民族进行拆分,为以后的纷争埋下伏笔(比如海湾战争,伊拉克以科威特历来属于伊拉克为理由入侵科威特),使得各国不断为领土、种族等发生矛盾。
伊斯兰教复兴于现代的道路中,泛伊斯兰主义与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思潮占据了伊斯兰复兴运动中的主导思想,但是,这个不切实际的幻想与现实相距甚远,很多抱有“英雄主义”观点的阿拉伯国家在国家*策上采取与西方强硬对抗,坚决建立伟大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彻底消灭以色列,自然会遭到以色列与西方国家的制约。另外,不论从以色列方面还是巴勒斯坦方面,内部都存在着很大分歧。
3、西方势力的介入:在一战中,西方国家本身是与阿拉伯诸国结盟以对抗昔日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封建*事帝国--奥斯曼帝国,而二战后,由于支持以色列复国,与阿拉伯国家关系十分紧张,为了对抗西方国家,阿拉伯国家甚至还大幅度调高国际油价。中东阿拉伯人的建国理想(一个统一的伊斯兰国家)经历了一个非常曲折的过程。在20世纪初,阿拉伯人试图摆脱土耳其人统治,在大叙利亚建立阿拉伯国家(自古以来,叙利亚、约旦、黎巴嫩、巴勒斯坦被视为一个整体)。因此,一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为了自身战略利益将叙利亚分割成四个区域。二战后,西方国家支持以色列建国,彻底粉碎了其梦想。同时,伊斯兰社会不断受到西方基督教世界文化的侵蚀,西方文化价值体系缓慢影响着伊斯兰世界。
特别是在以色列建国后,美国 个承认以色列。并且在数次中东战争中,美国与一些西方国家更是提供给以色列大批*械武器和装备。
五、克什米尔
克什米尔重要历史过程:克什米尔,全称查谟和克什米尔,位于南亚次大陆的北部,是青藏高原西部与南亚北部交界的过渡地带。
克什米尔位于南亚西北部,东面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交界,西邻巴基斯坦,南接印度,北面与阿富汗的瓦罕走廊接壤。地形主要是高原和山地,巴基斯坦管辖区与中国交界的乔戈里峰海拔米,是世界第二高峰。
克什米尔曾是古印度思想的交汇场所,佛教和印度教都在此地获得了发展。首府斯利那加重建于孔雀王朝的城市遗址之上。14世纪伊斯兰教传播至克什米尔。年该地区建立赛义德王朝,信奉伊斯兰教。19世纪克什米尔保持着一定的独立性,但先后置于杜兰尼王朝、莫卧儿帝国、大清帝国(中国)和锡克帝国的统治之下。
克什米尔,原指喜马拉雅山脉最西端的一处峡谷,而今天泛指克什米尔谷地、查谟、拉达克、蓬奇、吉尔吉特和巴尔蒂斯坦的广大地区,其中克什米尔谷地土壤肥沃,是克什米尔人口最密集的地区,居民主要为穆斯林,查谟的居民主要为印度教徒。
年前为英属印度的土邦。印巴分治以及分别独立时,克什米尔归属问题未获解决。年10月,印、巴在克什米尔发生武装冲突。年划定停火线。巴基斯坦控制区约占总面积的五分之二,人口约四分之一,其余为印度控制区。年9月和年11月的两次印巴战争,停火线以西的一些地方为印度占领。
克什米尔成为火药桶的原因:历史上,半个多世纪以来,印巴关系时紧时缓,双方在克什米尔地区的武装冲突几乎从未中断。
克什米尔位于印度、巴基斯坦、中国、阿富汗之间,面积约为19万平方公里。克什米尔问题起初是"分而治之"的殖民*策造成的。尤其是18世纪中叶,印度次大陆开始沦为英国的殖民地。二战结束后,印度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获得独立。年6月,英国 一任驻印度总督蒙巴顿提出了把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的"蒙巴顿方案"。
根据"蒙巴顿方案"的规定,印度教徒居多数的地区划归印度,穆斯林占多数的地区归属巴基斯坦。但是,对于克什米尔的最终归属问题却规定由各王公土邦自己决定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或保持独立。
在当时,克什米尔地区77%的人口为穆斯林,他们倾向加入巴基斯坦;。值得一提的是,克什米尔土邦王是印度教徒,他先是既不想加入印度,也不愿加入巴基斯坦,但 又倾向加入印度。因此,在印巴分治时,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未能得到最终解决。
印、巴分治后不久,双方为争夺克什米尔主权于年10月在克什米尔地区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也就是说 次印巴战争。年12月,印度将克什米尔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年8月和年1月,联合国印巴委员会先后通过关于克什米尔停火和公民投票的决议,印巴均表示接受。年1月双方正式停火,7月划定了停火线。克什米尔分为印控区和巴控区,印巴分别在各自控制区内建立了地方*府。
六、朝鲜半岛
朝鲜半岛的重要性:朝鲜半岛,位于东北亚的一个半岛,东北与俄罗斯相连,西北部隔着鸭绿江、图们江与中国相接,东南隔着朝鲜海峡与日本隔海相望,面积22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万,所属国家朝鲜和韩国,民族单一只有朝鲜族。朝鲜半岛分别是中国和俄罗斯东北、远东地区的重要门户,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跳板作用,对中国的东北乃至本土地缘*治安全十分重要。
朝鲜半岛的重要历史过程:朝鲜半岛国家自古以来就与我国古代王朝之经济、文化等交流密切,曾经是古代中国多个中原王朝的藩属国。公元前12世纪,中国商朝遗臣箕子带领部分中原移民,在朝鲜半岛北方平壤附近建立了箕子朝鲜。公元前年,中国西汉燕王部将卫满灭掉箕子朝鲜,并且建立卫满朝鲜,公元前年卫满朝鲜被灭,汉武帝把其国土分为四郡,这成为世界历史学界公认的朝鲜半岛历史上 个地方*权。
朝鲜半岛汉四郡历经西汉、东汉、魏国、西晋的统治管辖。后来,朝鲜半岛进入三国时期,并且高句丽、新罗、百济三足鼎立。新罗向唐朝称臣后,获得唐帝国*事援助,在打败百济与倭国联盟后,先后灭掉百济、高句丽。
公元年,后高句丽将*王建立国,名为“高丽”,先后吞并新罗、后百济,朝鲜半岛进入 个统一的朝鲜民族时代——高丽时代。年日本关白丰臣秀吉派兵20万入侵朝鲜王国,一度占领平壤,最终在朝鲜将领李舜臣和中国明朝将领邓子龙互相支援下,打败日本丰臣秀吉的侵略*,史称“壬辰倭乱”,现代中国称为“万历援朝战争”。清廷攻占朝鲜后,朝鲜向清朝称臣,成为清朝册封过。
从地缘*治理论来看,东北亚的*治地理结构分为三部分:朝鲜半岛周边包括中国东北地区外侧是海陆过渡地带,具有边缘地带的特征;处于 岛链的日本是岛国,属于海洋地带;而中国和西伯利亚属于大陆地带。俄罗斯和美国作为海陆大国是近代才出现在东北亚的,之前西伯利亚近乎是权力真空。
在古代东北亚,中国王朝控制的大陆地区、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三个部分常常构成了大陆地带、海洋地带及中间地带三段不同地理区域。在古代,由于大陆地带的权威更具领导力量,因此维持地区地缘结构平衡的原理首要在于构建中间地带和大陆地带的友好关系,一旦发生国际冲突,恢复和平的方式也是如此,而在近代,海上力量突显,海陆不同力量之间的平衡或和平相处成为维持地缘平衡和地区和平的要素。东北亚地区的海陆过渡地带或是说边缘地带在朝鲜半岛,这是东北亚的战略重心。
真如海权论之父马汉观点:“世界前进的速度和方向主要由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所决定,除此以外,动力的作用下,这种原始素材逐渐被编织到历史之中。”朝鲜半岛的自然环境和海洋环境决定了地缘结构的特性,即制海权在周边具有重要性。
七、波兰
波兰,古称孛烈儿,是一个由16个省组成的民主共和制国家。历史上曾是欧洲强国,后来,国力衰退,并于俄普奥三次瓜分波兰中亡国。一战后复国,但不久又在二战中被前苏联和德国瓜分,冷战时期处于前苏联的势力范围之下。苏联解体后,加入欧盟和北约。除了欧盟和北约外、波兰还是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世贸组织的成员国。年1月1日起正式成为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任期为2年。
波兰重要地理位置:波兰地处欧洲中心的战略地位,使得美国十分重视与波兰的关系。波兰被视为美国打进欧洲的一个楔子:向西可以干涉欧盟事务,牵制欧盟决策,向东可以遏制俄罗斯势力,形成威慑力量。比如年,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后,首访的 个欧洲国家就是波兰。
美国支持波兰加入北约和欧盟,波兰则向伊拉克和阿富汗派兵支持美国——但两国关系并不仅限于北约、反恐、导弹防御,同时还涵盖经济增长、能源安全和在中东欧的地区合作等。
从波兰的安全视角看,年爆发的乌克兰危机更具风险,这不仅因为波兰与乌克兰交界,还因为波兰与俄罗斯飞地加里宁格勒交界,而该飞地是俄在欧洲极具战略意义的“*事要塞”。对波兰来说,如果不能成功威慑俄罗斯,那么发生在乌克兰的那种中等程度冲突将轻松地蔓延到中东欧的北约成员国。
在俄罗斯学者眼中,波兰已成为美国在欧洲的一块“飞地”。俄现代国家发展研究所所长索伦尼科夫称,近年来,波兰实际上在欧盟代表美国的利益,它不仅是美国在欧洲中心的“飞地”,更是美国遏制俄的前哨。俄战略调查研究所专家涅梅斯基认为,想成为美国“特别盟友”的*策导致波兰“成为一个被抛弃的欧洲国家”。
波兰是中欧国家,东与乌克兰及白俄罗斯相连,东北与立陶宛及俄罗斯接壤,西与德国接壤,南与捷克和斯洛伐克为邻,北面濒临波罗的海。波兰地势平坦,国土大部分都是平原。
波兰是“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国家,连接欧亚大陆的铁路交通如“蓉欧快铁”、“苏州-华沙”等欧洲班列均经过波兰。波兰优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一带一路建设对波兰近10年、20年,甚至30年肯定会非常重要,已经有不少基础设施项目,比如中央航空港,中央交通港等。波兰是中东欧地区 亚投行创始成员国。
八、新加坡
新加坡的重要地理位置:新加坡位于马六甲海峡南端,位于连接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海上通道上,是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及大洋洲最短航线的必经之路。
马六甲海峡,位于东南亚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岛之间,连接南海与安达曼海,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的重要水道。西北至东南走向,长约九百公里。北口宽,南口窄。峡底较平坦,水深由北向南、由东往西递减,一般为二十五至二十七米。航道最窄处在东岸波德申港附近的一点八米浅滩处,宽约五点四公里。通航历史远达两千多年,是环球航线的一个重要环节。
马六甲海峡呈东南-西北走向。它的西北端通印度洋的安达曼海,东南端连接南中国海。海峡全长约l公里,西北部最宽达公里,东南部最窄处只有37公里,水深25至米,是连接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国际水道,也是亚洲与大洋州的十字路口。马六甲海峡因沿岸有马来西亚一古城马六甲而得名。海峡现由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3国共管。海峡处于赤道无风带,全年风平浪静的日子很多。海峡底质平坦,多为泥沙质,水流平缓。
马六甲海峡东端有世界大港新加坡,海运繁忙。每年约有10万艘船只(大多数为油轮)通过海峡。日本从中东购买的石油,绝大部分都是通过这里运往国内的。
马六甲海峡一年中绝大部分时间风力微小,4~5月、10~11月可能出现猛烈的暴风雨,但一般历时短暂,不过数十分钟,对船舰航行阻碍不大,因此,马六甲海峡被认为是风平浪静的航行海峡。马六甲海峡是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的重要航道。通航历史远达0多年,是环球航线的重要环节,每天平均通过的船有多艘,每年通过8万多艘,成为仅次于多佛尔海峡-英吉利海峡的世界最繁忙海之一。
由于海峡宽度较窄,其中还有沙滩和沙洲,浅于23米的地方就有37处,再加上过去的沉船等有碍巨型油轮通行,因而不断发生巨轮搁浅事件,载重20万吨以上油轮只得绕道印尼的龙目海峡,多航行0多千米。同时两岸泥沙不断向海峡内淤积,海岸线每年大约向前伸展60~米。如按此淤积速度,马六甲海峡年内就会消失。因而加强航道疏浚和综合治理是艰巨任务。
马六甲海峡无论在经济或*事上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国际水道。重要性可与苏伊士运河或巴拿马运河相比。马六甲海峡是印度洋与太平洋之间的重要水道马六甲海峡是印度洋与太平洋之间的重要通道,连接了世界上人口甚多的三个大国:中国、印度与印度尼西亚。
另外也是西亚石油到东亚的重要通道,经济大国日本常称马六甲海峡是其“生命线”。每年约有5万艘船只通过马六甲海峡,随着中国的经济崛起,据估算这数字在20年后将增加一倍。占了世界的海上贸易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份额。世界四分之一的运油船经过马六甲海峡。
-END-点击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a.com/btjj/87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