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巴勒斯坦 > 巴勒斯坦经济 > 戈迪斯巴以和平进程陷入僵局
当前位置: 巴勒斯坦 > 巴勒斯坦经济 > 戈迪斯巴以和平进程陷入僵局
按:本文选自戈迪斯《以色列:一个民族的重生》(王戎译)第十七章,浙江人民出版社,年版,第-页。
拉宾下葬前,万人走过棺材,向遗体告别。80个国家派代表参加了葬礼,约旦国王侯赛因在对这些*要发表演讲时说:“我从没想过这一刻,没想到我会失去一位如此重要的兄弟、同事和朋友。”他说拉宾是“一位真正的男子汉和*人”。“虽然他来自敌对方,但我们相互尊重。我结识他,因为我和他都意识到,我们应该跨越分歧的鸿沟,开展真诚的对话,增进相互间认识,为我们各自的后代留下一笔他们应得的遗产。”
侯赛因国王离开演讲台时,人们看到他在颤抖。多年前,他的祖父因为追求和平而被谋杀,拉宾的去世是历史的重演,勾起了他痛苦的回忆。人们不禁要问,总有人不惜一切代价阻碍和平的实现,中东是否会在暗无天日的战乱中一直沉沦下去?
埃及总统胡斯尼·穆巴拉克来到以色列参加葬礼。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也怀着悲痛的心情来到现场,他甚至下令让整个美国降半旗哀悼拉宾。发表完悼词后,克林顿朝着拉宾遗体的方向,边向这位倒下的战士和追求和平者鞠躬致敬,边轻声用希伯来语和英语说∶“再见了,朋友。”
西蒙·佩雷斯长期以来是拉宾工*领导人位置的激烈竞争者。拉宾死后,佩雷斯成为代总理。第二天,他拒绝坐在拉宾位于总理办公室的座位上。他深知,以色列社会出现巨大裂痕,谁也无法真正取代拉宾的位置。但年轻时就在本-古里安等开国元勋身边工作的佩雷斯也明白,此时此刻,需要有人站出来领导国家,让以色列社会走出阴霾。然而,以色列社会真的可以走出这片阴霾吗?谁心里都没底。
西蒙·佩雷斯什么都见过。年出生于波兰的维什涅瓦(现在属于白俄罗斯),他早年的名字是西蒙·佩尔斯基。年,他随家人移民巴勒斯坦,年加入哈加纳,负责人事管理和武器采购,这项工作他一直做到独立战争早期。建国后,除了担任议员,佩雷斯先后在多个重要岗位工作,包括外交部部长、国防部部长和财*部部长。—年,他担任过总理。拉宾去世后,身为代总理的佩雷斯决心完成拉宾的和平事业,继续推进《奥斯陆协议》的落实。年11月和12月,以色列国防*从希伯伦以外的约旦河西岸地区各大城市撤出,为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的选举创造条件。在这次选举中,阿拉法特当选为主席,他领导的法塔赫赢得巴勒斯坦委员会多数席位。巴勒斯坦人似乎朝建国方向迈进了一大步。
但在此期间,巴勒斯坦人的袭击活动仍在继续,袭击的次数和造成的伤亡甚至比以前有过之而无不及。《奥斯陆协议》失败的事实已经越来越难以掩盖。佩雷斯说。“我们没有得到感谢,我们得到的是炸弹。”佩雷斯宣布以色列提前6个月举行大选,右翼人士刺杀拉宾让以色列人厌恶,佩雷斯认为自己可以毫无悬念地当选国家 领导人。的确,民意调查也显示,他的支持率远远高于利库德*的本雅明·内塔尼亚胡。
巴勒斯坦激进分子改变了选举的结果。短短9天内,在特拉维夫和亚实基伦(Ashkelon)这两座以色列中心城市的两起暴力袭击中,将近60名以色列人丧命。取代拉宾担任总理仅7个月后,佩雷斯就被愤怒而惊恐的以色列人用选票赶下台。
安全始终是以色列选民最关心的问题。每当暴力袭击加剧,他们就会将选票投给右翼**;年的选举也不例外,本雅明·内塔尼亚胡取代佩雷斯成为以色列总理。上台后,内塔尼亚胡履行了以色列*府之前的承诺(根据年的巴以和平协定,也称为《奥斯陆第二阶段协议》),重新部署在希伯伦的*队,希伯伦已是以色列控制的约旦河西岸 一座城市。在美国施压下,年内塔尼亚胡又签订了《怀伊河备忘录》,旨在恢复实施已陷入僵局的《奥斯陆第二阶段协议》。
但从一开始,内塔尼亚胡就认为《奥斯陆协议》是以色列做出的一个错误决定。在三年执*期间,他殚精竭虑,避免《奥斯陆协议》可能给以色列带来的危险。但在下一轮选举中,以色列人想要一个中间人物,于是又向左摇摆,选出埃胡德·巴拉克担任以色列总理。
巴拉克是战功卓越的*人,他在竞选时提出了三点承诺。首先,他承诺将以色列*队撤出黎巴嫩南部,*府先前一直不知如何从这场战争中脱身其次,他承诺让以色列和叙利亚实现和平; ,虽然人们越来越怀疑《奥斯陆协议》,但巴拉克仍然承诺同巴勒斯坦人实现和平。
有些以色列领导人认为,最明智的办法是将巴拉克前两个承诺结合起来∶如果可以同叙利亚签订和平协议,那么以色列就可以通过与叙利亚协调而撤出黎巴嫩。但实际上,叙利亚乐意看到以色列武装继续留在黎巴嫩,这样他们能通过真主*这个代理人来打击以色列*队。叙利亚外交部部长甚至声称,如果以色列不经叙利亚同意就撤*,将被叙利亚视为“战争行为”。以色列一位 记者就此评论道∶“这种心理扭曲即使按照当地标准也是令人难忘的。”
这样,巴拉克要想将以色列带出黎巴嫩,除了单方面撤*,别无选择。年5月24日,他这样做了。当时服役于黎巴嫩的国防*战士大多出生于年前后,以色列就在这一年最早入侵黎巴嫩。
这并非以色列 一次面对阿拉伯暴力活动选择单方面撤离。后来的事实证明,每当以色列做出这样的选择,都会被阿拉伯极端分子利用。截至年,真主*用行动证明,他们能对全世界最专业的一支*队实施致命的暴力行为∶年(黎巴嫩战争主要作战阶段结束后)到年之间,多名以色列战士阵亡,多人受伤。以*撤出后,真主*在黎巴嫩南部的地位得以巩固。在以*越过边境回到以色列的前夜,真主*副总书记将当晚形容为“巴勒斯坦人胜利的曙光”,“他们也可以通过抵抗和殉难来获得解放”,他承诺“在黎巴嫩取得的胜利可以复制到巴勒斯坦”。
从黎巴嫩撤*的诺言实现后,巴拉克将注意力转向巴勒斯坦问题。5月撤*结束不久,年夏天,埃胡德·巴拉克、亚西尔阿拉法特和比尔·克林顿在戴维营开始谈判。22年前正是在这里,贝京与萨达特在卡特的协调下达成埃以和平协议。
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多年来最棘手的问题(巴勒斯坦难民回归、耶路撒冷归属和巴勒斯坦国边界划分)都被拿到谈判桌上。巴拉克决心同巴勒斯坦人达成一份全面协议。为了实现巴勒斯坦建国,巴拉克向阿拉法特提供约旦河西岸92%的土地和耶路撒冷部分地区。但让以色列谈判团队惊讶的是,阿拉法特及其团队竟然拒绝考虑这一方案。起初,《奥斯陆协议》的签订引发巴勒斯坦暴力袭击的升级;现在,以色列提出了一个他们认为阿拉法特会觉得慷慨的解决方案,就算阿拉法特仍不满意,这个方案也可以作为继续谈判的基础,但阿拉法特断然拒绝了。巴勒斯坦的毫不妥协让克林顿也困惑不解。
戴维营和谈宣告失败,参会者不欢而散。回到以色列的巴拉克*治处境非常不利,右翼人士因为他在戴维营的让步过大而愤怒,左翼人士则对他的空手而归失望。回到巴勒斯坦的阿拉法特却受到英雄般的欢迎。巴勒斯坦人认为他经受住了犹太复国主义者的威逼利诱,向世界表明如果不能满足巴勒斯坦人对耶路撒冷、边界和难民回归方面的全部要求,他们不会做出任何妥协。阿拉法特希望他的人民看到他的意志是坚定的,他一直忠于人民的理想。
美国外交家和作家丹尼斯·罗斯参与了几十年来的中东和谈,曾担任比尔·克林顿的中东特使。他后来写道:“巴拉克和克林顿都准备为达成协议而做需要做的事,两人迎接了挑战,谁都没有回避复杂而危险的历史和宗教问题。能这样说阿拉法特吗?很遗憾,不能。”
以色列的分析人士和历史学家,甚至包括那些长期和左翼*治势力关系密切的历史学家,都清楚阿拉法特的用意。只要谈判继续拖延下去,国际社会便认为这位曾经的战士在追求和平。一旦签订和平协议,国际社会就会期待他治理这个新成立的国家,他不得不对这个国家负责。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发现阿拉法特根本不愿意迈出这一步。
地区局势日趋紧张。以色列从黎巴嫩撤*刚过去六个月,戴维营和谈刚结束两个多月,反对*领导人阿里埃勒·沙龙决定去圣殿山看看。作为一名以色列公民,他完全有权参观圣殿山,但有些人认为这是挑衅之举。其他人宣称沙龙此举是为了告诉巴勒斯坦人,以色列将继续保持对东耶路撒冷和老城的主权。也许还有人在想,沙龙知道阿拉法特必然会做出激烈的反应,他要在*府做出进一步妥协前,让以色列人看穿阿拉法特的行为方式。
不管到底出于什么动机,沙龙事先显然得知,以色列情报机构告诉以色列公共安全部部长什洛莫·本-阿米,沙龙访问圣殿山不会引起联合暴力。约旦河西岸安全预防部门负责人巴勒斯坦人贾布里勒·拉米(JibrilRajoub)的话也间接确认了情报机构的判断。拉米告诉本-阿米,沙龙可以访问圣地,但基于安全考虑不要进入清真寺。
沙龙没有进入清真寺,年9月28日,在数百名以色列警察的保护下,他登上了圣殿山。第二天,两万名巴勒斯坦人来到圣殿山示威,以色列*队在与巴勒斯坦人对峙中使用了小型轻武器,让暴乱进一步升级。在当天的冲突中,7名巴勒斯坦暴徒被击毙,名巴勒斯坦人和70名以色列警察受伤。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领导人在电视讲话中发表了强烈的反以言论,在广播讲话中号召人们发动"吉哈德"(这个穆斯林宗教用语专指针对非穆斯林的宗教战争)。
几天内,在阿拉法特及其安全部队的纵容和煽动下,冲突迅速蔓延到全国。以色列安全部门认为阿拉法特为发动起义蓄谋已久,沙龙登上圣殿山只不过为他提供了借口。
这场冲突持续了四年之久,后来称为“第二次因提法达”。冲突之初发生的一些事件颇有象征意义。9月30日,一支法国电视拍摄团队在加沙拍下了令人恐惧的一幕∶12岁的穆罕默德·杜拉(Mohammadal-Dura)虽然有父亲的奋力保护,还是被残忍杀害。以色列坚持认为国防*没有杀害这名男孩(后来证明这的确不是国防*所为),但这一事件让巴勒斯坦民众无比愤怒。此事发生后不到两周,有两名以色列预备役战士驾车前往驻地报到,但在路口拐错弯,误入了巴勒斯坦城市拉马拉。他们很快被当地民众包围,然后被残忍杀害。一名激进分子站在窗前,向欢呼的巴勒斯坦群众举起沾满鲜血的双手,这张照片在全世界广为流传。看到此景,以色列人再次感到巴勒斯坦人的目的不是建国,而是杀害犹太人。
这次因提法达远远不像 次因提法达那样属于大规模群众起义,但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的安全部队使用了武器和 性爆炸手段,因而比 次因提法达更具杀伤力。冲突还蔓延到以色列阿拉伯人那里,特别是在阿拉伯人密集的加利利地区。有的以色列阿拉伯人攻击了犹太人的财产、汽车、定居点和各种机构。以色列的犹太人也展开了反击,在阿拉伯人和犹太人混居的城市,许多清真寺、阿拉伯人商店和居民区遭到袭击。年10月,在一次示威活动中,以色列警察和阿拉伯暴徒发生冲突,现场一度失控,阿拉伯人开始投掷石块和火焰炸弹,用弹弓射击钢珠,有的人还用 射击。以色列警察也使用了实弹,10月的短短几天内,13名以色列阿拉伯人被以色列安全部队击毙。这一冲突后来称为“年十月事件”。负责调查此事的奥尔调查委员会发现,以色列警察对暴力冲突准备不足,有时反应过激。
年十月事件和年卡西姆村事件不同。在十月事件中,阿拉伯人使用了武力。但在以色列阿拉伯人看来,这两个事件有联系。与年卡西姆村事件和年土地日事件一样,十月事件再次证明他们永远是二等公民,不如犹太人受重视。哈瑞迪人在抗议*府时也会在马路上点燃轮胎并使用轻微的暴力,但以色列安全部队从来不会朝他们开枪。
沙龙去圣殿山和年十月事件中阿拉伯人的死亡进一步加剧了暴力活动。到处有人投掷燃烧弹,焚烧公交车。阿拉伯纵火者还在森林里放火,这是极具象征意义的攻击方式。犹太移民潮兴起以来,植树造林一直是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重要工程。在过去一个世纪,犹太国民基金在这里种植了2.5亿棵树。树木不但能够改良土壤,还象征着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将以色列地变为沃土的决心。但纵火者恰恰要毁掉这种进步。
随着暴力的延续,克林顿总统为了挽救和平进程,做出了 努力。年12月底,他提出了名为“克林顿参数”的方案。根据他的建议,新成立的巴勒斯坦国将包括约旦河西岸94%—96%的土地(虽然方案中没有提到加沙,但克林顿在1年1月指出巴勒斯坦国的领土包括加沙地带)。分布在犹太人口占优势地区的定居点可以并入以色列,这样,以色列就能并入大约80%的定居者。克林顿建议根据阿拉伯人和犹大人的比例将东耶路撒冷划分为巴勒斯坦区和犹太区。为了减少以色列在安全上的顾虑,克林顿提议在约旦河谷地临时驻扎国际部队和以色列部队,并在此建立长期存在的“预警站”。巴勒斯坦难民只能返回巴勒斯坦,不能进入以色列本土。
严格来说,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都同意了克林顿的方案。但克林顿后来在自传《我的生活》中写道∶“阿拉法特说他有保留地接受这个方案。但与以色列不同,阿拉法特的保留意见不在方案之内,至少在难民和西墙的问题上是如此。但他答应过在我离任前实现和平,所以我认为他接受方案时的态度是认真的。”
就在克林顿即将离任前,阿拉法特打来电话表示感谢,他说克林顿是位伟人。克林顿总统回答说∶“主席先生,我不是伟人。我是个失败者,这都是拜你所赐。”在总统任上的 一天,克林顿还提醒乔治·布什和科林·鲍威尔,不要相信阿拉法特将对他们说的任何一个字。他告诉他们,相信阿拉法特是“他担任总统期间犯下的 错误”。克林顿让阿拉法特和拉宾实现了那次 的握手,但离开白宫时,他没能解决巴以冲突。
和平进程危在旦夕,针对以色列人的袭击没有减弱,以色列的气氛令人绝望。以色列人已经无法继续忍受埃胡德·巴拉克总理。戴维营和谈失败后,阿拉法特毫不妥协,但巴拉克继续让步。失去议会的支持后,巴拉克不得不宣布在1年2月提前举行大选。年十月事件让以色列阿拉伯人抵制选举,这进一步削弱了左翼**的力量。果然,巴拉克输掉选举,取代他的是右翼**利库德集团领导人阿里埃勒·沙龙。不同于巴拉克,沙龙认为和巴勒斯坦人没完没了的谈判是毫无意义的*治作秀,他对此毫无兴趣。他认为阿拉法特根本不想达成协议,以色列必须明白这一点。
和平进程彻底失败。意识到这点,让许多以色列人非常痛苦,就像年赎罪日战争后他们从“构想”心态中醒来那样痛苦。以色列《独立宣言》中宣称以色列“向所有邻邦及其人民伸出手,致力于和平与睦邻友好”,许多以色列人从小就相信战争双方有一天会放下武器,让中东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正是怀着这种想法,以色列先后同埃及和约且实现了和平。但巴勒斯坦人似乎一心只想看到以色列从世界版图上消失。长期以来认为让步是实现和平 途径的左翼*治势力已经疲惫不堪,他们伤心地发现,自己的想法过于天真,被对手玩弄于股掌之上。他们想起扫罗王的首领押尼(Abner)提出的那个问题∶“刀剑岂可永远杀人?”在深切的失望和担忧中,他们发现对此没法给出否定回答。
好书推荐,有需要的朋友可扫码购买,谢谢。更多好书,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a.com/btjj/7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