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剧变背景下中国中东大国外交论析刘胜湘高瀚内容提要年末中东剧变以来,中东乱中求治的需求愈加强烈。随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开展,中东在中国外交战略中的地位逐渐提升。面对中东地区复杂的安全局势及地区内各国的需求,中国在与中东地区国家形成“维护主权、和平解决争端、互利共赢和加强对话”原则性共识的基础上,设计了涵盖*治、经济、安全及人文领域的中东外交战略目标,选择了“伙伴关系”“一带一路”倡议、“协调外交”和“合作论坛”四大实践路径。这与中国中东大国外交秉持的责任理念、共享理念、规则理念,以及中国在中东扮演的大国外交角色密切相关。在此基础上,中国中东大国外交取得了一系列成就。未来,中国中东大国外交还将面临诸多难题,如何克服难题并及时调整和逐步适应中国中东大国外交战略和中国在中东的角色,规避中东地区可能出现的重大安全风险,将是中国中东大国外交中的重中之重。关键词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中东剧变伙伴关系“一带一路”协调外交中阿合作论坛作者简介刘胜湘,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高瀚,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中东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上海)。年底中东剧变以来,中东国家经历了十年不同程度的*治、经济及社会动荡,加上以“伊斯兰国”为代表的恐怖组织的肆虐和一些外部势力的干涉,经济萧条和民心不稳成为中东国家发展的显著特征,乱中求治、乱中求变已成为中东国家*府和民众的迫切愿望。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十八大于年11月召开,中国外交进入一个新时期,即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时期。这与中东地区国家的诉求不谋而合:一方面,中东国家希望借助“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建立紧密的经济联系,搭乘经济快速发展的“便车”实现互利共赢;另一方面,中国也希望在中东展现大国责任,建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时至年,新时期的中国中东大国外交快速发展,理念逐渐成形,角色逐渐成熟。国内外学界研究中国中东大国外交的成果丰硕。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3个层面:一是围绕中东局势的研究,相当数量的学者对中东剧变以来的中东地区安全局势总体上持悲观态度,提出中国中东大国外交应当谨慎,可称为“谨慎悲观论”者。他们认为,当前中东地区格局已经进入了深度调整期。年末以来的中东剧变“是战后中东民族国家建设、社会发展曲折进程的阶段产物……同时也是后冷战时代全球国际*治经济体系大变化、大调整和大发展的地区表现”,中东地区已陷入近百年来最动荡时期,动荡国家越来越多、传统安全威胁加大、*备竞赛升级。目前和未来若干年,中东在域内外战略力量作用下,“由乱而治”的过程将充满矛盾和障碍。二是围绕在中东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研究,主要有“风险论”和“利益论”两种观点。“风险论”者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在中东面临很大的*治风险、安全风险和第三方风险,中国中东*策需要做到“有理”“有利”“有节”三原则。“利益论”者认为,处理好与沙特、巴基斯坦、伊朗、埃及和土耳其等5个中东关键国家的友好关系是中国的利益所在。只要将“一带一路”倡议与这5个关键国家的发展战略成功对接,适当涵盖其他国家,就可以确保中国与中东国家关系沿着预定轨道发展。“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应该兼顾整体国家利益与国家战略,重视中国中东利益的全面性。三是关于中国的中东大国外交研究,他们认为中国中东大国外交既有机遇也有挑战,中国在中东应该积极主动承担责任,可称为“积极乐观论”者,他们主张中国的中东外交不应仅停留在最初的表明立场态度层面,而应该积极参与地区热点问题解决、提出中国思路和方案。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要在中东这一重要地缘战略板块更有担当作为,必须提升管理中东危机的能力,需要从总体超脱、韬光养晦的外交转向奋发进取的大国中东外交。中东地区为中国承担大国责任提供了重要平台,是中国提供公共产品的难得机遇和外交新增长点。中国需要增加投入,“增强对中东事务的影响力与话语权”。国外学界的相关研究主要有“替代论”“非替代论”“责任论”与“合作论”等观点。“替代论”者认为,中国是美国在中东的替代性选择。由于美国*府实行全球战略收缩,在中东地区减少战略力量投入,导致中东出现某种程度上的权力真空。加上自中东剧变以来中东国家的转型需求,中国的发展模式为中东国家提供了相较于美国更具吸引力的替代性选择。此外,中国广阔的能源市场也为中东国家将目光从西方转向东方提供了强大动力。“非替代论”者的观点则刚好相反,如美国兰德公司发布的《中国在中东:犹豫的龙》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在中东最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a.com/btjj/76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