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巴勒斯坦 > 巴勒斯坦经济 > 玛窦福音第二十三章导读
当前位置: 巴勒斯坦 > 巴勒斯坦经济 > 玛窦福音第二十三章导读
1那时,耶稣对民众和他的门徒讲论说:2“经师和法利塞人坐在梅瑟的讲座上:3凡他们对你们所说的,你们要行要守;但不要照他们的行为去做,因为他们只说不做。4他们把沉重而难以负荷的担子捆好,放在人的肩上,自己却不肯用一个指头动一下。5他们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叫人看;为此,他们把经匣放宽,衣穗加长;6他们又喜爱筵席上的首位,会堂中的上座;7喜爱人在街市上向他们致敬,称他们为“辣彼”。8至于你们,却不要被称为“辣彼”,因为你们的师傅只有一位,你们众人都是兄弟;9也不要在地上称人为你们的父,因为你们的父只有一位,就是天上的父。10你们也不要被称为导师,因为你们的导师只有一位,就是默西亚。11你们中那 的,该作你们的仆役。12凡高举自己的,必被贬抑;凡贬抑自己的,必被高举。”
《新学院村圣经诠释--玛窦福音》整个玛二十三,都是记述耶稣尖锐地指责经师和法利塞人;玛窦圣史在本福音中,把他们塑造成耶稣的敌对者.在此,玛窦收集了《玛尔谷福音》中对经师的简要批判(谷十二38~40),同时加插了一些来自"Q源流"(除了马尔谷外,玛窦和路加应用了另外一个已失传的源流,这假定的源流被称为Q,又困这个源流的内容几乎全是耶稣的说话,故又称为"语录源流")及《路加福音》的资料(路十一37~52),以自己的方式重新编写出《玛窦福音》中的一这一片段.
在新约作品中,经师是精通《梅瑟五书》的宗教 .法利塞人是平信徒的宗教 ,他们与撒杜塞人之间,不只对死后复活的信念不同(参阅:玛二十二23~33),对其他一些口传法律的认知也不相同.玛窦圣史在此描述耶稣谴责经师和法利塞人的口气非常严厉,这点反映出玛窦所处的团体,是犹太人占大多数,而且是由犹太基督徒所主导,因此,他们与有传统犹太经师理念的犹太人之间,发生了很激烈的冲突.
因此,耶稣担当了一个选知的角色,犹如亚毛斯(亚五18~20;六1~7),依撒意亚(依五8~10,11~14)等人一样,用"祸哉"这经典形式来斥责祂子民的过犯,想要从罪恶中使子民改变,从而与天主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耶稣的话,是警告群众和门徒不要效法这些宗教 只说不做的伪善行为.
与耶稣柔和的轭(玛十一30)不同,法利塞人"把沉重而难以负荷的担子捆放在人的肩上".法利塞人改装经匣是用皮做成的盒子,里面放有写了圣经句子的羊皮纸,以色列子民在做晨祷时,就把经匣系在前额和手腕上,经匣内羊皮纸上所写的经句,包括《出谷记》,《申命纪》等(譬如:出十三1~16;申六4~9;十一13~22).犹太人佩戴"衣繸",或在外衣边角缝上"繸头",是为了叫他们"一看见,就想起上主的诫命,依照遵行"(户十五38~39;申二十二12;玛九20:十四36).
耶稣批评宗教 贪慕尊贵的地位及名衔(6~10节),而这些名衔只有祂和天主才配拥有.在初期基督教会内,也像许多推动改革运动的时代一样,曾有一波推动"平等运动"及"地位逆转"的风潮(11~12节:参阅:玛十八1~4;十九13~15;二十二20~28).
七祸哉经文13“祸哉,你们经师和法利塞假善人!因为你们给人封闭了天国:你们不进去,也不让愿意进去的人进去。祸哉,你们经师和法利塞假善人!因为你们走遍了海洋和陆地,为使一个人成为归依者;几时他成了,你们反而使他成为一个比你们加倍坏的‘地狱之子’。
16祸哉,你们瞎眼的向导!你们说:谁若指着圣所起誓,不算什么;但是谁若指着圣所的金子起誓,就该还愿。17又昏又瞎的人哪!究竟什么更贵重:是金子或是那使金子成圣的圣所?18还有:谁若指着全燔祭坛起誓,不算什么;但是谁若指着那上面的供物起誓,就该还愿。19瞎眼的人哪!究竟什么更贵重:是供物或是那使供物成圣的全燔祭坛?20所以,那指着全燔祭坛起誓的,是指着它和那上面的一切起誓,21那指着圣所起誓的,是指着它和那住在它内的而起誓;22那指着天起誓的,是指着天主的宝座和坐在上面的那位起誓。
23祸哉,你们经师和法利塞假善人!因为你们捐献十分之一的薄荷、茴香和莳萝,却放过了法律上最重要的公义、仁爱与信义;这些固然该作,那些也不可放过。24瞎眼的向导!你们滤出蚊蚋,却吞下了骆驼。
25祸哉,你们经师和法利塞假善人!因为你们洗擦杯盘的外面,里面却满是劫夺与贪欲。26瞎眼的法利塞人!你先应清洁杯的里面,好叫它外面也成为清洁的。
27祸哉,你们经师和法利塞假善人!因为你们好像用石灰刷白的坟墓:外面看来倒华丽,里面却满是死者的骨骸和各样的污秽。28同样,你们外面叫人看来倒像义人,你们里面却满是虚伪和不法。
29祸哉,你们经师和法利塞假善人!因为你们修建先知的坟,装饰义人的墓,30且说:假使我们生在我们祖先的时日,我们决不是他们流先知血的伙伴;31这样你们自己作证,你们是那些残杀先知者的子孙了。32你们就来补足你们祖先作恶的尺度吧!33蛇啊!*蛇的种类,你们怎能逃避地狱的处罚?34为此,看!我打发先知、贤哲和经师到你们这里来,其中有的你们要杀死,有的你们要钉死,有的你们要在你们的会堂中鞭打,有的你们要由一城市追逼到另一城市,35好叫流在地上的一切义人的血,自义人亚伯尔的血,直到你们曾在圣所与全燔祭坛间,所杀的贝勒基雅的儿子则加黎雅的血,都归到你们身上。36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一切都要归到这一代人身上。”
《偕主读经--玛窦福音》到此,基督徒团体和犹太宗教权威之间的争论已经达到高峰.这一段反映当时的基督徒团体,可能已经从犹太团体中被逐出.这段运用辩论性的文学体裁,说明在对敌人的描述时有所夸大或简化,其中某些描述的特征比漫画更具讽刺意味.同时期的哲学辩论文献也有类似的争论.所以,这段文字本身受到了文学类型和环境的限制,我们也需要从这两方面来理解.
这里关于法利塞入和法学士的描述与评价,跟我们从其他资料看到的并不完全符合.另外,有关经文里典型人物的讲述,很可能,也很容易来源于其他宗教团体的资料,当然这也包括他们自己的团体.这段教训针对的是当时的团体"和衪的门徒们"
最终,耶稣的话可以被当作对各时代的门徒的警告,因为每个时代都有可能陷入这里所谴责的罪恶:专横霸道、强人所难、为守法律而变得虚伪顽固、不懂得问题的轻重缓急,最重要的是言行不一致、徒有虚名.这种常见的人的伪善,在这里被彻底地揭露出来.
宗教是关于人心的事情,不管是从纵向(即人与天主之间的关系)来讲,还是从横向(即涉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言.如果没有这些因素在内,宗教就会变成荒诞的笑话,变成奴役人、束缚人、令人窒息的东西.
耶稣不仅尊重法律,衪来更是为使法律得以圆满,使其更有意义.衪奚落法利塞式的伪善理解和诠释.耶稣对于法律的批评,并不是直接针对法律本身,而是针对那些用法律作借口,掩饰自己不可告人的欲望的人.人的内心最重要,其次才是由内而生的外在行为.人的心灵必须经由天主圣言净化(若15:3),并且对此圣言作出回应,无论这种回应是出自信仰,还是出自对于信仰的服从(罗1:5).
《新学院村圣经诠释--玛窦福音》耶稣在这"七祸哉"的言论中,一再称宗教 为"假善人"."假善人"译自hypocrites这一名词,原本的意思是指戴上面具装扮成他人的演员.在 个祸哉言论中,耶稣斥责经师和法利塞人,因为不仅他们自己不能进入天国,更糟的是,他们还阻挡了他人进天国之路(13~14节).封闭和开启通往天国道路的图像,令人想到前述耶稣把天国的钥匙交给伯多禄的叙述(玛十六19).因为在玛窦的教会团体中,伯多禄和正在崛起的的基督徒 们,才是受到人们注意的权威,而不是那些犹太会堂的人.
第二个祸哉言论,是一个指控:如果外邦人皈依成了"法利塞主义者",那会比他们的老师加倍热衷,加倍误导,所以耶稣警告:到头来,他们会变成"地狱之子"(15节),而不是"天主的子女"(玛五9,参阅:玛五45).这里的"地狱之子",希腊原文是说"革厄纳山谷之子"."革厄纳山谷"(Gehenna),杀伯来语乃称"本希农山谷",是耶路撒冷城东南的一处山谷,是象征受火狱之罚的所在地,那里曾是以色列的两位恶君将自己的子女牺牲,向邪神摩肋客(Molech)举行大祭的山谷,后来成了焚烧垃圾和尸体的场所.
耶稣在第三个祸哉言论中,批判法利塞人自创"指着圣所的金子起誓,就该还愿"的说法毫无意义(16~22节).在耶稣的时代,义务的履行不受合约约束,而是通过公开起誓的方工,以人口里的话作为凭证,对于极其重大的协议,就会呼求天主的圣名.然而,虔诚的犹太人反对大声呼天主的圣名,于是,法利塞人就象玛窦圣史以"天国"替代"天主的国"(玛三2)一样地,以指著圣所的金子,或供物,或与天主有关连的物件起誓,作为一种避免呼号天主圣名的方法.耶稣说,这样做与直呼天主圣名所产生的细微差别,是无意义的;其冒犯天主的结果是相同的.耶稣主张:"总不可发誓"(玛五33~37).
耶稣在第四个祸哉的言论中,谴责 们分不清楚什么是重要的事,什么是不重要的事(23~24节).什一奉献的经文规定:人应当把农产物,牛或羊群,酒,五谷和油的十分之一奉献出来,用来资助圣殿,赡养肋末人和帮助穷人(参阅:肋二十七30~33;户十八21~32;申十四22~19).什一奉献的经文并没有提及"薄荷,茴香和蒔蘿"等草本植物.耶稣教导门徒,对法律的遵守必须要超越经上所记载的(玛五21~48),但是这样做,为的是要使天主创造的所有受造物与天主本身达到更完美的和谐境界(玛五20,48).相对的,法利塞人却让人极端过度地遵行法律教条,这样反而使他们的行为远离了"公义,仁爱和信义".也因此,他们成了"瞎眼的向导".自己看不清楚道路,还要引导他人走上毁灭之路."吞下了骆驼",正是对法利塞人令人不可容忍,过度奉行法律的行为,所做的夸张描述.
耶稣说的第五个祸哉言论,将外在的行为与内在的宗教情操作了比较(25~26节).在此,耶稣使用的是harpages(思高本译作"劫夺",和合本译作"勒索",意思就是"抢劫")这个语气强烈的字,来形容经师和法利塞人腐败的内心状态.耶稣也用了akrasia(思高本译作"贪欲",和合本译作"放荡",原意为"意志力薄弱","缺乏自制力"或"贪恋权力")这个字,来谴责经师和法利塞人(参阅:25节),暗指他们是一些在性行为或一般行为上,漫无节制地过度放纵的人.相对地,耶稣教导门徒要有内在宗教情操,保持"心里洁浄"(玛五8),有能力"从心里宽恕人"(玛十八35),并"全心,全灵,全意爱天主"(玛二十二37).
耶稣说的第六个祸哉言论,是在继续发挥第五祸哉言论的议题(27~28节).法利塞人和经师都有着虔诚的外表,似乎与天主和他人有着良好的关系,然而他们的内心却已经被伪善及恶行腐蚀了,就象被白色粉刷过的坟墓,掩藏着内在的腐败朽烂.把坟墓粉刷成白色,是为使人易于辩认,这样,犹太人就可避免碰触到它们,从而保持自身的洁净(参阅:肋二十一1,11).
耶稣在第七个,也是 一个祸哉言论中,谴责法利塞人和经师利用装饰先知和义人的坟墓,来伪装自己是在光荣先知和先贤义人,并且断言如果自己出生在古代,绝不会做出祖先们对先知及义人所做的事(29~36节).耶稣实在地说,法利塞人和经师与他们的祖先并没有分别,将要杀害先知耶稣,就像他们的祖先指称先知不义,而除掉先知们一样.
法利塞人和经师的作为显示出:他们不是"天主的子女",却是"地狱之子"(15节),"残杀先知者的子孙"(31节),"自义人亚伯尔的血,直到你们曾在圣所与全燔祭坛间,所杀的贝勒基雅的儿子则加黎雅的血,都归到你们身上"(35节).换句话说,从旧约经书中 位被杀的义人(亚伯尔,创四8),到 一位殉难者,所有"先知,贤哲和经师"所流的无辜鲜血,要归在法利塞人和经师身上.关于则加黎雅先知的身分,在这里有些混淆不清.旧约经书中所记述的贝勒基雅的儿子,就是匝加利亚先知(匝一1),可是据我们了解,匝加利亚先知不是被杀在"圣所与全燔祭坛间"(35节),而是约雅达的儿子则加黎雅先知(编下二十四20~22).
在《玛窦福音》耶稣受难史的记述中,谁该为无辜的鲜血负责,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主题:犹达斯试图把出卖耶稣的血钱,还给司祭和长老(玛二十七3~4);比拉多设法为自己洗清钉死耶稣的罪行(玛二十七24);全体百姓对比拉多说:"他的血归在我们和我们的子孙身上"(玛二十七25).在 的晚餐中,耶稣以自己的血立定了新约,他拿起杯来,祝谢了,递给门徒说:"这是我的血,新约的血,为大众倾流,以赦免罪过."(玛二十六28).
哀耶路撒冷经文37“耶路撒冷!耶路撒冷!你常残杀先知,用石头砸死那些派遣到你这里来的人。我多少次愿意聚集你的子女,有如母鸡把自己的幼雏聚集在翅膀底下,但你却不愿意!38你看吧!你们的房屋必给你们留下一片荒凉。39因为我告诉你们:自今以后,你们断不能再看见我,直到你们说:因上主之名而来的,当受赞颂!”
《偕主读经--玛窦福音》所有发生在耶路撒冷的事件,借着耶稣对此城的哀悼而告一段落.耶稣 的这些话特别针对圣城中的宗教 们.他们对耶稣始终抱有怀疑的态度,不相信衪.也是因为这一点,他们没有从天主那里接受救恩.这里列举了两项指控:他们曾经杀害了先知,绝了耶稣的邀请(37).最终的结果是,如今也拒绝天主将要离开他们的圣殿(38),耶稣这位默西亚也要弃他们而去,直到最终天国来到,衪以审判者的身份来临.耶稣离弃了耶路撒冷,随其自生自灭:然而他们并不是没有希望,而是在黑暗中期待曙光的出现,因为总有一天,他们会说"那位奉上主名而来的当受赞美"(39;参阅咏:26).这个许诺与保禄在《罗马书》中所宣布的不谋而合(罗11:26)。
《新学院村圣经诠释--玛窦福音》自37节起,语气由对 们的激烈谴责,转到了对耶路撒冷城深深的悲痛.这城市毁了递送讯息的人,在此以后,在玛窦写作的时期,此城已沦落成了一片废墟.一幅内心绞痛的母难的图像,渴望着想要聚集她的叛逆小鸡,想要收留在她的羽翼下,是一个极普通的图像,在经文中是以这个隐喻的笔法,来形容天主的关爱(申三十二11;卢二12;咏十七8;三十六8;五七2;六一5;路十三34~35).
然而,耶稣就像一位母亲对最任性的孩子从不放弃,耶稣引用《圣咏》"因上主之名而来的,当受赞颂"(咏一一八26)这句颂词,向祂的子民承诺,当他们能够像门徒欢迎耶稣 次荣进耶路撒冷(玛二十一9)那样接受祂时,他们将会再次看到耶稣.
读本章斥责犹太人和七祸哉的言论时,必须要常常考虑玛窦圣史写作的时期,犹太基督徒和还未加入基督团体的犹太人之间,有着严酷的民族内部冲突.耶稣作为一位先知,衪劝诫自己民族的宗教 ,并邀请他们改变心意.衪所说的话,还是对所有宗教 的伪善发出警告.
《新约导读系列--玛窦福音》在耶稣几度与法利塞人的冲突里,读者所能感觉到的义怒,到现在在耶稣痛责他们歪曲以色列宗教精神的时候,并发成一番惊天动地的痛骂,他警告他的门徒和群众们,当他们的宗教 确是梅瑟与传统的正式见证人的时候,应该顺从他们,但是却不该效法他们的伪善,缺乏爱德,喜好虚饰与自大.然后,耶稣禁止他的门徒使用那些尊贵的头衔:辣彼(耶稣是 的师傅),父(这只配用于天主),导师(这一称呼对默西亚的意义还不确定),因为这些名号在当时的巴勒斯坦是用于天主的尊威的记号.基督徒中占高们的人,应当效法基督,做为大众的仆役.现在,耶稣对犹太的 们宣布了他们的"七大罪状"(是真福八端的反主题).他们不愿进入天国,也不让别人进去,当时他们辛勤劝人皈依(而确有相当的成果),结果使人更坏,而不是使人向善.从对天主发誓的辩白可知,法利塞人的曲解正严重危害了旧约宗教精神的实质.他们把外在的宗教仪式和梅瑟法律精神(公义,仁爱,信心)混为一谈.外在的形式主义扼杀了内含的宗教精神.伪善的外衣遮盖了美德的贫乏,虽然他们用宏伟的坟墓来光荣先知,他们的行为却也承认,证明了他们是残杀先知者的子孙.当耶稣预言这些梅瑟法律的毁坏者恐怖的命运时,他的语调逐渐增强,在回述旧约时的被谋杀者的时候,耶稣并不完全依照时代的先后,而是按照旧约文献排列的秩序,(这是指犹太人所承认经书的排列秩序): 个殉难者(亚伯尔)是在创世纪记载的; 一个(则加黎亚)在编下.耶稣 发出了一阵痛苦的呼喊,其中含有他对耶路撒冷的热爱,但同时也不对它存有任何幻想,上主将要离开(你们的房屋)(即指圣殿).他可能用一种含混的方式暗指他的末日,那时的犹太人,皈依了耶稣,将要"看见"他,以默西亚之尊,"因主名而来".路加把这一段话和耶稣默西亚式的进入耶路撒冷相联,但玛窦认为这两件事并没有那么密切的关联.
张启震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a.com/btjj/7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