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奥格斯堡信纲》AugsburgConfession亦称《奥格斯堡信条》。基督教新教路德宗的基本信仰纲要。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调节路德派与天主教会之间的冲突,以共同对抗土耳其人的西侵,在奥格斯堡召开帝国会议。由于当时路德正处于沃尔姆斯帝国会议的禁令和西罗马教皇的绝罚令之下不能与会,梅兰西顿应新教诸侯之请起草了这份为呈交会议而作的信纲。梅兰西顿根据的主要教义是由路德参与写作制订的《马尔堡会议十五条》(FifteenArticlesoftheMarburgConference)、《施瓦巴十七条》(SeventeenArticlesofSchwabach)及《托尔高条文》(ArticlesofTorgau)。但全文的态度和语气都比较温和。原文为拉丁文和德文二种,曾经马丁·路德审订,并有7位新教诸侯和两位自由城市的代表签名。年6月25日在帝国会议中用德文向皇帝和*教代表宣读。虽然信条的信仰纯正且有和解之意,但仍遭到与会的天主教代表的反驳。梅兰西顿当场作了答辩,但因皇帝支持天主教,信纲被勒令收回。会后,马丁·路德等人把此信纲用拉丁文和德文同时发表,使之成为路德宗普遍认同的基本信条,并影响到其他的新教派别,成为宗教改革运动的纲领性文献。全文除序言和结论及签名外,共28条,分为两部分:前21条阐述路德派的基本教义信仰,表明自己与再洗礼派等激进派别的不同,论述三位一体、道成肉身等大公教会的信条及“因信称义”、自由意志、教会圣礼、信徒与国家社会的关系等;后7条,详述路德派所摒弃的天主教会信条,如要废除繁文缛节,简化教阶制,允许平信徒在圣餐礼中饼酒同领,准许神职人员结婚,取消强迫发愿等。年再版时,梅兰西顿曾对此信纲作了一些修改,调和与加尔文宗在圣餐礼上的分歧,并强调悔改和善行的必要等,但路德宗并不接受此版本。奥古斯丁AureliusAugustinus,~古代基督教拉丁教父的主要代表, 神学家和哲学家。生于北非塔加斯特(今阿尔及利亚苏克赫腊斯)。早年求学于塔加斯特、马道拉、迦太基等地,沿习拉丁文、修辞学和哲学。曾在迦太基和米兰教授修辞学。受过新柏拉图主义和摩尼教的影响。一度沉溺于放荡不羁的生活。在安布罗斯的启发和引导下于公元年皈依基督教。公元年升任北非希波主教。为古代西方不同哲学、宗教因素的集大成者。创立了体态完备的教父学,为基督教哲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基督教思想史上起着上承希腊罗马、下启中世纪欧洲的作用。著有《驳学园派》、《独语录》、《论灵*不死》、《忏悔录》、《论三位一体》、《上帝之城》等。奥古斯丁(坎特伯雷的)AugustineofCanterbury,~约中世纪前期基督教坎特伯雷 任总主教。早年入格列高利一世在罗马创建的隐修院。公元年被派往英格兰传教,有40名修士同行。在旅途中被任命为隐修院院长和主教。公元年在英国塔内特岛受到肯特王伊特伯的接见,并由国王陪同前往坎特伯雷。因国王率先受洗入教而使其传教事业获得成功。除了恢复当地凯尔特教会与罗马教会的关系之外,还在坎特伯雷、伦敦、约克等地设立教区,将异教神庙改建为基督教教堂。公元年任总主教,以坎特伯雷为英国教会的中心。被后世教会称为“英格兰使徒”。天主教会定每年5月28日为其瞻礼日。奥古斯丁会AugustineOrders见“奥斯定会”条。《奥古斯丁书》Augustinus17世纪荷兰天主教反正统神学家詹森的神学著作。年为反驳耶稣会倡导的莫林那主义,阐发奥古斯丁恩宠论和预定论思想而著此书。詹森去世后,年由其生前好友在其故乡出版。原文为拉丁文,共3卷。主要依据奥古斯丁的神学思想,论述上帝恩宠与人的自由意志问题。认为人因原罪而丧失自由意志,必须依赖上帝的恩宠,才能行善避恶,并论述上帝的恩宠与预定。此书初版后,在欧洲等地先后被翻印数版,流传较快。同时也受到耶稣会士的攻击。年教皇乌尔班八世(UrbanVIII,~年在位)将其定为异端,列入禁书目录,该书观点后为其信奉者发展成詹森主义,成为后世詹森派推崇的重要神学著作。奥古斯丁主义Augustinism早期基督教神学家奥古斯丁的学说。用新柏拉图主义哲学来论证基督教教义,把哲学与神学结合起来,提出“理解是为了信仰,信仰是为了理解”。认为上帝是“真理”。只有信仰上帝才是人生的“享受”。提倡以神秘主义的体会来领受三位一体教义。主张“恩宠论”,认为人是一无所能的,只有依赖上帝的恩宠才能得救。提出“圣事论”,认为凡按照教会所规定的仪式,经由领受神职的人所施行的圣事,本身就具备客观效能,与施行者个人品性是否端正无多大关系。宣传“教会论”,认为教会是“上帝之城”在地上的体现。传布“原罪说”,认为“原罪”是人类一切罪恶的根由,各种灾祸随着人类的罪恶不可避免地降临 。提出“预定论”,认为善人灵*得救升天早为上帝所“预定”,恶人灵*入地狱为上帝所“预知”,受永罪是由其罪恶所定等。奥基诺BernardinoOchino,~意大利宗教改革家。生于锡耶纳。年入方济各会,~年任修会要职。年起受西班牙天主教徒瓦尔得斯的影响,对罗马教会多有指责,并赞成宗教改革者提出的“因信称义”思想。为此于年受到异端裁判所传讯,途中在友人帮助下逃往日内瓦。年去奥格斯堡任意大利侨民牧师。年应邀去伦敦。年玛丽一世登位后逃往苏黎世。因所著30卷《对话》中有反三位一体教义和容忍多妻制之嫌而于年被逐出瑞士,流浪于波兰等地。后死于摩拉维亚的斯拉维科夫(今捷克境内)。著有《护教论》、《对话》等。奥卡姆WilliamofOccam,约~约中世纪英国经院哲学家,唯名论者。生于伦敦西南部萨里州的奥卡姆村。青年时入方济各会。年任神职。曾在牛津、巴黎求学,拜邓斯·司各脱为师。年在伦敦任教。年因受到指责而前往阿维尼翁教廷替自己辩解,遭到监禁。年逃出阿维尼翁,定居慕尼黑,受到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路易四世的保护。其理论因宣布“若无必要,不应增加实在东西的数目”而被称为“奥卡姆剃刀”。著有《逻辑大全》、《辩解七篇》、《皇帝权力和教皇权力》、《神学百谈》等。奥克会议Oak,Synodofthe公元年召开的宗教会议,因其在查尔西顿的郊外奥克举行,故名。这次会议是由赫尔克利斯的大主教保罗召集的,目的是罢免约翰·克里索斯托的君士坦丁堡主教职位。在约翰受到一系列捏造的、琐碎的罪名的谴责之后,阿卡狄女皇接受会议的决定把他逐往流放地。由于民众强烈的抗议和一次巧合的地震,女皇不得不下令召回约翰,但是这位希腊教父已于公元年在流放中去世。奥拉托利会Oratorians有两个神职班修会曾用此名:(1)意大利奥拉托利会。年由菲力浦·奈利(PhilipNeri)创立于罗马。年获认可,后传至法国、西班牙等地。年纽曼将它引进英国。成员不发誓愿,但过共同生活。该会积极参加社会及艺术活动。(2)法国奥拉托利会。年由皮埃尔(PierredeBérulle)创立于巴黎。年获认可,取名“耶稣基督奥拉托利会”(OratoiredeJésus-Christ)。主旨是在神学院培养神甫。虽受意大利奥拉托利会影响,但组织上独立,由总会长管理。~年间由詹森派控制。年解散。年又被恢复。奥兰基会OrangeOrder年创立于爱尔兰的新教组织,名称来源于信奉新教的奥兰基·威廉,即英王威廉三世。为保卫英国基督教新教势力,对抗罗马天主教势力而组成。在爱尔兰及英格兰发展迅速。后在英格兰遭反对。在许多英联邦国家发展组织(有的被宣布为非法)。在北爱尔兰有一定势力,反对爱尔兰自治。奥朗日会议Orange,Councilsof先后于公元和公元年在法兰西境内奥朗日举行的两次宗教会议。 次会议讨论纪律等问题,第二次会议更为重要,主要驳斥法斯特的半贝拉基主义。教皇菲力克斯四世(FelixIV,~年在位)就上帝的恩惠和人的自由意志问题发出几次指示,主要根据奥古斯丁和普罗佩尔的著作。奥朗日会议通过其中25条,同时又通过补充声明,重新肯定奥古斯丁关于人的堕落、无能,预定论的神恩、洗礼重生等问题上的教义。这两次会议的决议后来成为天主教在上帝的恩惠、得救、预定,人的自由意志等问题上的标准教义。奥利金Origenes,约~约古代基督教希腊教父的重要代表之一。生于亚历山大里亚一个基督教家庭,早年曾研习教理和《圣经》。约公元年离开亚历山大里亚,游学巴勒斯坦、希腊、罗马等地,受到希腊哲学的影响。尤其注重新柏拉图主义和新斯多葛主义。返乡后因被指控犯了教规而遭处罚,遂重离故乡前往该撒利亚,在该城主教支持下创立教理学校,并四处讲学,影响广远。后在该撒利亚和耶路撒冷两城主教支持下得到赦免、授任神职。晚年曾遭监禁和刑罚,不久死于该撒利亚城。著有《论原理》、《驳塞尔索》、《论祈祷》等。此外还编有《圣经六疏》,将希伯来文《旧约》与当时各种译文分为六栏加以逐句对照和注疏。在神学上,对上帝、创世、人类和三位一体等问题都有系统论述~~~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a.com/btjj/7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