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策”小组出访巴勒斯坦十周年
特别logo
图/文:田天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考古系博士
“形势与*策”小组美术顾问
为小组出访巴勒斯坦十周年制作特别logo是件很难的事。以往的题材,都能从历史事件中抽出几个符号来概括其精要。但是对于此次出访,每每想起就有如潮水般的回忆涌入思绪,虽然已经过去了十年却从未褪色。而在这些五彩斑斓的美好记忆里,我不忍挑拣,将小小的一部分作为logo。于是乎我失败了,我不能设计出一个合适的logo来。因此在这里我留下了小组logo形状的空白,让涌入画面中心的照片和记忆讲述十年前精彩的故事。每一张照片都标有时间和地点,并用阿语写下了我自己对这些时间的所思所想——这其中也有些彩蛋呢!
“形势与*策”小组出访巴勒斯坦十周年特别logo(田天设计)
然而,这也是一个特别的logo。因为在挑选照片时,我希望能让大家看到一些十年里从未公之于众的影像,一些属于出访成员的记忆。十年来,这次出访已经成为了小组历史上的传奇,但是大家看到的都是这样的图像:我们和阿巴斯握手、我们参观难民营。我们受到地方*要的热情接待……但是,对于出访成员而言,我们在巴勒斯坦也见到了自己一生中从未见到的新鲜事物,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海外见闻。我希望十年后的今天,我们也可以将这些见闻和惊喜分享给所有人,希望展现给大家这次出访的另一面。于是在握手合影之中,我加入了成员们拍摄的当地饮食、风景和人物,在照片的一角写下了当时自己的感受。
制作这个logo本身也让我有机会重新浏览几百张出访时留下的照片,让我的心重走从拉马拉到耶路撒冷,再到杰里科的道路;让我再次回望青涩的自己,思考自己的过去和将来。十年了,我也变化了很多。当我回看这些照片,我发现自己在当时没有意识到许多所见所闻的重要性。当年,身在人类文明的摇篮和宝贵的考古材料中,站在积淀了千年的历史上,我却匆匆走过。如今回首,才知道珍惜。我多么希望自己有机会再回到那里,再看看那片圣洁、古老的土地。
Logo中的特别“彩蛋”在此列出一二:
1
1月25日伯利恒艾达难民营
这片隔离墙和这个塔楼对出访成员来说是个很特别的地方。对我来说格外如此,因为我在这里的所作所为成为了十年来大家谈笑的事。当时,我们站在一个阳台上,面前是一道很矮的墙。向导介绍着塔楼里的以色列士兵如何看守难民。左下角的蓝色垃圾车翻斗突然落下,发出巨响。我当时以为是有人开火于是慌忙蹲下,躲到了矮墙后面。于是我在这张照片下写了“这个地方吓到了田”。
2
1月24日拉马拉
这张在拉马拉用餐的合照下写着“别吃太多面包和沙拉”。为什么要写这句话呢?那是因为出访成员在 次接触到当地饮食时,没有分清前菜和主食,现在回想起来甚是有趣。受到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影响,今天地中海东岸的饮食的正餐前会先有一系列前菜称为meze。Meze是非常丰富的,新鲜出炉的皮塔饼或“面包”(???)配上鹰嘴豆泥(???)、时蔬沙拉、茄子泥(????????)和炸豆丸子(??????)。我们 次见到meze这样的阵仗,以为是主菜,于是吃到了半饱。不料meze之后竟然是大份的烤鸡和烤肉,而此时我们都已经有点吃不动了。于是我们之后就明白了,见到皮塔饼和冷餐别激动,“硬菜”在后面。
3
1月24日拉马拉扎拉宗难民营
1月24日晚我们在扎拉宗难民营(????????????)中见到了一群孩子。昏暗的灯光下,他们争先恐后地爬到沙发上,在墙上的地图上指着自己曾经的家——如今被以色列占领的地区。我们问他们,你们长大了想做什么呢?几个年龄稍大的男孩子的回答令人震惊:他们要用石块儿对抗以色列坦克。我心中感到一丝凄凉和担忧,因为我看到中东危机是怎样在年轻人中培养了仇恨和暴力。但是,这样的回答对当时的我而言并不陌生。就在一天前的晚上,在拉马拉少年宫,一个热血青年激动地问我,为什么他不能用武力赢回自己的土地。就在我心中唏嘘不已的时候,一个很小的女孩子小声地说:“我要成为一个科学家来帮助我的国家”。在诸多大孩子冲动的回答间,这个小女孩的回答虽然力道很小,但是折射着最为坚毅的精神。对于一个民族而言,诉诸暴力解决问题之外,也许还有科技富国的道路可走吧。这句话已经十年了,我依然还记得,用阿语记录在此。我希望在未来有一天,一个位巴勒斯坦女科学家看到这句话,对我说“我当时是这样说的吗?”我会饱含热泪地回答说,“至少我记得是,而且你真的成为了你国家的骄傲和未来”。
4
1月28日杰里科临别
照片中江老师身边的这位长者是前巴勒斯坦驻华公使扎卡利亚先生。扎卡利亚先生是小组的老朋友,也是促成这次出访的功臣。在巴勒斯坦时,扎卡利亚公使始终全程跟随,孜孜不倦地翻译当地人对我们说的每一句话。我们也在同他的交流中知道了公使先生自己的经历。记得在巴勒斯坦当地,他告诉我们,在中东战争中他用 击毙了两名坦克兵。可惜这位老朋友和老战士已经离开了我们,他一生中诸多功勋之一就是促成了小组与巴勒斯坦“公共外交”的一次尝试吧。因此,我在照片下写了“扎卡利亚,愿他安息”。希望大家在寻找彩蛋之余记住这位长者和他多彩的人生。
5
1月26日纳布鲁斯
“我的 杯阿拉伯咖啡”。有些时候记忆不仅仅是眼睛所见,还有气息和味道。从巴勒斯坦归来后的十年里,我一直在寻找着当年的食物,重复着记忆中的味道。一次又一次地唤醒记忆中的味道,也让记忆成为了情怀。在纳布鲁斯,当地要员在谈话之余以当地特产的甜食库纳法(?????)和咖啡招待我们。库纳法的甜蜜和黑咖啡的苦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苦一甜的交错也让我忘记了流逝的时间。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有在咖啡里放过奶和糖。一些朋友觉得我喝的是刺激,其实我喝的是记忆。又过了几年我来到伦敦,在和黎巴嫩人的交流里才得知,自己当年在纳布鲁斯喝了自己的 杯苦涩的阿拉伯咖啡(?????????)。我也在这座城市里再次与库纳法和炸豆丸子重逢。我是那样怀念十年前在巴勒斯坦品尝到的味道,哪怕到了世界的另一端也要去寻找。
6
1月28日杰里科“马塞市场”
“哈哈哈哈哈”。记得在杰里科,公使先生为我们同声传译时,想说“跑马场”但是一时不知道如何用中文表达,于是造出了“马塞市场”一词。我们听了先是一愣,然后才慢慢猜出公使先生的本意,而公使先生自己当时也笑了。“马塞市场”也一时成了我们常常提起的趣事。对了,扎卡利亚公使先生不仅创造了“马塞市场”这个词,还有另一个词叫“水下轮船”,具体的意思就让读者们来猜一猜了。
排版:徐雅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a.com/btjj/6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