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勒斯坦

管仲思想对洪武治国理念的影响


管仲雕像

??钟山阳谷梵王家,帝释台前优钵花。

??游戏但闻师子吼,比丘身衣锦袈裟。

??????????????朱元璋《游钟山》

?公元前六世纪至公元前五世纪,即近代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提出的轴心时代,在世界各地距离几千公里的不同地方同时出现了人类最伟大的圣人:希腊的泰勒斯、苏格拉底、柏拉图、毕达哥拉斯、亚里士多德;印度的释迦摩尼;波斯的琐罗亚斯德;在轴心时代初期在世界东方的中国更是出现一个人类超级圣人:管仲!这以后世界依次又出现老子、庄子、孔子等几大圣人。轴心时代后两千五百年里世界又出了两个圣人就是公元前4年巴勒斯坦的耶稣以及公元年阿拉伯的穆罕默德。轴心时代,为什么在全球相差几千公里不同角落同时出现这么多圣人,吕文郁先生在《春秋战国文化史》(新世界出版社)中分析其原因,这里不作赘述。

?洪武皇帝不仅是一位卓越的*事家,更是一名伟大的*治家,在治理国家方面的才能也是非常杰出的。在中国历朝历代开国皇帝中,*事杰出的比较多,但*治才能 的比较少,张廷玉《明史·太祖本纪》:“武定祸乱,文致太平,太祖实身兼之。”(1)清赵冀在《廿二史钊记》这样评价太祖皇帝:“文学明达,博古通今”(2)

?元朝末年,*治腐朽、经济凋敝、人心涣散,饿殍遍野,太祖皇帝在打仗同时,始终把富国安民、救民于水火作为己任,一刻没有忘记对国家的治理。他唱民意、收民心、切中时弊、拨乱反正,继承和发展道家、法家、儒家学说,以“平等”、“和谐”、“民主”、“自由”、“富强”为标准来治理自己理想中的国家,要形成“富者得以保其富,贫者得以全其生”的协调共处关系,避免“役民致贫富不均”社会现象。

管仲画像

?管仲(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名吾,字仲,乳名芒种,安徽颍上人,春秋时期齐国 宰相,中国历史上杰出*治家、*事家、思想家、改革家、文学家、科学家、经济学家、外交家、教育学家、圣人,法家、道家、儒家、阴阳家、名家、兵家、农家的创始人,号称“理性思维大师”、“系统大师”、“华夏 相”、“圣人之师”,“圣人中的圣人”。《左传》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谓不朽。”(3)在先秦众多思想家中,能够全面实现此“三不朽”者,唯管仲一人而已。虽然管仲距离现在近三千年,但他众多治国、育人方面深远思想理论影响着我们,他所提出的“以民为本”、“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权为民用”、“诚信为本”、“礼仪廉耻”、“以法治国”、“以商止战”、“天道之数,至则反,盛则衰。”、“上下不和,令乃不行。”、“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天下不患无财,患无人以分之。”等重要思想至今仍然影响着世界各族人民,因为管仲是 一个宰相圣人,所以他能把自己的重要理想蓝图付诸实际。

?在先秦诸子百家中,管仲最注重经济和农业,尤其是他的“轻重论”成为其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主张改革以富国强兵,他说:“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4)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提出的“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观点。齐桓公执*期间,在管仲的辅佐下,对内*、经济、*事等多方面进行改革,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事实力,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帜,以诸侯长的身份,挟天子以伐不敬,使其霸业更加合法合理,同时也保护了中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为中华文明的存续做出了巨大贡献。管仲的治国思想方针也深刻影响着洪武治国的理念,下面就管仲几条重要思想分别阐述其对朱元璋治国理念的深远影响。

1、“立*为公、以民为本”核心价值观

???“立*为公,以民为本”是管仲首次提出,是管仲治国的核心价值观,成为管仲治国思想的基础,《管子·治国篇》:“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性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泽难知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着,必先富民,然后治之。”(5)这里管仲把民富与国富统一起来,他提出民富是前提,只有民富,才有国富,国家才能够强大,同时管仲也指出民穷社会所出现一系列问题。

?《管子·版法》:“与天下同利者,天下持久;擅天下之利者,天下谋之。”(6)因为天下是天下人共有的天下,凡利用权力侵夺天下利益者,必然被人民所推翻,这一进步思想在管仲治国理*的实践之中得到来很好的践行,当*者必须把立*为公、权为民用作为 要义。他提出,所谓立*为公,就是“权为民用”、“利天下之人”、“与天下同利”,而不是为自己或少数人谋私利,社会公平乃是以民为本的基础。管仲在向齐桓公推荐人才时 的标准就是“唯才是举”,以岗位要求推荐相应人才,即使他的“大恩人”鲍叔牙也不例外,他的子女没有一个人从*,也充分体现管仲“立*为公”“权为民用”而不是为自己谋私利的思想路线。

?在元朝统治下,中国的农村经济遭受了残酷的破坏,又经历元末二十多年的战争,农田荒废、经济凋敝,大批农民流离失所。由于洪武皇帝幼小时期饱受元廷的迫害与摧残,他深知底层人民的疾苦与不幸,农本思想一直在他脑海里根深蒂固,“立*为公,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在洪武国家治理过程中一直坚定不移地被贯彻执行。

?发展才是硬道理,如何迅速恢复经济,解决老百姓最基本的生活问题,洪武皇帝实行了发展生产,与民休息的*策,施行“慈于民,予无财;宽*役,敬百姓”(7)的*策,而且尽量做到“静其民而不扰,逸其民而不劳”。洪武元年,外地州县官进京,太祖对他们说:“天下初定,老百姓财力困乏,像刚会飞的鸟,不可拔它的羽毛;如同新栽的树,不可动摇它的根,重要的是休养生息”。?(8)太祖皇帝还十分爱惜民力,提倡节俭。在太祖皇帝措施的推动下,农民生产热忱高涨,明初农业发展迅速,元末农村的残破景象得以改观。太祖的休养生息*策巩固了新王朝的统治,稳定了农民生活,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对于税收问题,管仲反对向“树木”、“六畜”和人口抽税,而主张“唯官山海为可也”,施行统治盐铁的经济*策。《史记》曰:“轻重鱼盐之利,以赡贫穷”。或言“通轻重之权,徼山海之业”,以至“通货积财,富国强兵”,(9)管仲施行“官山海”盐铁制度来代替税收,达到富民强国、以赡贫穷的目的。西汉桑弘羊就是学习管仲“官山海”盐铁专营*策,为汉武帝征战匈奴募集不少资金,但结果老百姓怨声载道,朝堂之上被口诛笔伐,究其原因在于管仲的盐铁专营收入都来源于外贸,最终目的是“以赡贫穷”,而桑弘羊的盐铁*策税收是“与民争利”,却用于战争,老百姓没有得到益处,西汉也因此从文景之治的繁荣盛世步入衰退,桑弘羊自己也因此被灭族。

??洪武三年,太祖皇帝在一次免粮诏书中说:“盖闻自古帝王之兴,必有赖于武功,成武功者,必有资于民力。”太祖皇帝深知没有以农民为主的广大人民在粮食、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的支持,革命与帝王之业断然不能成功。洪武皇帝占据金陵后,对受灾和受战争影响的地区的农民的赋税给予减免,或给以救济,即位之后,多次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大型的租税减免。洪武二年是明初 次大规模地蠲免赋税,之后的三年、四年、九年,也曾在应天、河南、北平、山东、江西、两浙等地陆续蠲免赋税。洪武皇帝还采用*屯来减轻老百姓的负担,大大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在社会福利上,洪武皇帝颁发三大*策:养济院、惠民药局和漏泽园。养济院就是收留那些没有儿女赡养的老人以及身患重病的人;惠民药局医院,负责收治家庭贫寒、孤寡无助者,并在疫情期间免费发放药材和物品;漏择园是国家免费公墓,负责收葬无人认领的尸体以及养济院老死病故者的尸体。为了这三项*策得以贯彻执行,《大明律》规定:凡发现地方上有无人赡养的孤寡老人,地方官没有将其收住养济院者,一律处以“杖责六十”的刑罚。除此三项福利*策外,洪武皇帝还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福利住房,凡没有房子的居民均可申请,对于吃饭有困难的家庭,*府提供生活费补贴。同时,对于那些假冒贫困户的人一律处以极刑。

??从上面实例可以看出,洪武皇帝不仅在理论上明确了农为国本和民为邦本的精神,而且他在安邦定国实践中始终坚持民本思想,始终贯彻“执*为民,以民为本”的重要思想,他打击贪污腐败,“利天下之人”,充分诠释“立*为公”思想理念。

2、“民以食为天”核心思想

??正如管子说“民以食为天”,太祖深知“食”、“穿”对“民”的重要性,对国家的重要性,管仲拜相后,首要的经济改革就是发展农业,让老百姓先富起来。太祖皇帝尝与大臣们说:“食为民之天,民乃邦之本。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为了解决老百姓吃饭问题,建国后,太祖皇帝对农村经济进行大肆改革,鼓励开垦荒地,为此需要大量劳动力,太祖解放元朝统治下大批的奴婢,使他们成为自由身,投入到农耕生产中去,为了配合生产,《大明律》规定:“庶民之家,存养奴婢者,杖一百,即放从良。”这一举措不仅缓和了阶级矛盾,而且增加了大批劳动力,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为明初迅速恢复生产作出巨大贡献。

?为了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洪武皇帝发动移民屯田*策。明初,由于连年战乱,疫情流行、河水泛滥成灾,中原人口锐减,中原大地赤野千里,人迹罕见,而未经战争苦难的山西等地则人口稠密。为此,太祖下决心从山西大规模移民至中原地区,史称“洪武大移民”。洪武三年六月,松、苏、嘉、湖、杭五郡四千余户无田耕种百姓迁徙至临濠;同年,漠北、山西一带“沙漠遗民”余户移民至北平;江南14万户居民、山西、真定一带无田百姓迁至凤阳;洪武十五年,广东番禺、东菀、增城等处户百姓迁移泗县;二十一年,山西泽、潞二州农民迁往彰德、真定、临清、归德、太康。明朝的屯田也不同于其它朝代就是以*屯为主,明初*屯达多顷,*人自给自足,这大大减轻老百姓的负担。(10)

?耕牛是当时农业生产的主要动力之一,在劳动力缺少的当时,耕牛对农业生产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太祖皇帝多次派人到各地采购耕牛,然后发给屯田的农民。为了农耕的需要,大力发展炼铁技术,铁质农具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改良,农耕追求集约经营,十分重视精耕细作,提倡"宁可少而精密,不可多而草率。”(11)

?洪武元年,太祖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凡民田五至十亩的者,栽种桑、棉、麻各半亩,十亩以上者倍之,每户种植桑、枣树须达株。每年种植的桑、枣的数量与质量作为考核地方官员一项重要指标,这些细节更能体现太祖“以民为天”的民本思想,他深知这些措施能保证出现荒年时,老百姓不致于挨饿,这些措施也大大激发了农民垦荒的积极性。到洪武二十六年统计时天下田土、开垦荒地已达8,,顷,粮食储备达万石,棉花总产量达万斤。为了农业生产需要,太祖设置了营田司专管水利建设,大力推行水利工程建设,整治河岸塘堰,疏浚河道。即位之初就下令,凡是百姓提出有关水利的建议,地方官吏须及时奏报,否则加以处罚。到年,全国共开塘堰处,疏通河流道。(12)

?孟森《明史讲义》曰:“观明祖之劝课农桑,作养廉俭,已足藏富于民矣。”(13)

3、“统计”的治国方略

??统计是国家制定一切*策的基础,没有统计,所有的国策就是纸上谈兵,变成无源之水。《管仲·七法篇》:“不明于计数,而欲举大事,犹无舟楫而欲于水,险也。举事必成,不知计数不可”(14)这句话充分体现了管仲对统计学的重视,祖庙对策时,管仲就对齐桓公谈及统计方法对安民、强兵、富国的重要性,管仲正是利用调查统计数据来制定国策。

??为了实现对全国田地、人口的管理,洪武十四年,明朝开始推行“里甲制度”,按照职业将全国人口分为三类,分别是:民、*、匠三类,并登记造册。当时民户负责缴纳赋税、*户负责服兵役、匠户则种类繁多,负责各种手工制作,休闲娱乐表演等。当时十户为一保,一百一十户为一里,分别设保长、里长进行管辖。民户都有固定居所,如果没有官府给开的“路引”,任何人不得离开住所百里之外。而保长和里长,则要随时注意民户的状态,一切情况都要记录在册,包括每户人家的乡贯、姓名、年龄、丁口、田宅、资产等。因为当时记录民户信息的册子封面是*纸,所以被称为“赋役*册”,通常人们简称为《*册》。按粮定区,将土地进行编号,每块土地的户主姓名、土地亩数、四至、土地等级,全都记录在册,甚至连土地的形状都要绘成图。在每册的最前面都有本区的土地综图,因为一片一片,看起来仿如鱼鳞一般,所以被称为《鱼鳞册》。

??明初国家*策都是在《*册》与《鱼鳞册》统计数据基础之上制定的,所以太祖皇帝对《*册》和《鱼鳞册》统计的准确性非常关心,他对负责绘制的人员精挑细选,对其工作严格要求,严禁多报漏报,对于违反命令的人一律处以极刑,明末大思想家*宗羲《明夷待访录》:“鱼鳞册字号,一号以一亩准之,不得赘以奇零。如数亩而同一区者,不妨数号;一亩而分数区者,不妨一号。”(15)

4、“以法治国”思想理念

?《管仲·禁藏》对法的定义:“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指明“法”是各种社会关系的固有调整系统,是衡量天下人言行是非、功过、曲直的客观标准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当管仲任齐国宰相时,齐国贵族阶级已经相当腐化堕落,管仲采用依法治国方略正切合时要。(16)

?《管子·明法》篇中说:“所谓治国者,主道明也;所谓乱国者,臣术胜也。夫尊君卑臣,非计亲也,以势胜也;百官识,非惠也,刑罚必也。……故夫灭、侵、塞、拥之所生,从法之不立也。是故先王之治国也,不淫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也。动无非法者,所以禁过而外私也。以法治国则举错而已。是故有法度之制者,不可巧以诈伪;有权衡之称者,不可欺以轻重;有寻丈之数者,不可差以长短。今主释法以誉进能,则臣离上而下比周矣。”“是故先王之治国也,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故能匿而不可蔽,败而不可饰也;誉者不能进,而诽者不能退也。然则君臣之间明别,明别则易治也,主虽不身下为,而守法为之可也。”(17)在这篇文章中,管仲 提到以法治国的必要性,然后论述不依法治国的危害性, 阐述依法治国的益处。

??元末*治腐败,纲纪废弛,官僚体系腐败堕落,统治者早就失去民心,太祖说:“元之刑法,其得在仁厚,其失在乎缓弛而不知俭也。”“胡元以宽而失,朕收平中国,非猛不可。”他认为元朝法律过于宽松,很不利于统治,重振朝纲、重典治国正是朱元璋依法治国的集中体现。(这一点我以后有专题进行论述)

??法律作为国家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产生巨大反作用,如果构筑合理,不仅会刺激经济的发展,而且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太祖皇帝非常重视法律的建设与实践,至正二十五年,太祖就命李善长修订一部律法即《大明律》,之后又修订三次,于洪武三十年五月正式颁发。

《大明律》是太祖皇帝总结历代法律施行的经验和教训而详细制定而成的,在中国古代法典编纂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不仅继承了明代以前的中国古代法律制定的优良传统,对各个朝代法典文献编纂的进行历史总结,而且还开启了近代中国立法的先河。

??经过明初四大案后,太祖皇帝发现《大明律》在惩治腐败贪官方面明显存在不足,于是《大诰》便产生了。《大诰》由太祖皇帝亲自起草,笔耕不辍,在整个中华民族历史上也罕见,其对贪官污吏严厉程度也是 ,后无来者!《大诰》普及率极高,每户人家均有一本。《大诰》总共四篇,分二百三十六条,约二十五万字,80%以上条款是针对贪官污吏的,《大诰》典型特点就是每一条款均有案例,《大诰》中把问责制进行制度化,有效遏制贪污腐败行为,维护国家稳定与人民群众的团结。

??太祖皇帝制定民众监督机制,实行全民警察制度,《大诰》(第五十九条)记载:“城市乡村的普通百姓,可以将老奸巨猾和在役的官吏,绑缚至京城,用这种方法铲除各种豪强官吏和势力。”在人民群众的监督机制下,贪官污吏无处藏身。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好多开国元勋因为骄纵跋扈违法犯罪被处死,《明史》记载:“治天下不可以无法,而草昧之时法尚疏,承平之日法渐密,固事势使然。论者每致慨于鸟尽弓藏,谓出于英主之猜谋,殊非通达治体之言也。夫当天下大定,势如磐石之安,指麾万里,奔走恐后,复何所疑忌而芟薙之不遗余力哉?亦以介胄之士桀骜难驯,乘其锋锐,皆能竖尺寸于疆场。迨身处富贵,志满气溢,近之则以骄恣启危机,远之则以怨望扞文网。人主不能废法而曲全之,亦出于不得已,而非以剪除为私计也。亮祖以下诸人,既昧明哲保身之几,又违制节谨度之道,骈首就僇,亦其自取焉尔。”(18)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依法治国的最基本要求,这也是管仲“依法治国”的精髓所在。洪武三十年,太祖与马皇后嫡出安庆公主驸马欧阳论走私茶叶,被判死刑,充分展示洪武皇帝“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从至正二十五年到洪武三十一年,洪武皇帝实行的一系列明刑重法措施,扭转了明初恶劣的吏治环境。不可否认,从礼崩乐坏、吏治腐败、哀鸿遍野的元朝末年到明朝初年,洪武皇帝所推行的一系列重典治国的举措,在社会各个方面尤其是整顿吏治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几有两汉之风,且驾唐宋之上”社会风气得到极大改善,为明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当然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庞大国家,仅仅依靠法律来治理,国家*策的重心将会发生偏移,必须辅有“礼仪廉耻”的道德伦理来治理。《管子·牧民》:“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管仲非常看重国家礼义廉耻道德建设,更看重国君的道德建设,他认为老百姓道德败坏根源在于国君的道德出了问题,所以《管子·牧民》曰:“错国于不倾之地者,授有德也。”(19)

?明朝自太祖皇帝开始就是以“仁孝”来治理天下,太祖与马皇后的陵墓名“孝陵”也足见太祖皇帝以“孝”治理天下的初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以仁孝治理天下”作为国家的基本国策,这在中国各朝各代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太祖曰:“使一家之间,长幼内外各尽其分,事事循理,则一一家治矣。家既治,达之国,以至天下,亦举而措之耳。”(20)《大明律》明确规定,凡子孙违反祖父母、父母教令及奉养有缺者,杖一百。凡祖父母、父母在,子孙别立户籍、分异财产者,也要受到杖一百的刑罚。子孙对祖父母、父母,妻妾对丈夫、弟妹对兄姊进行骂詈或殴打,要处以凌迟、斩、绞或其他刑罚。百官不得擅离职守,但闻父母丧,不待报许即可离职奔丧。至于遇到父母丧,匿不举哀,冒哀出仕,居丧嫁娶,或弃亲之任等违背孝道的行为,都在禁止之列。太祖认为一个连父母都不孝的人不可能忠于国家,从*后也不可能以民为天,造福于民。

?除了刑法外,洪武皇帝在农业、工商业方面也进行立法,全国垦田面积和人口数量大大增加,到洪武二十六年,可耕田亩达8顷,人口数量达;建立了匠户匠籍制度;商业立法以重农抑商为基础,对盐、茶采取专卖*策,颁布《盐引条例》和《茶法》。《明史讲义》:“明承法纪荡然之后,损益百代,以定有国之规,足与汉唐相配。”(21)

5、外交策略

??在对外策略上,管仲最早提出“华夷之辨”与“尊王攘夷”的民族主义思想。孔子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又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22)孔子说,管仲之前中国依然处于野蛮未开化状态,是管子打开了华夏文明的大门,从此以后,中华民族开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近代中国之所以落后于西方国家,有的历史学家分析原因认为是“尊孔不尊管”,相比管仲在*治、*事、哲学、经济学、阴阳学、科学、教育学等各领域全面开花,孔子只是在教育方面有所建树,在其它方面成就都远远不如管子、老子。德国近代哲学家、辩证法创始人黑格尔对管子、老子思想理论推崇备至,而对孔子的思想却嗤之以鼻,他认为管子、老子的思想理论是囊括宇宙之精华、开创人类哲学之先驱,而孔子的学术思想浅显易懂,缺乏思想理论高度。(23)

?明初,洪武皇帝施行与民休息*策,在对外*策上,洪武皇帝也一反元朝使用武力的做法,而采取和平外交的策略,洪武说:“海外蛮夷之国,有为患于中国者,不可不讨;不为中国患者,不可辄自兴兵。”洪武将朝鲜、日本、安南、真腊、暹罗、占城、苏门答腊、爪哇、湓亨、白花、三佛齐、渤泥等国列为“不征之国”,与这些国家保持和平友好关系,和平共处的外交*策也是明初经济得以迅速恢复的关键因素,充分体现太祖皇帝“以民为天”、“富国安民”的基本治国思想。

参考文献:

(1)、(7)、(8)、(18).张廷玉:《明史》卷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年版;

(2).赵冀《廿二史钊记》卷三十二《明祖文义》;

(3).左丘明:《左传》

(4)、(5)、(6)、(14)、(16)、(17).《管子》;

(9).司马迁:《史记》;

(11).马行空:试论朱元璋恢复农村经济的改良*策》,教学参考P12-17;

(15).*宗羲:《明夷待访录》;

(12)、(10)、(19).(20).《明太祖实录》卷;

(13)、(21)孟森:《明史讲义》;

(22).《论语·悟学》篇;

(23).(美)弗雷德里克顿·拜塞尔.《黑格尔》.华夏出版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a.com/btjj/5589.html

蒙ICP备2023004182号-1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