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名词
纳鸿
(Nahum)
人名,是「乃赫米雅」一名的缩写,意谓「上主安慰」或谓「上主安慰的人」。
纳鸿,是十二位小先知中的一位。关于他的生平我们几乎一无所知。《圣经》的其他部份也未提及过这位人物,可是由他遗留的小小着作上,得知他是厄耳科士人(鸿1:1)。不过,这也只是聊胜于无而已,因为厄耳科士究在何方,我们则又是一无所知,可以断定的是他堪称一位具有活泼的信仰,富有爱国的热情,且具有口才及幻想的大诗人。他的「神视录」大约是写于犹大国王约史雅施行宗教改革的时期前后,当时北国以色列早已不复存在(灭于公元前 一年)。亚述帝国的首都尼尼微亦正在沦陷前不久的危机时代,亦就是在公元前六一四年左右,盖鸿3:13似乎在指出当时敌人已是大*压境。
10月11日清晨玛纳
5:30/6:30
主所爱的!请您与您的护守天使一起来享用教会为您提供的早餐一一天主的圣言!让我们先念一遍"伏求圣神降临诵",求圣神把我们带入生命之源。常年期第二十八主日
主播温州·尤朱鸽
凡是你们所遇到的,都请来赴婚宴
福音:玛二二1-14
那时候,
1耶稣又开口用比喻对他们说:
2「天国好比一个国王,为自己的儿子办婚宴。
3他打发仆人去召被请的人来赴婚宴,他们却不愿意来。
4又派其他的仆人去,说:你们对被请的人说:看,我已经预备好了我的盛宴,我的公牛和肥畜都宰杀了,一切都齐备了,你们来赴婚宴罢!
5他们却不理:有的往自己的田里去了,有的作自己的生意去了;
6其余的竟拿住他的仆人,凌辱后杀死了。
7国王于是动了怒,派自己的*队消灭了那些杀人的凶手,焚毁了他们的城市。
8然后对仆人说:婚宴已经齐备了,但是被请的人都不配。
9如今你们到各路口去,凡是你们所遇到的,都请来赴婚宴。
10那些仆人就出去到大路上,凡遇到的,无论坏人好人,都召集了来,婚宴上就满了坐席的人。
11国王进来巡视坐席的客人,看见在那里有一个没有穿婚宴礼服的人,
12便对他说:朋友,你怎么到这里来,不穿婚宴礼服?那人默然无语。
13国王遂对仆役说:你们捆起他的脚和手来,把他丢在外面的黑暗中:在那里要有哀号和切齿。
14因为被召的人多,被选的人少。」
经文脉络
本主日的福音内容是前两个主日经文的延续发展:司祭长和法利塞人听了「二子」和「园户」的比喻之后,发现耶稣是针对他们讲的,就想逮住祂,耶稣却又开口给他们说了一个「婚宴」的比喻(玛二二1-14)。主教团礼仪委员会出版的主日感恩祭典,将这个主日的福音分为「长式」和「短式」两种诵读方式,这种分法不仅是按内容分段,而且也恰好反映出经文的不同形成阶段。所谓短式是玛二二1-10,这一段经文是比喻本身;而长式则是加上11-14节的经文,这部分应该是玛窦对比喻所做的应用与发挥。我们认为在感恩礼中,应该诵念完整的福音经文。
原始的比喻
路十四16-24以及(伪)《多默福音》No.64也记载了这个婚宴的比喻,将它们和玛二二1-10的经文相比较,就可以看出这些福音中的经文应该是根据一个非常简单的比喻发展出来的。这个原始的比喻大概含有下列基本内容:
「有一个人举办晚宴,派遣仆人去邀请朋友前来参加,但是这些人不但拒绝邀请,并且还粗暴地对待了仆人们。这位主人因此大为愤怒,遂转而邀请其他人来参加宴席。」
最初在耶稣口中所讲述的比喻,大概只是针对当时犹太宗教的领导阶层提出批判,指摘他们自我封闭、不接受耶稣所宣讲的福音喜讯,拒绝天主的召叫。因此,他们眼中的穷人、受轻视者、甚至罪人必将取代他们而进入天国。
比喻中的图像
玛窦把上述简短的比喻,发展成一个救恩历史的缩影。一个富人举办的晚宴场合,被转述为一个国王为其儿子举办「婚宴」的情景。在犹太传统中国王常被用来当做天主的象征,因此,整个比喻在描述一个天主的行动。旧约中常用婚姻来描写天主和以色列子民的关系(欧二18;依五四5-8),这个传统对初期教会的影响很深。在初期教会的观点中,天主使祂的儿子得到 的胜利,使祂统治审判一切,完成救援历史。所以,「喜宴」就是人们所期待的末世性天国,亦即圆满救恩的象征(玛八11,二五21-23)。
救恩历史中的使者
这个比喻和「园户」的比喻(玛二一33-44)一样,国王前后两次派遣仆人去邀请客人,根据路十四16-17可以推知,这个情况可能反映出耶稣时代巴勒斯坦地区的风俗:在正式宴会中都先有一个类似通知性质的邀请,在正式宴席开始之前人们还会再次邀请,借以催促客人尽速前来赴宴。但是,比喻中的两次邀请都遭到拒绝,在救恩史的观点下, 组仆人大概象征旧约中代替天主发言的先知,而第二组则可能已经暗示着基督信仰中的福传使者。
历史背景的影射
受邀者以各种借口拒绝赴宴,原意是象征这些人被世上事物綑绑纠缠。国王因而动怒并决定「杀人毁城」做为惩罚,这样的惩罚象征这些人被拒绝于天国之外。但是,这个惩罚似乎显得太过严厉,福音作者大概是用这种方式,来影射耶路撒冷城被罗马人摧毁的事件。这正是圣经学者推论玛窦福音成书于主历七十年之后的主要证据之一。
教会的成员
替代的客人来自于「各路口」,意思是城市中的「边缘人」,大概是指非犹太人,亦即外邦人。路加福音说是「贫穷的、残癈的、瞎眼的、瘸腿的」(路十四21),亦即是被犹太领导阶层轻视的下层社会人物。玛窦心中大概已想到,当时的教会具体上是由犹太人和外邦人共同组成。一切人都被邀请进入教会,参与天国喜乐之宴。但是,玛窦并未完全脱离现实,而说出教会目前仍是「坏人和好人」同时混合在一起的团体。决定性的分隔,在末世之时才会发生,这正是他在比喻之后加上的经文所要传达的信息。
信仰团体的警惕
婚宴大厅坐满了客人,象征蒙召进入教会的人非常多。教会虽然是天国的象征,但是进入教会并不等于已完全得救。藉着「未穿着相称礼服」的客人的遭遇,玛窦警告教会团体的成员:小心,看清楚,不要因为不慎而失去了你们的召叫。「被召的人多,被选的人少!」这里所谓的「多」和「少」,并不是按「数目」来理解,而是玛窦对基督徒团体所提出的鼓励与提醒(玛十九30,二十16):基督徒必须去结与信仰相称的果实(穿着礼服);否则将如同教会中的不良份子,终将被逐出教会,永远地失去天国。
祈祷
我们以天主经来结束今天的早餐。
名词:圣经辞典
正文:香港思高圣经学会
排版:执行秘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a.com/btjj/5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