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可以假设,如果丝绸之路从来没有在历史上出现过,现在的东方、中西亚和西方是怎样一种景象。这些地区的*治、经济、宗教、科技、文化是否会和现在一样。这种假设虽然是空洞苍白的,但却能启发对历史发展的冥想。
丝绸被认为是商路上典型的商品,由此而命名商路。它的产量高、质量好的地区在中国长江中下游,现在中国的江浙一带。这些产品穿山越岭、走过西域、中亚荒无人烟的沙漠,并且没有被几乎从未中断的战火烧焦,而最终穿在某位罗马帝国皇后的身上,让她在庆典上光彩照人。
实际上,任何一个产品,从它被生产出来后就被移动,直至最终消费者的手中。移动的次数和距离组成了商品的价值。被认为珍贵的产品往往产地遥远。从来没有歇脚的小商贩的活动区域和轨迹肯定是有局限的,但一个又一个商贩连接起了他们的马车或驼队踩出的足迹形成了一条漫长的道路。中国古代经商教材中有“百里不贩樵”之教诲,但是丝绸的足迹可以跨过欧亚大陆。
一般来说,没有人会记住上述小商贩们的名字和他们一代又一代对商业渠道扩展所作出的贡献和牺牲。历史记载下来的更会是像张骞这类为数不多,但官派的壮举。的确,他的西行让商道从东向西的前一段变得更加平坦宽阔。而再往西的道路几乎都在罗马帝国版图之内。后者信仰基本一致、商业规则相同、语言不难相通,再无险阻。
年,随着君士坦丁堡城墙的倒下,奥斯曼帝国*人的呐喊声吓退了无数商队的骡马。陆上丝绸之路遇到从未遇到过的人为屏障,从此欧亚大陆之间桥毁路断。地中海和东方的联系受到威胁,从威尼斯到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的各个贸易城市也随之衰落。再加上,随着大航海时代而来的西方力量初登美洲大陆,欧洲大西洋强国,如荷兰,英国,葡萄牙,西班牙等,就比地中海其他国家获得了更广阔的地理进出空间。
远东的中国,地大物博,长江、*河这两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土地肥沃,衣食无忧。西部的沙漠和高原是天然屏障,无外侵之敌;东部是漫长的海岸线,在航海不发达的时期,无需设防;南部是潮湿炎热、一年只有雨季和旱季两个季节的“蛮夷之地”,不会让中原历代王朝垂涎。虽然不能说丰硕,但能够自给自足的生存环境,特别是受孔子儒家中庸思想的束缚,中国的版图在历史上相对稳定,开拓疆土的朝代不多。相反,考察一个皇帝的历史成就,首先是看他是否保障了领土完整。
以汉族为主要民族的中国,没有国产的宗教,佛教等进口的宗教虽然在历史的长河中曾经被某个皇帝推崇过,但是中国从来没有过国教。不过,以孔子哲学思想为主体的思维方式,从它诞生,对中国产生并且还将继续产生巨大的影响。闭关自守的原因虽然是因为夜郎自大,但汉民族似乎从来对用自己民族的哲学思想影响其他民族的事不感兴趣。也不曾把自己的社会体制认为是更 的,而去强加给别人。这一点和欧洲的皇权相比,有着根本的不同。中世纪欧洲的船队到达在他们看来不开化的地区后,总是以传递文明的责任感改变当地原来的社会体制,甚至将自己的宗教信仰的普及也作为征服领地的目的或借口。
历史上记载的中国汉族人发起的大型侵略战争少得在教科书上都难以查到。保守的行为自然也屏蔽了外族的影响。因此,从这个方面看,外族的影响到年民主革命之前几乎微乎其微。相反,清朝作为一个外族统治的王朝,尽管开始不通汉文,但很快被汉化。虽然记载 一个皇帝还懂得满文,但是在很早,圣旨除了标题是两种文字,正文只保留汉文。
不侵略不一定就没有战争威胁,威胁来自北方。解决这一隐患的方法简单,那就是建一堵墙来防御那些骑着马的北方凶狠的来犯之敌。长城从它的开工之日就被历代王朝作为传统工程继续扩展。历史上中国的首都的移动方向是从西向东,长城的长度也随之延长,直到海边。
丝绸之路上下年,陆海五道连接亚欧非三大洲,把中原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古希腊罗马文明交汇在一起,促进了东西方双向的文化交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a.com/btjj/47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