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为何这么贵?为何城市和其他地区房价相差甚高?时寒冰老师带你一步步揭开中国房价之谜。
笔者反复强调,~年的这个阶段,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低速增长过渡的阶段,是经济结构高度畸形发展后必然要经历的阶段。这种调整始于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的衰落,其显著特征是需求逐渐下滑、销量逐年下滑、价格逐渐下滑,而库存逐渐增加、应收账款逐渐增加。价格的下滑与成本的上升,让制造业所代表的实体经济一年比一年艰难。
制造业先于虚拟经济而慢慢入冬。
寒意一年胜似一年。随后,这种寒意慢慢从实体经济传导到房地产、银行等行业。
实体经济是基础、是先导。~年,是劳动力密集型的制造业黯然谢幕步入衰退的阶段。当实体经济告别辉煌并迎来痛苦的调整,根基动摇的房地产和金融业这两大虚拟经济的组成部分,也将随之在辉煌中完成筑顶的过程,并在能量累积后回归到它本来的位置。
那么,这个过程如何完成?
我们先看房地产。
决定中国房价走势的因素是非常复杂的,用传统的价格理论、供需理论来看中国的房价,很容易偏离。笔者这几年来一直苦苦思索这个问题,查阅了无数的资料,也去很多地方做过实地调研,渐渐找到了决定中国房价走势的根源。找到了这个根源,也就明晰了中国未来的房价走势。
笔者写这本书的时候,不想直接简单地写出结果,而是与各位朋友一起,慢慢找到这个结果——等完成这个过程,我们会发现,中国未来的楼市趋势、经济趋势其实已经非常明确。
要判断房价的趋势,我们必须了解,是什么在推动中国的房价上涨?这些因素是否发生了改变?这轮汹涌的房价上涨,为什么从年开始?除了前面提到的包括房改在内的*策因素、货币超发因素、需求因素,还有什么力量在推动房价的上涨?
人们在讨论房价的时候,总喜欢以一个整体的概念去讨论。其实,无论是就中国还是从世界而言,房价永远都是一个区域问题。
首先,这是由住宅的物质特性所决定的。因为住宅的位置不能移动,使得房地产市场具有很强的区域局限性,即本质上是地方市场而无法形成全国性市场,不同地方的住宅市场不能互通有无、调剂余缺。
其次,房价每年是有折旧的。房屋在长期的使用中,虽然保留原有的实物形态,但由于自然损耗和人为的损耗,它的价值也会逐渐减少。
既然如此,在过去的十几年中,中国绝大部分城市的房价为什么还保持着持续上涨呢?根源在于,在“8·31”大限之后,地价在房价中的占比越来越高,决定住房价格的其实是地价,因为房屋的建筑成本不会相差很多。房屋所处的地段决定着房价的高低。房价上涨带动起来的地价的更快上涨,以及由此所形成的“高房价—高地价—高房价”的循环,是中国高房价的症结所在。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房价的差异源于地租。威廉·配第首先提出了级差地租的概念,他认为“人口稠密地区的土地,比距离远而土质相同的土地”能产生更多的地租。亚当·斯密也认为:“都市附近的土地,比偏远地带同样肥沃的土地,能提供更多的地租。”大卫·李嘉图则进一步把地租分为 地租和相对(级差)地租,他认为土地的有限性和土地的肥沃程度、位置是产生地租的前提条件。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地租会越来越高。
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集中了全国的优质资源,拥有更好的基础设施,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公共服务,使得其地价当然要高于其他很多城市。而省会城市,则集中了一个省的优质资源,在一个省而言,其地价往往也是高于级别在其下的城市。以此类推。
显然,呈阶梯状排列的地价,导致了中国呈阶梯状排列的房价。不同的城市,由于在资源分配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地价、房价也就有着非常大的差别。
因此,房价在任何国家都是一个区域问题,只是不像中国这样明显和分明。
每个地方的房价涨跌幅度一般都有差异,但整体来说,就 价格而言,是一线城市的房价高于二线城市,二线城市高于三线城市。房价的上涨速度也是如此。在房价上涨期,城市级别越低,房价涨得越慢、越少,呈现出明显的阶梯状分布。
如果说,房价的阶梯状分布还具有一定的天然性,那么,房价涨速一线城市快于二线城市、二线城市快于三线城市的这种状况,则更具有中国特色。
这样,我们也就找到了推动房价上涨的重要力量。那就是:资源吸引能力(决定房价不同区域的阶梯分布)和财富的创造能力。正是从改革开放起始到年,中国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的高速发展,为社会带来了快速的财富积累;这种财富积累推动并支撑了中国房价的连续上涨——这也就意味着,制造业衰退之后的房价,正逐渐将这种财富红利透支殆尽而陷入日益危险的位置。超发的货币只能把这个过程向后推延,而不能改变。
因此,根据以上因素,结合货币、供需、*策等因素,才能对中国未来的房价趋势有一个准确的判断。鉴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已经与房地产紧紧捆绑在一起,房地产的走势,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代表中国经济未来的走势。
本文摘自《时寒冰说:未来二十年,经济大趋势》
时寒冰集20年趋势研究之大成,未来20年财富保值增值必读。看懂这本书,世界在你眼中就是透明的!
黑天鹅图书白癫疯初期图片白癫疯初期图片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a.com/btjj/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