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4世纪的欧洲,由于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一世的神圣信仰及其宗教法令与改革条例的颁发和强制执行,基督教正式于年被定为国教,拉开了它逐步成为欧洲精神领域绝对统治者的帷幕。
基督教音乐理所当然地占据了中世纪音乐权威的高位。其中,罗马教会圣咏(格里高利圣咏)是其代表,集中体现了这一时期基督教音乐的形态风格,不仅是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见证之一,亦是后世艺术音乐的渊源。
犹太教传统
地处欧、亚、非三大洲交界处的古代犹太民族是一个弱小的民族,长期遭受四邻其他民族的入侵、占领、统治和压迫。犹太民族曾多次反抗、起义,但屡遭镇压,这种独特环境逐渐形成了犹太教对“至高一神”耶和华的信仰、对救世主(复国救主)降临的期盼,这些为以后基督教形成“上帝”观念、基督为救世主的信仰准备了思想基础。
古代犹太教在历史上曾发展成各种派别,如撒马利亚派、撒都该派、法利赛派、艾赛尼派、奋锐党派、亚历山大派等。耶稣曾经是盼望救世主弥赛亚降临的艾赛尼派的分支一-拿撒勒教派的成员,原始基督宗教主要就是从艾赛尼派演化而来。因此基督教的源头确是犹太教,基督教音乐的仪式、形式和某些创作手法与犹太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犹太教有两种在公共场合举行的仪式:在圣殿的献祭祈祷和在会堂的读经布道。在这两种场合举行的仪式的宗教功能有明显区别,但音乐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仅限于圣殿的仪式。
圣殿指耶路撒冷的第二座殿堂,为犹太人献祭而用。献祭每日举行,上下午各一次,安息日和节庆日特别增加公众献祭。仪式由祭司主持,专司神职的“利未人”协助,在献祭过程中,由“利未人”组成至少12人的唱诗班演唱“诗篇”一周内,每天规定演唱不同的“诗篇”,由弦乐器伴奏。
在某些重要的节日,如逾越节前夕,人们作个人献祭时要唱带有哈利路亚叠歌的“诗篇”第~首。基督教的弥撒与此圣殿的献祭有着相似之处,可看出它们之间的传承关系。弥撤是一种象征性的献祭,信徒们以酒代血,把面饼作为基督的身体分食;犹太教信赖由神职人员和受过专门培训的歌者主持仪式,基督教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传统,组织成立了专门培训神职人员和宗教音乐家的场所-一修道院和教堂唱诗班成宗教歌唱学校:犹大人在献祭过程中实排有圣经“诗篇”的演唱,而汶种演唱后来成为基督教弥撒中最主要的祈祷形式。
会堂是读经布道的所在地。教徒聚会或礼拜时,在会堂颂读经文、讨论经文在安息日、集市日读某些特定的经文,而在朝圣节日、斋戒日、朔望日则又特别要求颂读专用的经文。基督教新教从中继承的主要是在特定场所,依照特定的宗教节日颂读不同的经文、解释经文并祈祷的传统。
拜占廷传统
早期基督教会的教义和宗教仪式从耶路撒冷经过小亚细亚向西传播到欧洲、非洲的过程中,吸取了沿途一些地区的音乐要素。拜占廷(今伊斯坦布尔),曾作为东罗马帝国的首都长达一千年,由于其地理位置便利和政治地位的强大,长期以来一直是欧洲古希腊文化和东方文化的交流中心。
叙利亚的早期教会音乐在修道院和教堂咏唱的诗篇和赞美诗,就是经拜占廷传播到米兰和其他西方中心城市的。拜占廷音乐对西方教会圣咏的影响,表现在西方借用的各种圣咏,以及8个调式的应用。
中世纪拜占廷教会音乐中最优秀且富有特色的是赞美诗(hymns)。其中,以皈依基督教的叙利亚犹太人圣罗曼努斯的创作为杰出代表的康塔基昂(kontakion)最重要,这是建立在叙利亚诗歌和音乐基础上的一种体裁。
其文字部分是包含20~30诗节的长诗,每一节诗的结构相同,前有引诗,后有叠句,每一行的第一个字母联合起来可以凑成一字或一词,演唱时,各诗节都用同一旋律演唱,即分节歌式的赞美诗。另一类型的赞美诗是将诗篇的诗节间的短小应答(troparion)配以叙利亚或巴勒斯坦旋律。
西欧各国传统
基督教大约从4世纪起开始在欧洲广泛传播,由于各地区接受东方遗产的形式和途径略有不同,这种差别再与当地具体条件相结合,就逐渐形成了当地特有的教仪和圣咏音乐。最后,多数地方性的教仪和圣咏音乐,或是自动消亡,或是被吸收入罗马教会圣咏。9世纪到16世纪,西方教会礼仪在理论和实践上日益罗马化。
旧罗马圣咏是罗马圣咏中最古老的渊源,它的一些体裁和旋律可能是从古代原封不动地保存至今的,但绝大部分圣咏的形式、体裁和旋律至少经过两次较大的整理、修订和编纂。一次是在6、7世纪时由教皇格里高利一世及其后继者数皇圣维塔利安的领导下进行的,格里高利一世被认为是起了决定作用的人物,因此这种圣咏被定名为格里高利圣咏。
年圣诞节,查理曼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的君主后,强制推行格里高利圣咏,压制其他地方圣咏,这一世纪里,格里高利圣咏再一次被法兰克人音乐家和教会文书大规模地增删和编订,我们目前所能接触到的格里高利圣咏几乎全部来自于9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的法兰克人的抄本。
圣咏的确立和推广
基督教在罗马的传播最初是秘密进行的,但自从年被帝国君主承认,直至年被定为国教以后,教会不仅转为公开,且势力日益扩大,主教和饭依者的人数急剧增加,教会的财富也大量积累,使之有需要、有能力兴建大型教堂,作为容纳神职人员和教徒进行礼拜仪式的场所。继而拉丁文取代了希腊文成为罗马基督教仪的官方语言,昔日不尽完善的宗教礼仪和音乐迫切需要统一和完善。5世纪到7世纪,许多教皇都十分关心修订教仪和音乐.
6世纪留存至今的圣本尼狄克特规章进5(约年)中,有一整套修道院的管理章程,并提到“乐监(cantor),在以后的几个世纪里,教堂唱诗班或修道院的乐监是掌管音乐节目图书馆、缮写室和主领宗教仪式演唱的负责人。6世纪时已有教唱诗班,8世纪时罗马成立了一所圣乐学校(Scholacantorium),一些成年男子和男童在此受训成为教堂歌唱家。
罗马教会子咏之所以被称为格里高利圣咏。据说是拜教皇格巴高利一世所赐,千年以来流行的说法是,他派人收集整理罗马各地圣咏,选编成两本圣咏集,统一了罗马教会的仪式和圣咏,并建立了罗马教会的歌唱学校····其丰功伟绩被推崇备至,以致于产生了格里高利在象征圣灵化身的鸽子口授下创作了全部教会圣咏的传说。
事实上,格里高利这位神学家可能根本就不是作曲家,但他必定在统一并推广罗马基督教会圣咏这项长期而巨大的任务中作出过贡献。
年冬新任教皇斯蒂芬二世(PopeStephenI冒风雪穿山越岭亲往法兰克王国为不平举行盛大的涂油加冕仪式,使法兰克人有幸亲眼目睹纯正的罗马教会仪式和圣咏。不平要求教皇下令废止法兰克原有的高卢教仪与圣咏,代之以罗马传统。不平的叔叔,梅斯地区大主教随即着手改革当地的圣礼,要求僧侣们学唱罗马圣咏,恪守罗马教廷的仪式传统,欧洲各地教会人士纷纷前往求学,一时梅斯成了推广罗马圣咏的一个中心。
此后登基的查理曼大帝竭力提高臣民的文化水平,事事效仿文化水平远高于法兰克人的拜占廷和罗马传统,兴起了一场史称加洛林文艺复兴的文化革新运动。
进一步推行仪式和圣咏统一化、罗马化,是这场运动的组成部分。早在年,查理曼就颁布法令,催促废弃高卢教仪和圣咏,全盘接受罗马圣咏,并督促圣咏音乐的修订:“每一主教教区和修道院,应注重圣诗篇、乐谱、赞歌、年与季的计算及文法等教学,所用一切书籍必须周密审订。”
在此后的数十年,法兰克的大主教们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对罗马送来的老礼书进行修订和补充,编写出新的弥撒与日课唱经本,形成了以旧罗马圣咏为基础同时又融合了高卢因素的礼拜仪式圣咏,这便是所谓的格里高利圣咏的基本内容。圣咏在欧洲各地广泛传播,最后又反馈到它的发源地一一罗马。
#热点引擎计划#作者声明:内容由AI生成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a.com/btjj/12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