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勒斯坦

夜辰读书72苦难与辉煌的神奇民族


北京荨麻疹正规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hl/210719/9204186.html

  72:苦难与辉煌的神奇民族——《以色列:一个民族的重生》读后感

  撰文/夜辰·河南郑州

  编辑/渝夫·天津河东

  

  如果仅从一个民族兴衰的角度考量,犹太民族的发展历程足够辛酸和悲惨;如果从一个国家兴亡的角度思考,以色列的昨天和今天简直算是 奇迹。

  苦难和辉煌背后,是回归圣地、代代相传的民族信念,是不屈不挠、向死而生的忧患意识,是战天斗地、永不屈服的自强精神。这样的民族,这样的国家,怎能不让世人刮目相看甚至心生敬意?

  犹太人,一个充满智慧而又历经苦难的族群;以色列,一个神奇崛起而又长期征战的国家。这是我对犹太人和以色列的底色印象,至于为什么会这样,一直也不甚了了。

  读了这本书后,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可不久后又陷入了深度迷茫。涉及犹太人和以色列的问题,其复杂程度超乎想象,无法用存世的标准衡量,能看清已实属不易,缺乏立场根本难以评判。

  不禁感慨,无知真是一味抚心安神的良药,一旦求知的阀门打开,面对的却是一个又一个广袤无垠的未知领域。想要弄明白一个问题,结果是答案还没找到,却又引出了一大堆新的问题,把自己弄得云里雾里。现在,我所能做的就是把已知的内容捋清晰,把那些纷杂的问题暂且搁置,尽快把这个打开的魔瓶塞住,否则的话,估计会一直寝食难安、心神不宁,生活在困惑之中。

  对于这本书,作者称它为“讲述了这个小国是如何从一个古老观念变成现实的历史”,故事波澜壮阔、跌宕起伏,阅读起来很有历史纵深和场景带入感。

  对于以色列这个国家,一切的源头要从《圣经》开始说起。《圣经》在犹太民族诞生时写道:“耶和华对亚伯拉罕说:‘你要离开本地……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亚伯拉罕来到了这个地方,耶和华许诺把这块地赐予他的后裔。他的后裔被称为以色列人,一直到公元前10世纪,所罗门(以色列人的国王)在耶路撒冷建立 圣殿,这成为以色列人宗教生活的中心。

  这就是犹太人一直追寻“应许之地”的原因所在,他们认为耶路撒冷是上帝赐予的。此后数百年,这片土地上的这个民族,先后被巴比伦、波斯、希腊、罗马征伐统治,圣殿被毁灭了2次,犹太人一直在反抗压迫与流散逃亡中艰难度日。公元年,罗马*队消灭了反抗组织的 残余势力后,近年来这个民族彻底成为了流散的民族,散布于世界各地。

  故事讲到这,按理说这是年前的事,差不多都是传说了,相当于我们的春秋战国时期。再怎么看,一个散落各地年的民族,应该早已与当地民族融合同化了,怎么还能如此界限清晰、格格不入呢?探寻这个问题背后的原因,也就发现了以色列这个国家诞生的条件。一个是内因,犹太人年里始终延续和保存下来了民族记忆。他们居然能够让子孙世世代代秉持回归“应许之地”的梦想,这简直是“神迹”,令人深切感受到了宗教信仰的力量,也从一个侧面见识了宗教和教育的力量,这是一种精神赐予,或许也是一种思想控制。不禁让我疑惑:如果方法得当,一个人难道真的可以被教育成任何样子吗?

  犹太传统 的特点就是在宗教仪式和节日上让历史得以重现。每日三次的祷告时,他们会面朝耶路撒冷。上千年来,犹太人都会在历埃波月的第九日禁食,因为这一天被认为是两次圣殿被毁的日子。不管是在西班牙还是波兰,犹太人饭后祷告时会诵读道:“赞美你,上帝,你以仁慈重建了耶路撒冷。”在逾越节晚餐祷告词结束时,不管是在非洲还是欧洲,全世界犹太人都会唱“明年耶路撒冷见”。在犹太婚礼上,新郎会故意打碎一只酒杯,提醒在场者即使在欢乐时刻也不能忘记耶路撒冷被毁的历史。让一代代犹太人记住锡安之梦还有几十上百种宗教仪式,即使从未见过这个地方,他们也绝不会忘记。

  另一个是外因,19世纪以来欧洲各地持续不间断针对犹太人的迫害,甚至还创造了“反犹主义”的术语来表达仇恨。犹太人一直被视为异类,在俄国只能生活在“栅栏区”,在欧洲各地都有对犹太人的集体迫害。代表性的是年俄国的基希涅夫事件,5万犹太人成为受害者,面对民众的恐怖事件*府却无动于衷。当然,把迫害发挥到 的是希特勒,他在《我的奋斗》中说,犹太人试图控制整个世界,一旦实现,他们将毁灭人类。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万犹太人死于屠杀,相当于犹太人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我想弄清楚为什么会存在反犹主义.网上查阅了一些资料,却发现众说纷纭,有宗教的问题,源于犹太人杀死了耶稣这一神学观点;有经济的因素,称犹太人是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有*治的斗争,犹太人被当成革命分子的替罪羊;还有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总之各种矛盾和因素交织并存,就好像反对犹太人是一种古老的潜意识病*,遇有合适的条件即可传播扩散。

  犹太作家平斯克写道:“对活人来说,犹太人是死人;对当地人来说,犹太人是外来者和流浪者;对有产者来说,犹太人是乞丐;对穷人来说,犹太人是剥削者和百万富翁;对爱国者来说,犹太人是没有祖国的人;对社会各阶级的人来说,犹太人是令人憎恶的竞争对手。”

  在这样的环境下“犹太复国主义”萌芽和诞生,年召开了 届代表大会,其目标是建立犹太国,成为全世界犹太人的聚集地。在他们的努力下,年《贝尔福宣言》:“英王陛下*府赞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的民族家园,并将尽 努力促成此目标实现”。赢得英帝国的支持,是迈向胜利的坚实一步,不过这个宣言只是一封书信。

  在欧洲反犹运动,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的催化下,受到“犹太复国主义”的影响和帮助,世界各地受迫害的犹太人纷纷涌向巴勒斯坦,他们在一片片荒芜的沼泽之地开疆拓土,扎根立业,逐步购买和占有了一寸又一寸土地。当英国占领巴勒斯坦后,对犹太复国主义的态度转变成了敌视,设置了诸多障碍,大英帝国衰落后被赶出了这片土地。年11月29日,刚刚成立2年的联合国投票通过了《联合国巴勒斯坦分治方案》,允许犹太人建国,这得到了当时苏联和美国两个大国的支持。年本-古里安(以色列首任总理)冒着战争的危险推进建国,5月12日犹太民族执行委员会以6票赞成、4票反对的优势通过了建国决议。

  这就是以色列建国的简要历程。可以看到,犹太人在年前祖先生活的土地上建国,他们自己称这是上帝的“应许之地”,是“回归”,可对年来生活在巴勒斯坦这片土地上的阿拉伯人来说,这是赤裸裸的侵略和殖民,至今造成多万阿拉伯人沦为难民无家可归。如此尖锐的矛盾下,争端只能用战争来解决。可双方都知道战争不仅仅带来死亡,更多更深的是刻骨铭心的仇恨。宣布建国的第二天,约旦、埃及、黎巴嫩、伊拉克和叙利亚5个阿拉伯国家的*队即发动进攻,意图将这个呱呱坠地的国家扼杀在摇篮中。令世人惊叹的是,以色列居然打赢了这场战争,守住了这片来之不易的土地。自此,也拉开了5次中东战争的序幕。建国70年来,以色列越战越强盛,完全占据了战争的主导权,而巴勒斯坦则越战越疯狂,不断发动暴力袭击,这是一场望不到头的持久战。

  以色列独立战争期间,超过10万犹太人应征加入以色列国防*.一位历史学家指出:“许多为国捐躯者是来自欧洲的大屠杀幸存者。”可以说他们的死亡见证了他们的信念:建立犹太国比任何事情都重要,包括自己的幸存。

  最令我惊诧的是,阅读以色列的历史,可我的脑海中总会不时闪现出新中国的建国史、*的成长史以及伟大 毛泽东。抛开一切复杂的是非观念,单从以色列建国的过程看,两个国家居然有着一些极其类似的探索经历和奋斗历程。

  比如,建国前暗夜中的摸索和争论,“犹太复国主义”并不是一开始就成为主流思想,有的犹太人主张听从上帝安排、接受流散考验,有的反对建国、提出应当建设一个精神中心,有的认为宗教是维系犹太民族的 希望,有的对建国的地点有争议,等等,这好像“五四”前我国不同阶层为救国开出的各种药方,在反复实践与尝试后最终选择了正确的道路。

  比如,毛泽东“枪杆子里出*权”的伟大论断,在以色列建国史上得到了实证。年来一直流亡的犹太人为什么放弃了抵抗,这与他们的信仰有关系,他们认为这是上帝对犹太民族的考验,完成考验上帝自会指引他们回到耶路撒冷,这在圣经上是有启示的。为此,欧洲反犹运动和两次世界大战,近三分之一的犹太人被屠杀,居然没有遇到有组织的抵抗,犹太人如绵羊一样任人宰割。他们始终尊奉着“不使用武力”的教诲,即便建国前多次遭受袭击,也只是自卫防御,不主动攻击。直到后来,这种观念被现实所打破,一部分犹太人认识到“国家不会被装在一个银盘里送给一个民族”,为此才组建了自己的武装,建国后建立了自己的*队,至此一发不可收拾,牢牢握紧了手中的枪杆子,甚至研发核武器。

  你们的拉比教导,再过几代人,弥赛亚将到来,不用炮火,不用流血,犹地亚将重新崛起……而我说:如果你们这一代人裹足不前,不用自己的双手和拳头去闯出结果……那么不管多少代,弥赛亚都不会到来,犹地亚都不会崛起。

  比如,革命时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复兴时对传统文化的弘扬。犹太民族遭受苦难时,一些人认为传统律法体系禁锢了犹太人的灵*,应该彻底反对犹太教,实现自我重塑,打造“新犹太人”。建国几十年后,这些一代代成长起来的“新犹太人”,突然发现精神的空虚和灵*缺少归宿,转而又重新开始自觉地拾起传统教义,从中汲取信仰力量,获得慰藉。这与我们“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打倒孔家店,改革开放后又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真的是如出一辙。

  以色列,这个比我们建国早一年的弹丸小国,国土面积只比北京市大一点,人口不到北京市一半,70年来历经战乱不仅没有亡国灭种,反而崛起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之一,其财富世界排名36位,人均GDP排名24位,超过了英国和日本。如果探究其成功的秘诀,我觉得有几点值得学习借鉴:与生俱来的忧患意识,强烈地自我批判和反省精神,对学习和教育的高度重视,笃定坚实的信仰追求。

  “犹太人拥有一件秘密武器:他们没有其他地方可去”。

  夜辰,本名张烨琛,“80后”,生于鹿城,*装在身,奔走四方;以劳作砺志,以读书修行,以文章会友,涵养心智,求索人生,现已出版多部个人作品。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a.com/btjj/10670.html

蒙ICP备2023004182号-1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