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殿 http://m.39.net/disease/a_5410869.html阳光下,67岁的贾马尔·纳斯曼边打手机,边在路边来回踱步,他是巴勒斯坦人,也是一栋位于加沙Rimal街区的大楼管理人。根据路人拍摄的画面,纳斯曼正在全神贯注和听筒另一端传来的声音交流。这天是5月11日,加沙地区 气温28摄氏度,十分舒适。这本应该是一幅令人感到宁静的画面——如果不考虑电话那头传来的信息。虽然纳斯曼看起来泰然自若,但紧锁的眉头透露出事情并不简单。就在一天前,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在斋月期间产生的摩擦,正式发展成为年来最严重的冲突。手机那端传来的信息也足够让大多数人绝望——不一会儿,纳斯曼管理的13层大楼将遭到轰炸,夷为平地。
路人相机中的贾马尔·纳斯曼
图源:网络
打电话过来的是正在对巴勒斯坦发动*事行动的以色列*方人员。就在自己的*队采取行动之前,这位以色列工作人员提前将行动方案告知了“敌对一方”的公民。“你们将会在什么时候轰炸?”纳斯曼问道。“两到三小时后。”对方回答。“你的意思是我现在应该通知每一个人,确保两到三小时之后没人在建筑里?”“是的。听着,我们会先用无人机向建筑抛一枚小炸弹,然后是另外两次。”以方的那位人员停了一下,“之后我们将会轰炸大楼。”待纳斯曼管理的大楼,及周边几栋建筑内的居民全部撤出,袭击开始了。果然如提前打来的电话那样,三次小型轰炸后便是一枚货真价实的导弹。被 击中的白色大楼踉跄了一下,随即轰然倒塌,黑烟爬升至近百米高空,像是在对整个加沙地带和哈马斯示威。加沙地带,一栋被以*轰炸的建筑图源:德新社那通奇怪的电话,看起来像是以色列*方有人叛国,故意向“敌人”泄密,但其实,这是他们故意为之。
神圣的节日碰上神圣的领土
短短几秒钟,看着生活了20年的地方化为乌有,纳斯曼的内心似乎也被击中了。他知道为何以色列会特意把这栋大楼作为目标。对方说,监测到大楼内藏有伊斯兰抵抗运动成员的办公室。伊斯兰抵抗运动,也叫哈马斯,该组织的主要目标是“将以色列从地图上消除”,并使巴勒斯坦建国。在以色列、美国、英国和欧盟眼中,他们被定义为恐怖组织。目前加沙地带由巴勒斯坦哈马斯实际控制,约旦河西岸地区大部分由以色列控制,巴勒斯坦自治*府部分管辖图源:网络巴以冲突由来已久,它是一个集合了土地、民族、宗教,甚 严问题的超级集合,单从地图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曲折边境线就可以一瞥其复杂性。本次冲突升级主要有两个导火索。首先,4月13日晚上——这是斋月的 个夜晚,一支以色列警察进入耶路撒冷的阿克萨清真寺,强行切断向穆斯林广播经文的扬声器。当时,以色列总统鲁文·里夫林正在与清真寺毗邻的“哭墙”演讲,以官员担心祈祷声音太大。这块不大的地界,同时是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圣地,穆斯林的圣地岩石圆顶清真寺和阿克萨清真寺,以及犹太人的圣殿山和哭墙均坐落于此。在斋月开始的几个星期里,以色列还封锁了大马士革门外的一个广场,这是通往耶路撒冷老城的主要入口之一,斋月的晚上,也是巴勒斯坦人经常聚在一起的地点。这引起了穆斯林的强烈不满。5月8日晚,冲突达到了一个小高潮。这天,是穆斯林的“贵夜”,在伊斯兰教里,这是先知默罕默德接受《可兰经》经文的夜晚,因而它也是一年里最神圣的夜晚。上千名巴勒斯坦穆斯林,涌入耶路撒冷老城的阿克萨清真寺。然而,此时的以色列,正在为两天后的“耶路撒冷日”做准备——这是以色列为了纪念年获得东耶路撒冷地区和圣殿山的控制权,统一东西耶路撒冷而设的纪念日。冲突,无法避免。5月10日,巴勒斯坦医护人员在阿克萨清真寺前,将冲突中的伤者用担架抬走图源:法新社其次,一宗东耶路撒冷的房屋归属案件,更是在本就紧张的关系上火上浇油。这起案件中,一些巴勒斯坦家庭很可能面临驱逐,被迫离开生活了数个世代的土地。而宣判日,就在“贵夜”和“耶路撒冷日”之后紧接着到来。为了抗议这起案件,巴勒斯坦人也走上了街头。美国专栏作家弗里德曼在《纽约时报》刊文说,这一次,“神圣的节日”碰上了“神圣的领土”,局势一触即发。可以说,斋月以来,巴以间的暴力冲突和摩擦就接连不断,哈马斯时不时向以色列境内发射几枚火箭弹,以*也“睚眦必报”,用空袭予以回击。冲突终于在5月10日的“耶路撒冷日”达到顶峰,这个以色列人用来庆祝占领东耶路撒冷的节日,就像赤裸裸的挑衅,哈马斯一气之下向耶路撒冷及以色列南部城市发射余枚火箭弹,巴以冲突就此升级。作为回击,以色列*方决定空袭哈马斯在加沙地带的办公室、武器储藏点、地道等设施。哈马斯战士图源:路透社根据以色列情报部门侦测,因为哈马斯“战略性”地将不少设施布局于居民区内,所以以方的轰炸目标难免涉及到民用设施,比如民宅、学校等。为了不误杀无辜,这才出现了开头那样的神奇场景——在轰炸前,以色列*方特意打电话给业主,确保所有人员撤离袭击目标。
关于加沙,世界知道的更少了
被以色列*方列为打击目标的,不仅仅是哈马斯设施和加沙地带民用住宅及建筑。5月15日下午2点左右,美联社记者法雷斯·阿克兰正在办公室补觉,前一晚,为了报道巴以冲突,他通宵工作了一整夜。忽然,有人大喊:“撤离!撤离!”,惊醒后的阿克兰看到同事们都在往楼道跑。神志还未完全清醒,他已经带上了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和一些电子设备往外冲。不久前,以色列*方刚给这栋大楼打过电话,通知他们,一个小时后将对其发动轰炸。这栋大楼本名Al-Jalaa,这是它被击中的时刻图源:路透社这座位于加沙城中心的12层建筑,不仅是诸如美联社、半岛电视台等国际媒体的办公地,更是向世界展现加沙地带的窗口。楼顶天台上那台美联社的摄像机,在过去几周记录下了不少巴以冲突最前线的一手画面。等到这栋建筑的租户全部聚到楼下,一位美联社记者试图央求手机另一端的以色列*方再给他多一点点时间。大楼的主人贾瓦德·马赫迪同样感到绝望,“请让四名记者进到建筑取走一些设备”,他对电话那头的以色列工作人员央求道。据悉,这四名记者刚刚在出外勤,采访一起以色列空袭难民营的事件。“我们尊重你们的意愿,如果你们不允许,我们也不会这样做,但还是请多给10分钟。”听筒另一端传来冷冰冰的回答,“没有更多的10分钟,谁都不许回到建筑,我们已经给你们1小时的撤离时间了。”请求得到拒绝,马赫迪恼羞成怒,他冲以*人员喊道,“你们摧毁了我们的事业、记忆和生活,我要挂电话了,你们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吧。上天有眼!”大楼倒塌?下午3点12分,一枚小型炸弹袭来,五分钟后,便是三颗导弹。“嘭”“嘭”“嘭”,天空被照亮三次,蓝白相间的12层大楼像是一摞倾倒的薯片,顷刻化为乌有。以色列*方随后发表声明,称被炸毁的国际媒体办公楼内,藏有哈马斯情报部门使用的“*事资产”,为了强调袭击符合伦理道德,以*还特地指明轰炸前已经做了通知。美联社总裁加里·普鲁伊特随后发表视频声明,“我们在这座建筑里工作了15年,为了保证记者们的安全,我们经常检查,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哈马斯存在于这栋楼中。”
加里·普鲁伊特
图源:网络
一位半岛电视台记者也证实,这栋建筑的住宅部分,住的都是媒体工作人员的家属、律师等,彼此相识,甚至相熟10年以上,不太可能有哈马斯成员。截至目前,以色列*方尚未提供哈马斯存在的证据。“现在,关于加沙发生的事情,全世界知道的将更少了。”普鲁伊特说。
“我们需要轰炸你的房子”
袭击前打电话告知“敌人”,这套在很多人看来不可思议的流程可以追溯回年。当年下半年的大多数时间里,以色列和加沙地带都处在停火期,但小摩擦接连不断。巴勒斯坦哈马斯方面谴责以色列没有按照停火协议,解除对加沙地带的封锁,因此不愿意延长停火协议期限。以色列方面则指控哈马斯在停火期内秘密运进大量武器,并在停火期满后,向以色列发射火箭弹,导致平民死亡。加沙城内一座清真寺图源:网络冲突一触即发,年12月27日,以色列正式发起“铸铅行动”(或称巴以冲突)。当天上午11点30分,数十架以色列空*战斗机和武装直升机,向提前摸查清的哈马斯总部、指挥所、隧道口、火箭弹发射器等50处目标实施轰炸,仅仅30分钟后,又对哈马斯的地下武器库、发射井等60处目标发动袭击。由于哈马斯“战略性地”将物资存储在公寓楼、学校、医院和清真寺等民用设施内,空袭造成了不少平民死亡。这不仅使以色列受到全球舆论谴责,也首次被联合国组织点名,称其犯下了战争罪。这给以*出了道难题。明知哈马斯是故意混入平民,难道就要这样让对方得逞,放弃袭击?如果执意打击哈马斯,又如何确保不伤及无辜,以免以色列的国际声誉受损?图源:EPA根据以色列右翼报纸《耶路撒冷邮报》报道,当时,以国家安全局决定开始一项“不可能的任务”——收集所有加沙地带住宅、办公楼、医院等建筑的业主联系方式。如果轰炸目标为哈马斯的“ 物资”,那么袭击前将不会进行通知,如果目标是民用住宅或设施,以*则会翻出收集到的联系方式,打电话通知业主。进行通知的以方人员还有一套话术,他们会用阿拉伯语说道:“你好吗?一切顺利吧?这里是以色列*方,我们需要轰炸你的房子,为了尽可能减少伤亡,请确保在XX时间内,所有人都远离建筑。”房子被炸毁后,一位母亲带着儿子撤离到远离轰炸中心的地方图源:路透社起初,这套对策是见效的,直到一名拒绝撤离的巴勒斯坦人的出现。他没有夺门而逃,反而跑到了屋顶,对着以色列的无人机做出代表鄙视的手势。为了不被扣上杀戮平民的帽子,以*在那次行动中放弃了袭击。消息一传十,十传百,没过多久,这个“诀窍”在整个加沙流传开来,“如果再接到以色列的轰炸电话,跑到屋顶示威,拒绝离开室内,这样自己的家就不会被夷为平地了”。为了破解巴勒斯坦人的应对策略,最终,以*决定先将一种自行研发的,能够实行 打击的小型炮弹扔到目标的屋顶,吓吓对方,然后在展开真正轰炸。由于前者的爆炸威力也不容小觑,大多数人在感受到其威力后,便会离开。先将小炸弹扔到轰炸目标屋顶,因此这项战术也被称为“敲屋顶”。以*在推特公布袭击录像,并表示“自己已经提前通知过了”图源:网络为了这个战术,以色列情报人员耗费了大量精力。“我们有一份仓库、工厂和建筑物的清单。”据一位以色列情报人员介绍,这份清单详细到,“知道目标位于哪一层,是什么颜色,那里有什么,空调机在哪里等等。”渐渐地,轰炸加沙地带的民用设施拥有了一道固定流程:打电话通知-预射几发炮弹-轰炸。
不是所有轰炸都有预警
尽管以色列*方独创出一套特有的“预警机制”,但毕竟远程操作还是造成不少平民死伤——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的。位于加沙的巴勒斯坦人证实,并不是所有针对民用建筑的空袭都有预警。5月13日晚,以色列*方的导弹炸平了一座AlBureij难民营中的两层建筑,造成至少6人死亡,其中包括两名10岁以下儿童。“不管是火箭弹还是电话,我们没有接到任何形式的警告。两颗导弹忽然袭来,引发了双重爆炸。屋主的妻子和两个女儿都被炸死了。”同样住在该难民营的哈立德·祖吉尔抱怨道,“他们在加沙有眼线,他们知道每个人的电话,为什么就不通知我们呢?”一位护士抱着刚从废墟中抢救出的5个月大的婴儿,他的母亲和9名家庭成员都在空袭中遇难了图源:法新社就在AlBureij难民营被轰炸的前一天早晨,住在加沙城中心的纳瓦尔·卡德尔告诉路透社,以色列在没有任何预警的情况下,轰炸了自己所在居民楼1层的两间公寓。尽管住在11层,但卡德尔的岳母还是因为吸入爆炸后产生的烟雾,医院。“曾经,家可以带给你安全感,但现在,你时刻都要准备为活命而逃亡,这就是以色列希望加沙变成的样子。”卡德尔抱怨道。就算因为轰炸预警而保住性命的人,下场也没好到哪去。一栋十几层的居民楼被炸毁后,上百位住户住在哪里?医院、学校等设施被毁坏后,学生怎么继续上课?手术和治疗应该如何展开?这些都是问题。更令人心碎的,大概还是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孩童。冲突期间,一名巴勒斯坦幼童吓到完全惊呆的视频,击碎了不少人的心。据悉,他刚被从轰炸的废墟中拉出,双眼瞪到眼球呼之欲出,直勾勾看着前方,任凭旁人各种呼唤,也毫无反应。虽然他父母的死活还尚不得知,但战争注定使他人生的底色变为了黑色。图源:网络现代战争确实正在让人,尤其是处在优势地位的人变得麻木、冷酷——杀戮不再是面对面进行的,通过几个按钮就可以捣毁一座几十公里外的建筑。无辜平民的血和泪不会再进入到战士们的眼中,取而代之的只是数字。当地时间5月20日晚,以色列*府安全会议决定接受埃及提出的巴以双方无条件停火协议,协议于当地时间5月21日凌晨2时生效。进行了11天的冲突暂时中止。随即,双方领导都宣称自己取得了这次冲突的胜利。以色列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说,通过这次一系列的轰炸,“哈马斯无法再躲藏起来。这是以色列的一个巨大成就”。哈马斯领导人伊斯梅尔·哈尼亚则说,该组织成功抵御了一个更强大的*事和经济敌人。对他们而言,这是一次胜利。胜利的代价是,无数无家可归的民众,以及死亡。据巴勒斯坦卫生官员统计,此次冲突导致名巴勒斯坦人死亡,其中人死于加沙,死亡人数包括65名儿童。以色列方面表示,共有12名以色列人身亡,其中包括2名儿童。巴勒斯坦人庆祝停火图源:法新社听到停火协议达成后,加沙沸腾了起来。民众站在露台上欢呼,有人打开手机的闪光灯在海滩上游行,汽车以声声鸣笛致意,庆祝的枪声响彻还被笼罩在夜色下的街区。只是,他们也都知道,这并非 的和平。他们的手机,就安静地藏在衣兜或者包里,等待着下一次电话铃声的响起。我们从《Vista看天下》杂志出发,致力于挖掘国际热门事件、人物背后的深度报道和新闻故事这么有品味的你,应该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a.com/btfz/8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