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巴勒斯坦 > 巴勒斯坦发展 > 北纬29度文学沙龙研讨散文开着挖土机去
当前位置: 巴勒斯坦 > 巴勒斯坦发展 > 北纬29度文学沙龙研讨散文开着挖土机去
十月四日,北纬29度文学沙龙,十多个作家、诗人聚集一场,研讨孟大鸣的散文《开着挖土机去开封》。
本次沙龙活动由作家张灵均主持。
挖土机之一种
冯六一
挖土机在当下的社会语境中,除了使人惊惧它极大的破坏性,其实我们内心更多感受到了它的力量,一种机械而又坚硬的力量。当大鸣兄用语言构造一台另类的挖土机,威威武武去往开封府时,我相信看到挖土机这个名词的人,心里肯定咯噔了一下,这位老兄是不是调到规划或者城管什么地方去了。
通篇文字里,今天的开封除了几条街道名称和铁塔外,我们确实没有看到旧时汴梁的多少景物。大鸣兄是冲着七朝古都去的,可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的七朝古都,连同那些帝王和臣民,一起被埋葬在*河底下了,而且埋葬了很多次。大鸣兄必须开台挖土机去,于是他把语言转换成了挖土机精密的部件。
面对繁华即逝,苦难难绝的历史,大鸣兄没有肆意感慨宣泄,贯通这台另类挖土机运转的也不是有形的液体物质,而是具有思辨性,同时充满感性的一种情理(这种情理使我想起了两种器物:放大镜和梳子)。只有这样,他才能准确挖掘出更多的人文历史,感受古都更多的景致,触摸时光更迭中更多事物的脉络。
大鸣兄有个很有意味的想象,把沉入地下的开封府淘尽泥沙后修建地铁,创造世界奇迹,这也许就构成了古今相通的交通网络。若真如此,我想,虽然北宋的京城由王权*治的产物转变为商品经济的产物了,但埋葬在地下的城堡仍然可能会面临当年的命运。现在仅仅重显精巧的青砖琉璃建筑,耀眼的锦缎华服,熙来攘往的市井就够了,因为那些人骨子里的东西,当下社会几乎什么都不缺。
地上与地下,有形与无形,市井与官衙,文墨与刀戟, 的归结无非是精神与物质的开与封,封与开而已。大鸣兄似乎一直在做挣脱的努力,似乎又在承受这种循环的宿命。
前几天看到一则新闻,上海一个驼背老人在狭窄的里弄煎了几十年的葱油饼,很有名气,市民要排四五个小时队才能一饱口福。但是BBC报道后,有关部门(有关部门就是干这事的)以无证经营勒令老人关门了。这时候我想起大鸣兄,那个古今相通的想象如能实现,也许能帮到老人。毕竟北宋还是一个*治开明,经济繁荣,百姓自由富足的朝代。
大鸣兄语言挖土机显示出的力量,至少在精神上提供了这种可能性。
挖出来的精神
**建
孟大鸣的小说、散文我每篇都转发了,而且北方、南方点赞的也多。《开着挖土机去开封》是一篇很感性的文字,我很喜欢这种的文章,岳阳还有张灵均,也是这种感性文字,他们两人的作品我十分喜爱。这篇《开着挖土机去开封》,写现在的开封,写北宋的开封;写河南大学、写诗社等等,都是作者对历史,对生活的感受。这里的挖土机是心灵的挖土机,思想的挖土机,精神的挖土机,一点点一寸寸地挖,挖出了开封的文化,开封的精神,通过作者的对物质和精神的思考,后来又挖到家乡,挖到少年时代,青年时代物质 的教育, 还挖到了岳阳楼,物质的岳阳换了一拨又一拨,而精神的岳阳却永远屹立在人们心中。这个挖字是文章的精髓,把思想把精神挖出来了。《开着挖土桥去开封》篇幅不大容量大,我转发了两次,而且我的十二个战友群都转发了,战友群里又有人转发了。这篇散文为什么选刊能上头条,确实有它的道理。
历史和现实的交融
查建中
看似游记其实并非游记。写一座城市的物质外像可以很美,却常失之在浅表。写一座城市的精神内涵,历史沿革特别是精神创伤才有份量。
作者大量案头工作,去前去后对这座城市的历史和现实作了认真的解读。是写作者对自己对读者高度负责。有自已的观点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人文景观,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如果没有自已的独特观点或只是人云亦云的肤浅认识,那样的文章只是热闹并没有重量。
把历史和现实有机地交融在一起是一大特色。要做人好这一点其实很难,如果要说为文技巧,我认为这是此文的 技巧。
有瑕疵。宋太祖不是赵光义,不知两刊编辑为何都没有看出来。宋代是中国历史上对知识分子最宽容的,也是知识分子最活跃,思想最开放,文化成果最丰硕的时代,对此挖掘似乎不够。
几点感受
沈晖
1、这是一篇有意思的游记,没有简单罗列开封之风土人情,而就八朝古都,所留渺渺的历史与现象来谈,“开封”两字成谶,地下尘封的世界曾“八荒争凑,万国咸通”,现在只留些路牌让我们徘徊失落和咀嚼,有限的记忆里仅有铮铮作响的豫剧。同时,这篇游记又激起了我重读契科夫《萨哈林旅行记》和村上春树《远方的鼓声》的想法,其中客观描述和作者真实的表达,会给我深刻的印象。2、“共鸣”对于读者来说,也许是最重要的,每一篇文章不可能打动看过它的每个人,但对于我来说“而开封的这些名称,有如散落在街道的孤儿,没有一个物质的母亲来认领。”“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都将被时间腐朽风化,每个时代的物质都相互隔离,只有精神才能代代相传,代代相通。”以及父亲出的“矛盾”的谜题都打动了我,与我的思想和生活相关,读后就会沉思、莞尔或颔首。3、在文学和阅读的推广过程中,我们会遭遇各种读者,也会听到不同的声音,最终还是质朴和深刻完胜,对于文学爱好者,阅读是一个学习和日臻完美的过程,需要时间阅历也需要分享和推动。
4、面对一座城市,它没有了建筑和物理的感受,我们是要找寻更多痕迹去凭吊,还是会有一些别的思考,这个是我感觉未尽,这是不是作者的谜题,我不知道。
诗人眼光一
叶菊如
我主要是从事诗歌写作,散文读得也不多。我以一个诗人的眼光来谈三点个人看法。
,题目好。开着挖土机去开封,这题目就是一句诗,很有张力。为什么要开着挖土机去开封,身轻如燕去不好?开宝马、奔驰去不好?万千迷惑、纳闷令读者产生阅读的冲动,及至读完,才恍然大悟。所以说,一篇文章好不好,题目占30%,内容占70%。
第二,构思好。构思好,也就是选取的角度好,文章整个逻辑也好。开封作为六朝古都,作者要写出新意,不容易。我读该文,认为作者本意并非写历史,因为如今的开封已经没有一点北宋的痕迹,用作者的话说,是“进了开封博物馆才闻到一丝北宋气息,其实那气息不是从北宋发出来的,是现代人制作出来的,如一锅浮着一层*色油质的鸡汤,鸡香扑鼻,然而不是鸡肉熬的,厨师用香料调出来的。”那么要如何进行写一个与众不同的开封呢,作者硬是另辟蹊径,用“挖土机”为主线,让我们跟着他一起,去开封的地下一层一层挖。这既是一种遗憾也是一种对现实的批判。作者的高明之处是,正因为对北宋历史没有深入研究,所以才避开写历史,用挖土机去挖。
另外我觉得文章中一处细节写得好,就是作者说学龄前,父亲给他讲地理,用“矛盾”打一城市名,是母亲帮他舞弊才打开父亲握紧的拳头,从此开封这个城市名字就在他脑袋里生了根。从字面上看,既要开又要封,确是一对矛盾,当他把开封和北宋链接到一块时,矛盾又深了一层。到后面发出“一边是繁荣富足,仿佛滔滔*河水流到开封就不再是水而是银子了,而另一边被打得鼻青眼肿,无还手之功,北宋也像开和封一样只能永远在一对矛和盾的迷局中”的叹息,让读者印象深刻。
第三,结尾有点弱。既然题目也好,角度也好,那么结尾就应该出其不意,让读者惊叹。而凭“记忆中,高中老师给我们上哲学课,把物质 性放到至高无上不可动摇的地位,说到精神就如洪水猛兽,与神*相通,后来进了工厂,各种会议、培训班、学习班上回响的仍是物质 的声音,我的精神,我的想象力几乎都被物质、金钱固化了,我便*迷心窍地寻找那物质的属于北宋的开封。可以断言,纸上的开封仍会代代相传,物质横行的今天,二十一世纪的开封能否升华到纸上?这个问题盘桓在我的脑袋里,我不敢说出口,更不敢问开封的朋友。其实,这问题不只是开封,也不应只问开封,只是我刚去过开封,满脑壳都是开封罢了”这样的一段话来收尾,显得无力而陈旧,减弱了读者的阅读快感。
点睛提神
卢宗仁
看到《开着挖土机去开封》这个题目,心就有装上轮子的感觉,产生一种阅读的欲望。
挖土机既可开也能封,每一铲都有千斤重。历史要挖掘,文化要淘洗,精神要熔炼。一篇短文能淘出哪怕几盎司金,但纯度高,足矣。《开着挖土机去开封》,虽只四千来字,却做到了这一点。
我特别喜欢文中的几个精彩的比喻。例如:“进了开封博物馆才闻到一丝北宋气息,其实那气息不是从北宋发出来的,是现代人制作出来的,如一锅浮着一层*色油质的鸡汤,鸡香扑鼻,然而不是鸡肉熬的,是厨师用香料调出来的。”《开着挖土机去开封》一文里,这样的比喻还有很多,充分展示了作者驾驭语言的能力和超强的想象力。这样的比喻点晴提神!
非常好的切入点
李江辉
挖土机是一种意象。开封是一个六朝古都,开着挖土机去把开封的历史文化挖掘出来,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读后很有回味。我也看过一些游记类的文章,有些几乎就是导游词,记的流水帐,《开着挖土机去开封》,深入到了历史的腹地,带着作者自己的思考,这是其它游记不能比拟的。
挖掘历史的目的是警示当代,这一点《开着挖土机去开封》做到了,但,警示作用还觉得不够,虽感到了历史的痛点,却痛得还不深,这种痛还没进入骨髓。
附:《开着挖土机去开封》原文
(发《四川文学》年第4期)
开着挖土机去开封
孟大鸣
从开封站登上返回岳阳的火车时,我才恍然明白,不是我一个人在寻找七朝古都风韵;这是一块战国时代就被踩热了的土地,今天热度依然,清明上河园、大相国寺、开封府游人如织,我想他们也是来寻找什么的;还有开封也在寻找自己的古都风韵。虽是深夜十一点,我想坐着打个盹,闭上眼睛时却没了睡意,脑袋里蹦蹦地跳出一些希奇古怪名字,曹门大街、曹门关中街、旧坊街、北道门街、石司官口、吴胜角街、东西大街、双龙巷,我无法阐释一个个名字后面暗藏的玄机,我也走过几座古城,它们历史上的色彩也同开封一样鲜艳,他们的街道名称也同开封一样带着历史印记,但每一个名字后面,都有一个古老而悠久的物质佐证,而开封的这些名称,有如散落在街道上的孤儿,没有一个物质的母亲来认领。开封街头的一个老人,他脸上浓缩了的地图般的老年斑告诉我,是一个从民国走来的人,在这些古老的街道名称面前,他永远无法称老。他说,每一个路名,都是一段历史,双龙巷是宋太祖、宋太宗两兄弟的出生地。本想去看看双龙巷,感受一下王气,便用手机百度双龙巷,原来是一段笔直的不太繁华的街道,两旁连建筑物都少有标示,顿时兴趣全无。只有名称,没有实物,这倒有些像股市的概念,某个题材炒得热火朝天,却不见实物踪影。两条主干道上堆了二十四个名称,仿佛这些名字一时找不到去处,先胡乱地放着再说,其实,我也明白这是我的一种不负责的错觉,一个街道的名称,像香水一样散发出某种气味,也如父母给儿女取名,蕴涵着某种期望和理想,只是我当时没嗅出来这些名称是在寻找七朝古都的风韵。
早些年,当听到河南大学的所在地是开封,我也不明白,在一个什么都讲行*级别的社会里,河南省的知名学府,河南高校的领头羊,不在省会却在一个地市级城市里。后来,我看到它在民国时代全国四大学府之一的辉煌历史,对它今天不弃故土,默默做学问的精神生出由衷敬意。坐在开封的公共汽车上,几条街道绕来绕去,仿佛都绕不开河南大学某某某的招牌,一棵大树似的,触角般的根须四处萌芽。说实话,今日开封,有了这所学府,就让人们有了我祖上如何如何阔气的想象。
河南大学老校区东门,有家诗云书社,老板陈遥听说我来自岳阳,便自称是岳阳藉 先锋作家、河南大学教授刘恪的朋友,书社的卡座里还挂着一张大概是十寸的刘恪照片,估计河南大学 文学教授都上了他卡座的墙壁。书店里有茶,有咖啡,还有各式饮料,书是当然的主角,我站在书柜前有忍不住想掏腰包的冲动,临走时还是掏了腰包,陈老板给我打了半折,还包快递费用。在这里,你装个文人样子,拿一本书叫上一杯咖啡或饮料什么的,看上半天,除了咖啡、饮料收费,看书不取分文。我是晚上十点半的火车,一杯可乐伴了四个多小时,晚上八点多才离开书社。书社里有一种贵族般的闲适氛围,差点让我忘记了与火车的约定,这样的氛围应该是一壶陈年老酒,说不定还是从北宋年间飘来的,陈老板却说,开封人口里总离不开北宋,其实现在的开封与北宋一毛钱关系都没有,陈老板一席话,惊醒了我这梦中人。
学龄前,父亲给我讲地理,至今印象鲜艳的是“矛盾”打一城市名,他手中握着一拳花生米做奖品,凭六岁的智力,那一拳奖品永远不会向我打开,母亲帮我舞弊才打开父亲握紧的拳头,从此开封这个城市名字就在我脑袋里生了根。从字面上看,既要开又要封,确是一对矛盾,当我把开封和北宋链接到一块时,矛盾又深了一层。如果 学者时寒冰的北宋经济是当年世界经济总量的百分之六十的观点能站住脚,北宋经济总量是今天的两个半美国,我们不去论这些数字的准确性,先看影响世界文明进程,我们民族至今都引为骄傲的四大发明,其中活字印刷、指南针、火药在北宋诞生或成长发育,进入北宋人的日常生活,这是没有争议的,今日人类文明能翻到最辉煌的一页,北宋功不可灭。一张清明上河图,是打开北宋*治、经济生活的钥匙,百姓自由流动,集会结社都无诸多限制,秦始皇称帝以今,只有北宋时代的华夏子孙获得些许人身自由,解开了人身枷锁也就是解开了商品经济的枷锁,如果没有辽、金、元、明、清搅局,也许资本主义的发源地不是在欧洲,而是在*河岸边,*河流域从农业文明的始祖便升级换代为工业文明的鼻祖。清明上河图上,城市的美景,百姓的繁忙,商号、酒店一个挨着一个,小吃小唱遍地皆是,现代的国际都市也不过就是一个克隆版的开封,作为今天的华夏子孙,我常听人感叹、羡慕北宋人的富足和自由幸福。
但北宋又常常挨打,被人打后还要称打人的叫叔,别人砸了你的家,坛坛罐罐都成了碎片,反而还要赔上一大笔挨揍费,要讲道理就是人的双脚踏不过四条腿的马蹄。打输了赔钱赔地是无奈,打赢了赔钱赔物未必是风度?史书上澶渊之盟就是在赢得胜利的背景下开创了赔偿之路,一条屈辱之路,并慢慢地从这条路走向灭亡。北宋的赔偿慷慨潇洒,好像一个富家子弟一掷千金,手中的钱和别人的巴掌几乎是同一时刻扬起来。而仅仅一次不曾积极配合,金朝的马蹄就进了北宋的皇宫,北宋的赔偿之路也就走到了尽头。金朝士兵闯进皇宫的场景,史书无法承担复原的任务,只能用我的想象完成,也许那时宫廷里正在歌舞升平,上任不久的小皇帝正沉浸在温香软玉中,连 都来不及,被一根绳子套着手臂,牲口一样从宫殿牵出来,拴在一根绳上的还有太上皇、皇后、嫔妃、公主、奴婢,凡是与皇室有关人等都逃不了那根绳子的命运,都将为待宰的奴隶,这一刻后宫的哭叫声已没有贵贱之分,除了动物般的惊恐声外,整座皇宫已发不出其它声音,偌大的皇宫也无长物了,绝望,绝望,这时的小皇帝和太上皇,除了绝望还能剩下什么?
一边是繁荣富足,仿佛滔滔*河水流到开封就不再是水而是银子了,而另一边被打得鼻青眼肿,无还手之功,北宋也像开和封一样只能永远在一对矛和盾的迷局中。读吕思勉的《中国史》,发现吕先生用重文轻武来调和这对矛和盾,其实这不是吕先生的发明,被儒家文化浸淫过的人都崇尚主流,且不忘把自己放在主流的河床上,重文轻武要算主流之说。我这人很讨嫌,喜欢抓住一事无穷地质疑、联想,假如北宋重武轻文,开封街头民不聊生,长期挨揍的却是辽、金,今日开封人还常把北宋挂在嘴边吗?我这长江岸边的南方人还会来寻找这古都风韵吗?要是站在开封火车站对慕名而来的游客做个调查,所谓七朝是哪七朝,肯定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北宋,要是我前面的假设成立,大家还会 北宋吗?
去开封前,我咨询河南大学文学院专攻散文评论的副教授楚些(刘*),北宋古迹什么的,以便规划行程,他说,有,但要开一台挖掘机来,也许楚教授经常面对这类愚蠢问题,他的幽默才来得如此快速和自然。进了开封博物馆才闻到一丝北宋气息,其实那气息不是从北宋发出来的,是现代人制作出来的,如一锅浮着一层*色油质的鸡汤,鸡香扑鼻,然而不是鸡肉熬的,厨师用香料调出来的。北宋被金朝洗劫后,把 一些残渣也贡献给了*河,它不仅是金朝的牺牲品,还是*河的牺牲品,*河成为一条世界闻名的地上河,如果要建功德簿,北宋的献身精神要摆 条。
人祸与天灾一次又一次把开封推到汪洋中。明朝未年李自成第三次围困开封,久围不能破,便挖开马家口大堤,城内明*被李自成围得粮尽弹绝,也在*河大堤上找出路,决开未家寨大堤。范文澜的《中国通史》某些历史史观和评价我个人持保留态度,但对历史事件的具体描述在我看过的几本通史版本中,最为详悉。范氏通史说,适会大雨经旬不止,老天爷这会也来凑热闹,两个口子如打开了两个潘朵拉魔盒,一个就让人世灾难重重,何况还是两个?整座城市葬身水底,仅城墙楼顶和相国寺屋脊还有迹可寻。范先生说,一万多李自成的兵士数十万居民成了水下的泥沙。当年开封三十六万人口,逃出来的仅三万以下。开封 次人祸是秦国大将王贲水淹大梁,从此开封的噩运连绵不绝,八年抗战期间决开*河水淹日本兵,大水没阻挡日本铁蹄,开封却又经历了一次劫难。*河好似一个瘾君子,决堤就像吸食*品一样,不多久就要来一下,清朝顺治到光绪二百多年间,遭遇了七十八次天灾,最恐怖的是一八四一年,河水赖在开封城里八个月不思退去。
开封是个硬汉,时髦的说法,是 的励志教材,人祸也好天灾也罢,荡平了掩埋了,它又在这块土地上站起来,是原地站起来,连半步都不曾移动,泥土里的开封就是它的根,一个新开封就是从那根上长出来的。民间流传一个神秘传说,开封城,城摞城,地下埋了几座城,现在这传说不再神秘了,开封博物馆的资料至少部分解开地下之谜,开封地下有六座城,北宋东京城至地面八到十米的位置。我想象着一点点把地下六座开封城的泥沙掏尽,再用地铁组成交通网,那么今天的开封定会出现世界奇迹。我要是听楚教授的真开着挖掘机去开封, 吓坏的一定是开封的文物部门。
现在去开封 不要用挖掘机就可以目睹北宋风采的只有铁塔了。铁塔身高55.8米,下面三层也埋入了泥沙。史传杭州吴越王降宋时,将一颗佛舍利献给了宋太宗赵光义,铁塔是为供奉佛舍利而建。赵光义仅仅是为了供奉一颗佛舍利?我揣摩他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镇妖。印象中凡沾上古城还有些知名度的城市都有铁塔,只是高矮和知名度不一样。妖比人难对付,古人便有了对自然的畏惧,塔崇高、神圣的光环就闪亮了,今天我们貌似把大自然踩到了脚下,一切妖魔*怪都成了传说,便妄生征服了自然的豪气,塔变成了城市的装点,仅供人们观赏。
北宋和今天的开封一毛钱关系都没有,此话并非过份,今天开封地面,除了铁塔即算用最精密的卫星导航也无法寻觅古迹,那些貌似北宋建筑,还有旗帜一样的幌子,招来攒动的人头,我闻到的却是新鲜泥土的芳香和还未散发尽的油漆气味。南宋带走,金朝掳走,剩下的人都随城池埋到了泥沙里,今天要在开封城里找一个北宋第多少代后裔,是一个注定要搁浅的任务。
物质的东京城消失了,它的城墙,它的皇宫,甚至还有子民都从人们的视野里消亡,但精神的东京却永远活着,活在历史书籍里,活在纸上。去开封前,我脑壳里早就有了一个开封,是纸上的开封,它是和宋朝,和赵匡胤一同置入的。行走在今天的开封街头,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和纸上的开封对接,寻找着清明上河图的风光。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都将被时间腐朽风化,每个时代的物质都相互隔离,只有精神才能代代相传,代代相通。北宋滕子京重修的岳阳楼早烟飞灰灭,同是北宋范仲淹写的《岳阳楼记》却仍然活在人们心中,物质的清明上河园复原无望,画家张择端笔下的清明上河图却永远鲜艳,青春不减。
记忆中,高中老师给我们上哲学课,把物质 性放到至高无上不可动摇的地位,说到精神就如洪水猛兽,与神*相通,后来进了工厂,各种会议、培训班、学习班上回响的仍是物质 的声音,我的精神,我的想象力几乎都被物质、金钱固化了,我便*迷心窍地寻找那物质的属于北宋的开封。可以断言,纸上的开封仍会代代相传,物质横行的今天,二十一世纪的开封能否升华到纸上?这个问题盘桓在我的脑袋里,我不敢说出口,更不敢问开封的朋友。其实,这问题不只是开封,也不应只问开封,只是我刚去过开封,满脑壳都是开封罢了。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a.com/btfz/6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