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定点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出生在耶路撒冷,对一个作家而言便具有了使命。耶路撒冷从公元前就成为圣地,也从公元前开始就成为信仰冲突的中心。无数人曾占据过这个城市,却也没有一个统治者能让这座城市永远和平。大卫·格罗斯曼,一个出生在 次中东战争后的以色列作家,注定要与这座城市的苦难捆绑在一起。
就像耶路撒冷的命运不属于自己一样,大卫·格罗斯曼的写作也不属于自己。对以色列命运的忧虑,对战争和苦难的反思都在影响着他的写作。年1月25日,格罗斯曼出生于耶路撒冷。那时以色列刚建国不久,面临着周边阿拉伯联盟的敌视。耶路撒冷总是发生不同规模的袭击、暗杀,它们随时会演变成下一场“圣战”。在这种环境下生活的格罗斯曼每天都在面对严峻的现实,他有两个孩子,在同一所学校上课,却不敢让他们乘坐同一辆校车,因为不知道哪一天校车会遭遇恐怖袭击。
于是,他希望自己的写作能让现实发生一些改变,唤醒民众的良心与同情,哪怕只是一点点。他的作品,长期
新京报:你的写作主题有三种:涉及巴以冲突和大屠杀的*治现状,孩童的冒险和困惑,以及人内心的情感漩涡。你坚持在报纸上发表*治声音,在小说里淡化*治性,但也许,当代以色列作家的命运是——他们的写作总会被解读成思考国家命运的密码,你如何看待这种“命运”?
格罗斯曼:我已经写了几本关于*论的书和随笔,但我相信每一本小说都有一个“*治层面”,蕴含作者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当然,当我写*论文章时,必须短小简练,并且在文末彰显某种观点。但在进行文学性的虚构创作时,就包含了太多的问题与怀疑,犹豫和矛盾,甚至要同时容纳两种冲突观点。《一匹马走进酒吧》并不是一本关于以色列的*治寓言,但它的确是以色列国内“鸽派”(左翼)和“鹰派”(右翼)两方共同关心的主题:两方都同时致力于创造他们眼中以色列人该有的生活面貌。因此这也是两方的悲剧所在,两方都经历了个人和国家的悲剧——对于鹰派来说,“六日战争”导致了以色列人生活在一种崩塌之中,我认为这是一种错误,更是一种悲剧。
《一匹马走进酒吧》作者:大卫·格罗斯曼译者:张琼版本:99读书人
人民文学出版社年3月
颠覆自我
“寻找一种讲故事的新方式”
新京报:你曾说过,写作是一种颠覆性行为,并且首先是颠覆自我。可以具体谈谈吗?
格罗斯曼:在每一本书里,我都试图发掘一种新声音。关于人类的故事,已经被讲述了太多遍,艺术家能做的,是去寻找一种讲故事的新方式。在这种新的方式里,人与人之间的细微差异、人们的生活和生命中的阴影,都得以揭露和呈现。在我已有的作品里,我用很多篇章来探索各种文体:广播剧,书信体小说,融合了诗歌、散文和戏剧的小说,乃至 的这本《一匹马走进酒吧》——一本混合了取自以色列街头“高声部”(高雅)和“低声部”(平白)的希伯来语的喜剧小说。我喜欢尝试混合文体。
新京报:很多人都喜欢把你和阿摩司·奥兹来比较,对此你怎么想?
格罗斯曼:我倾向于不去拿我和奥兹或者任何作家比较。每个真正的作家都有属于自己的旋律和发声方式。奥兹先生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个导师,更是一个密友。当我开始写作时,我从他那里不断得到启迪和鼓励,还有我的另一个朋友亚伯拉罕·巴·耶霍舒亚,我们三个人之间有着罕见真诚的情谊。我们分享各自的手稿,分享彼此的写作观,我们彼此支持,并获益良多。艾萨克·牛顿曾说过,只有当我们站上巨人之肩,我们的视野才会变得广阔。
新京报:让我们谈谈你的儿童文学写作。你曾说过,你认为大人永远不会理解孩子的世界,那么你为何依然会写儿童文学?
格罗斯曼:能够写儿童文学,我觉得我是幸运的,由此我获得了一种进入自我童年的开放通道,再次体验做孩子的感觉。我很明白这种“通道”在成长过程中很容易变狭窄乃至完全堵塞,对我来说,写(儿童文学)就是为了帮助孩子们始终开放这个通道。更甚者,我经常叹为观止于孩子们体验世界的方式——他们付出巨大的努力,尝试进入这个世界,去学习社会、家庭的交流密码,去掌握语言和肢体行为的秘密。在这过程中,有一种值得深挖和唤醒的原始力量,我深深地着迷。
年,巴以冲突加剧,巴勒斯坦因提法达(Intifada,意为“起义”)爆发。向以色列*队扔石头的年轻孩子成为这一时期的缩影。
新京报:在先前的访谈里,你频繁提到服兵役期间,你总是身边带着法国犹太作家罗曼·加里的《童年的许诺》(Lapromessedelaube),为什么是这本书?
格罗斯曼:没错,在以色列和黎巴嫩 次爆发冲突的战争中,我当时是作为后备*人在一个艰苦的地带服役——我所在的连里,很多士兵都死在了那儿。我当时有个古怪的习惯,每当夕阳西下,我就会跑到当时我们驻扎大楼的阳台上,翻开《童年的许诺》的某个篇章——从13岁起,我就爱上了这本书,此后的每一年我都重读,对我来说这成为一种周期性的沉思。
我有一种奇怪的想法——如果我在阳台上读它,不戴头盔,不穿防弹衣,就这样完全暴露在敌人的视线里,我以这种方式去阅读,会帮助我记住——我在战争前的模样是什么,以及,我想在战争结束后变成怎样的人。通常,我会在阳台上读上六七分钟,之后飞快跑回最近的帐篷里。
这是一本关于一个孩子和他的母亲的书。母亲是一个犹太人,是像一头母狮一样强悍的母亲。在战争的残酷岁月里,她始终陪伴在儿子身边,并且帮助他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男人。我不知道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有多少,但我坚持不去求证——我想要保持这种珍贵的“幻觉”,直到永远。
本文整理自年4月14日《新京报·书评周刊》B02、B04版。撰文:新京报记者宫子;采写:新京报特约记者柏琳;编辑:张进、张得得。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
4月14日《新京报·书评周刊》B01版~B12版
「点击图片直接浏览」
「主题」B01
大卫·格罗斯曼:泪中的耶路撒冷
「主题」B02
大卫·格罗斯曼:始之于爱,证之于——泪
「主题」B03
《一匹马走进酒吧》:大屠杀后,笑话对以色列人是多余的
「主题」B04
对话大卫·格罗斯曼:缺乏怜悯,让人们不再理解他人
「文学」B05
等待难民的不是光明,而是无止境的逃离
「社科」B06
《国王的两个身体》:理解现代国家的起源(1)
「社科」B07
《国王的两个身体》:理解现代国家的起源(2)
「历史」B08
谁是俾斯麦背后的推手?
「艺术」B09
他的作品很丑,因为他跑得比美快
「心理」B10
天才与疯子的秘密关系
「书情」B11
《撒丁岛》等6本
「人物」B12
伊凡·霍不隆卡:我要为女孩建一块墓碑,安放她支离破碎的灵*
点击阅读原文,到我们的微店看看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a.com/btfz/6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