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勒斯坦

前脚访问爆炸现场,后脚声援示威游行黎巴嫩


北京看白癜风上那个医院 htt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8月8日,黎巴嫩爆发大规模反*府抗议,数万人聚集贝鲁特,要求*府为周二发生的爆炸负责。多名黎巴嫩退役*官率领抗议者占领外交部并宣布其为“革命总部”,另有*府部门被占领后遭纵火,多名示威者在冲突中受伤,一名警察丧生。美大使馆在推文中称:支持黎巴嫩示威者“和平抗议的权利”,并呼吁警方及示威者等有关方面“避免暴力”。当天,黎巴嫩总理哈桑·迪亚布(HassanDiab)发表电视讲话,表示将提议提前举行议会选举,以解决*治和经济危机。8月7日,法国总统马克龙突访贝鲁特,探望受灾群众,仿佛马克龙自己就是黎巴嫩总统。群众围绕着马克龙,纷纷向他求援,希望他施压促成*府改革。网上还出现了签名请愿,要求黎巴嫩重归法国托管,目前有7万余人签字。马克龙一边拥抱了一名示威者,表示没有*治目的,一边要求黎巴嫩立刻展开*治改革。美国媒体指出:“巴黎想恢复对黎巴嫩的统治。”怨不得黎巴嫩百姓着急。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崩溃、贪污腐败是黎巴嫩*坛近十年来无法解决的痼疾,要求*府全面改革,建立独立而非宗派的*府等诉求则是黎巴嫩百姓最坚决的的呼声。黎巴嫩的问题很复杂。首先是粮食问题。一个人口万、土地肥沃的小国竟然爆发粮食危机,若完全归咎于一场结束于30年前的长期内战显然无法服众。事实上,走出内战后,黎巴嫩的粮食*策是西方经济学家制定的,半数粮食依赖进口,而且故意压低价格,让黎巴嫩农民尽数破产。西方由此掌握了黎巴嫩的粮食安全。其次是经济问题。黎巴嫩经济的对外依存度极高,76%的GDP靠服务业提供,接近发达国家水平。黎巴嫩没有什么矿产,工业基础几乎为零,基础设施也基本在内战中报销。羸弱的制造业只是转口加工,吸纳的劳动力有限。农业出口额占1/6,主要是果蔬等经济作物。不同宗教派别之间的经济水平差异拉大了黎巴嫩的收入差距和地区发展差异:至少25%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国内还有万来自巴勒斯坦和叙利亚的难民。黎巴嫩是世界上负债 的国家之一,穆迪信用评级与加蓬、赞比亚、伊拉克与乌克兰等不发达和处于长期内乱的国家处于相同水平。年,黎巴嫩的预算赤字在中东地区名列首位。截至年4月,该国的公共负债高达亿美元,是GDP的1.7倍。年,国际油价暴跌导致黎巴嫩的外汇大量流失,美元储备也耗尽了。年,黎巴嫩镑的贬值使得服务业一再萎缩,失业率已达到20%。年10月,黎巴嫩银行外汇储备不足,进口商迅速挤兑,黑市随之崩溃。黎巴嫩镑对美元大幅贬值,至今仍贬值50%以上。IMF预测,黎巴嫩年的GDP增长率将暴跌至-12%,是目前中东各国中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全球来看,衰退程度也仅次于委内瑞拉和乍得。第三是*治问题。黎巴嫩主要有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两股宗教势力。纵横交错的山脉又将两者分割为大大小小18个不同教派,再加上来自叙利亚、巴勒斯坦的难民和非洲务工人员,形成了鲜明、多元、破碎而杂乱的族群文化。截至年,什叶派占27%,逊尼派占27%,马龙派天主教徒21%,其他基督教徒占6.5%。基督教徒聚居于中北部地区,经济上以商业为主,与欧洲联系紧密。穆斯林聚居于南部和东北部,主营农业,多为贫困人口。黎巴嫩地理位置险要,是腓尼基文明的发源地,恰好处在阿拉伯文明和欧洲文明的交界处,自身又是地中海东岸的天然良港。因此,黎巴嫩成为埃及、亚述、巴比伦、波斯、罗马等古代强国的必争之地,也是近代西方殖民者(英法美等)入主中东的发力点。自古以来,黎巴嫩是阿拉伯基督教徒聚居地,奥斯曼帝国时期便形成了马龙派的居所。年,法国为获得中东立足点,以保护基督教(天主教马龙派)为由在黎巴嫩山扶植一个半自治*权。年,根据《凡尔赛条约》,黎巴嫩与叙利亚沦为法国的委任统治地。天主教马龙派因此获得*治、经济特权,创立了大量现代企业,叙利亚到欧洲的过境贸易为其掌控。黎巴嫩也因此成为极少数走向世俗化的阿拉伯国家。年,黎巴嫩人口普查,基督教徒占55%,穆斯林45%,这注定了黎巴嫩很难塑造统一的意识形态建构,无论是否为多元核心。由于法国着重扶植的前者恰好略处优势,故法国计划按人口多寡分配*治权利。年,黎巴嫩从法国殖民统治下独立,根据《民族公约》,马龙派的种种特权被保留,贝鲁特也被称为“东方小巴黎”。年,黎巴嫩*府才完全脱离叙利亚行*管辖。独立后的黎巴嫩以宗教为标准划分**,权力大小也根据信众多寡划分,因此任何主流**都有教派作为*治后盾。此外,各宗教派系还各自组织武装、实行地方自治,分化中央权力的同时与外国利益集团挂钩。这便是遗患无穷的宗教宗派主义。权力分配结果是:总统、*队总司令和外长由天主教马龙派人士担任,议长和总理分别由伊斯兰教什叶派和逊尼派人士担任,国会议员和内阁部长的席位按各教派的人口比例分配。年之前,总统的权力高于内阁和议会,基督教与伊斯兰教按6:5分配99个议会席位:基督教53席,伊斯兰46席。当时,两派*治力量基本均衡,较易取得妥协,为黎巴嫩争取了相对和平的*治局势和外部环境,故黎巴嫩打算把自己打造成“中东的瑞士”,搞 中立。年前,黎巴嫩不介入任何阿拉伯国家之间的争论,与以色列的关系也相对比较缓和——主要是黎巴嫩全国武装部队不足人,周边国家都很放心。虽然整体亲西方,是“民主化”和“多元化”*治的样板国家,但黎巴嫩也不加入美国主导的*治、*事条约(如《巴格达条约》)。共产*在黎巴嫩属于合法**,在阿拉伯世界非常罕见。然而,由于巴勒斯坦难民涌入,穆斯林出生率高等原因,马龙派人口失去优势,伊斯兰势力要求增加在国家权力机构中的权力。起初,两派只是*治斗争,但不久迅速升级。年4月15日,巴勒斯坦游击队与基督教长枪*爆发武装冲突,由此掀起了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两派持续了15年的内战,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据估计,内战导致15万人遇难,20万人受伤,约90万人(占战前人口的五分之一)流离失所。年,各方签署《塔伊夫协议》结束内战,两大派系重新分配*治权力,议会席位增加至席,两教派平均分配,两派各自又有几十个**,*治碎片化严重:逊尼派的“未来阵线”;什叶派的真主*、阿迈勒运动;伊斯兰德鲁兹派的社会进步*;基督教的自由国民阵线、长枪*、黎巴嫩力量和巨人旅等。当然,还有黎巴嫩共产*。如此奇特的议会民主制,显然难以实现**的健康轮替,权力的分散更影响了*府的施*能力:黎巴嫩总统的一切决策必须由内阁批准,总统主持内阁会议但没有投票权,因此会影响总统对总理的任命。就算过了内阁这一关,议会有权否决内阁出台的法案,总统也是由议会选举而非直选产生。上述制约权力的制度设计已经够绕晕人了,可它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内阁与议会能正常履职。现实中,两者席位必须按教派均分,故常常吵个不停,难以达成共识。黎巴嫩也因此诞生了许多闻所未闻的*治闹剧。例如,年5月~年11月,黎巴嫩总统长期空缺。并不是因为没人想接手烂摊子,而是12名候选人中,无任何一人在议会中获得2/3以上的票数——基督教**不团结,伊斯兰*治势力又从中作梗。年10月20日,“未来阵线”主席、逊尼派总理萨阿德·哈里里宣布支持前将*、自由国民阵线 米歇尔·奥恩,黎巴嫩才诞生新总统。低下的行*效率让黎巴嫩百姓不堪其苦,却给中东强国乃至域外国家创造了介入黎巴嫩*局,进而渗透叙利亚的良机:黎巴嫩总统所属的“自由国民阵线”是天主教马龙派的**,与美国在黎利益有密切联系。美国对黎巴嫩局势的介入,最早可以追溯到年扶植总统夏蒙上台。第二次中东战争前后,黎巴嫩也成为美国驱逐英法在中东力量的重要抓手。去年十月我们聊过这块,不多说了。黎巴嫩前总理哈里里所属的“未来阵线”是逊尼派**,与瓦利德·琼布拉特的社会进步*和马龙派卡尔纳·谢赫旺集团等组成反叙利亚(什叶派阿拉维人占少数但统治)的“三·一四阵营”,代表沙特在黎利益。黎巴嫩真主*则是什叶派**,与阿迈勒运动组成亲叙利亚的“三·八阵营”,被伊朗长期资助。新冠爆发后,一切问题迅速恶化。粮食上,国际粮食供应短缺,失业率骤升,本币对美元贬值又降低了购买力。黎巴嫩经济部长内赫姆警告,谷物储备已无法支撑一个月。今年7月,愤怒的百姓在街头掀起“饥饿暴动”。经济上,黎巴嫩陷入近三十年来最严重的债务危机,75%的民众需要援助。黎*府被迫宣布暂停偿还12亿美元的欧盟债务,还要继续向世界银行借款缓解经济压力。然而,年起,黎巴嫩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援助、贷款谈判至今没有实质性进展。*治上,黎*府干啥啥不行,敷衍塞责 名。以8月4日的港口爆炸为例:总统拒绝外国主持调查,总理则欢迎外国介入调查,议会要求严惩责任人(内阁),三方各自有各自的理由,一口大黑锅甩来甩去,失职的都是别人,一切与我无关。黎巴嫩既不完全属于阿拉伯世界,也不属于西方世界。弱小的它只能成为大国博弈的棋盘和代理人战争的背景板。可悲,可叹。江北烟雨人

十分可取,辣么公正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a.com/btfz/6154.html

蒙ICP备2023004182号-1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