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下午,伊朗首席核科学家穆赫森·法赫里扎德在伊朗首都德黑兰遇刺身亡。这已是伊朗国内第四位遇刺身亡的“国宝级”核科学家,也是继伊朗革命卫队“圣城旅”指挥官苏莱曼尼后,该国在年内第二位死于暗杀的重要人物。尽管还没有公开证据表明幕后凶手身份,但外界普遍猜测是美国和以色列联手策划,由以色列摩萨德执行了这次暗杀。法赫里扎德遇刺现场提起摩萨德,人们并不陌生。作为中东 的非伊斯兰国家,以色列自建国以来就长期在刀丛和枪林中过日子,*事和情报成为以色列安邦立国的基石。而摩萨德几乎成了以色列情报工作的代名词。在外界眼中,摩萨德的离奇故事无需经过太多文艺加工,搬上银幕就是扣人心弦的电影。那么,摩萨德究竟是怎样一个组织?作为后起之秀,它凭借什么能成为世界四大情报机构之一?李涵说历史,今天就来扒一扒:以色列摩萨德的传奇故事(一)
法赫里扎德
以色列建国以前,巴勒斯坦地区存在一个犹太秘密*事组织“哈加纳”。这个组织专门秘密购买武器装备,然后向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人偷运,同时还组织向这个地区非法移民。而为这些活动收集情报的,则是一个附属“哈加纳”的情报机构——“沙亚”。年以色列国成立后,“哈加纳”为“以色列国防*”所代替,“沙亚”为“对外情报机构”所代替,这就是摩萨德的前身。
以色列建国60多年来,风云变幻的中东经历了5次大战,人数众多,力量强大的众多阿拉伯国家却被小小的以色列占尽上风,摩萨德功不可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如果没有摩萨德,以色列可能早已亡国。无论是在历次中东战争中,还是在以色列发展的关键时刻,无所不能的摩萨德总是挺身而出,赢得了整个以色列人民的尊重和喜爱。20世纪50年代,它首先搞到赫鲁晓夫反斯大林的秘密报告,美国公布之后震动了全球;它还曾组织突击队远程奔袭乌干达首都恩德培机场,成功解救一百多名人质,而自己却只牺牲了一个人……摩萨德的每一次行动,几乎都成为特工史上的传奇。
在特拉维夫北郊的海滨,格利罗特高速路的会合点旁边,有一处神秘的建筑群,被公路和农田所包围,据说它就是摩萨德总部,周边环境的氛围倒与摩萨德的气质颇为吻合。有人声称这里就是摩萨德总部所在地,不过这只是不确切的一家之言。总之,找到美国中央情报局和英国*情六处的地址不费吹灰之力,但想知道摩萨德总部的准确位置却难如登天,这更给这个机构平添了神秘色彩。
以色列拥有一个庞大的情报体系,它由众多情报机关组成。最主要的有负责国内情报的国家安全局——辛贝特,职责主要是国内反间谍、反恐怖主义;负责*事情报的*事情报局——阿穆恩,主要是搜集与分析周边国家*事信息,指导空*情报部、海*情报部等分支机构的工作;外交部*治研究中心,负责国际*治情报的搜索与国际形势的评估,为外交决策提供参考。
当然,各情报机构中的精华组织就是以“摩萨德”名称闻名全球的“情报与特别使命局”,摩萨德是它的希伯来语名字,意为机构或协会。摩萨德的主要职责是搜集阿拉伯国家的*治、*事情报,掌握世界主要大国的**动向,对新特工实施谍报训练,为其它情报机关培训员工,同时肩负在海外执行特别任务的使命。
在这样一个严酷的组织里,特工招募条件极为严苛:必须是犹太人且在以色列国防*服役;有海外背景,通晓英语和多种欧洲语言;接受数月的心理测试和背景调查;10岁后所交的一切朋友都要被问话。只有真正的精英,才能通过包括跟踪、窃听、格斗、驾驶飞机以及“经营”自己的假身份等大量间谍技能。
世界大国的 情报机构,如美国中央情报局拥有2万多员工,摩萨德跟它们比起来颇为“短小精悍”,估计只有至人,大多数在总部从事情报分析工作,在海外设有规模不等的联络站。规模虽小,但并不妨碍摩萨德成为全球首屈一指的情报机关。人们通常将它与中情局、俄联邦安全局、英国*情六处并称为“全球四大情报机关”。
从年12月建立的那天起,摩萨德就渐渐融入了英、法、苏、美情报机关的特点。二战时,创始人及首任局长鲁文·希洛充当犹太人情报组与英国的联络人,他深受英式贵族作风影响,喜欢秘密策划,酷爱外交大战略,推崇谍报工作的浪漫化。第二任局长伊塞·哈雷尔出生于今天白俄罗斯的维捷布斯克,他的个人经历给摩萨德带来了苏联情报机关的文化,提倡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灌输集体主义精神,追求权力集中提升效率。梅厄·阿米特担任第三任局长时则推崇“美国范儿”,重视高新科技在情报工作中的应用。后来担任过总理的伊扎克·沙米尔和西蒙·佩雷斯,因早年有法式情报工作的履历,又为整个情报体系引入不少“法式谍报”令人眼花缭乱的迷惑技法。
摩萨德的色情女间谍多次创造奇迹不假,可外界着实有些误解,摩萨德并不会强迫女特工去从事色情任务。如果必须要通过性引诱或性讹诈达到目的,它通常会委托妓女,而这些以色列妓女往往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绪,执行任务时她们并不知道详情。摩萨德在使用男特工方面就开放得多,他们有些人英俊潇洒,魅力四射,很容易就跟女猎物建立亲密关系,获得有价值的情报。
以色列情报单位开展工作其实比美国情报机构更容易,美国人有“防范*府”的传统,作风较为自由散漫,尤其文艺界和新闻界对以“秘密原则”活动的情报机关多不理解,常抱以敌视态度。以色列在血与火中诞生,长期以来生存与安全成为首要目标,千年流亡史使得民众的国家认同度极高,对情报系统的工作相当理解。冷战期间,每当西方情报部门遭遇搞不定的情况时,向摩萨德求助往往能收到奇效。前东德国家安全部外国情报局局长马库斯·沃尔夫,在他的回忆录《隐面人》中揭示,东德的情报部门在苏东阵营首屈一指,渗透西方各国*府和议会窃取机密颇有成效,唯独以色列几乎无法渗透进去,沃尔夫盛赞以色列社会组织严密,情报工作出色。
摩萨德的主业其实是搜集和分析情报,不过屡屡使它扬名海外的,当属它的海外“特别行动”。大致包括两方面:一、为国家利益执行特殊任务;二、针对危害以色列国家安全、民众生命的恐怖组织及个人施展清除、刺杀、绑架、爆破等计划,是以色列“以血还血”原则在情报领域的体现。
那么,为国家利益执行的特殊任务有哪些经典案例至今仍在江湖上流传呢?
“诺亚方舟”行动是摩萨德的经典行动,使以色列海*装备一跃居于世界先进行列,也为其海*武器发展奠定了基础。
上世纪60年代初,美国通过以色列将其影响力渗透到了中东地区,苏联为了保持势力均衡,便以出售*用物资的方式打入中东。在这一背景下,埃及在年从苏联获得大批新式武器,包括“蚊子”级和“*蜂”级导弹快艇。这些导弹快艇对埃及来说非同小可,不仅廉价,而且装备了反舰导弹,具有较强的攻击能力。
“蚊子”级导弹艇是50年代末苏联用P6级鱼雷艇改制的,满载排水量75吨,航速38节,艇上装备“冥河”反舰导弹。这是世界上首型导弹艇。在年6月的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埃及曾以该级导弹艇击沉了以色列驱逐舰,在海战史上首创导弹艇击沉驱逐舰的战例。当然这是后话。“*蜂”级导弹艇是一种导弹水翼艇,年开始建造,满载排水量吨,航速40节,装有4座“冥河”反舰导弹发射架,还装有对海搜索雷达、火控雷达和敌我识别雷达。
而以色列*队多年来一直以空*和陆*为建设重点,导致海*战斗力较弱。当时以色列海*甚至还在使用二战时期的过时*舰,而埃及得到的新型导弹艇,不仅对本来就弱小的以色列海*提出了严重挑战,而且对特拉维夫、海法等人口稠密的以色列城市也构成了威胁。这使以色列国家安全的天平滑向了对手的一侧。
来自海上的新威胁使以色列总理本.古里安坐立不安。为了寻找防卫手段,以色列内阁紧急通过了引进先进导弹艇的计划,并在年派出特使急飞波恩,恳请西德总理阿登纳协助。几经周折之后,西德*府终于同意签署秘密协议,向以色列提供12艘先进的“美洲虎”导弹快艇,6年内全部交付。
原以为万事大吉,不料两年多后,西德刚建造完成3艘快艇并交付以色列,秘密协定就被《纽约时报》抖了出来,在阿拉伯世界引起轩然大波,引发对西德的抗议大潮。阿拉伯国家掌控着丰富的石油资源,也拥有广阔的市场,西德害怕它们施加经济报复,被迫公开宣布终止造艇协定。不过,德以两方暗度陈仓,达成新的秘密协定,由西德提供设计图纸,在法国瑟堡的诺曼底造船厂继续生产导弹快艇,也就是德国设计、法国生产、以色列使用。
年,以色列 任总理大卫·本古里安宣布以色列独立
“美洲虎”导弹艇建造工程在悄然无声之间来到法国后开展得十分顺利。以色列陆续派人员前往法国,监督制造该型快艇。年4月, 艘快艇下水并驶回以色列,第二艘也在5月下水。然而好景不长,临近年6月,阿以冲突愈演愈烈,埃及、叙利亚、伊拉克、约旦、黎巴嫩在其它阿拉伯国家支持下,准备对以色列动手,结果6月5日以色列先发制人,发起第三次中东战争。由于情报工作相当扎实,仅六天以色列就彻底击败阿拉伯国家联*,叙、埃、约三国空*损失惨重,尤其是埃及战斗机,绝大部分还没有起飞就被以*摧毁,法国与以色列的关系也因此恶化。
年,以色列突击队炸毁了十三架停放在贝鲁特拉菲克·哈里里国际机场的飞机后,戴高乐下令对以色列全面武器禁运,包括在瑟堡的以色列快艇。该命令下达后一星期,在瑟堡的工程人员仍然不知道此事,又有两艘导弹艇下水并驶回了以色列。也就是说,此时瑟堡造船厂已经交付了4艘导弹快艇,但剩余的5艘导弹快艇都在被禁之列。
年10月以色列驱逐舰“艾拉特”号被埃及海*的导弹艇击沉,年又损失了“达卡”号潜艇,迫使以色列不但需要取回他们余下的快艇以弥补舰船损失,而且也使其看到了导弹艇在现代海战中的作用,以色列国内甚至将其看作是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性“撒手锏”。
眼看即将造好的导弹艇无法得到,这让以色列内阁感到了来自国内和*方的巨大压力,以色列总理、国防部长、外交部长会同阿穆恩、辛贝特、摩萨德三大情报机构局长紧急开会磋商对策。最终摩萨德局长阿米特提出一个方案——既然不能正常交货,干脆把剩余的5艘快艇“偷”回来。偷艇计划被称为“诺亚方舟行动”,意指这次行动如同圣经中挽救人类的诺亚方舟一样,挽救濒临危机的以色列。
法国“美洲虎”导弹艇
于是“摩萨德”开始苦心孤诣地为这5艘导弹艇“做局”。年初,以色列*方通知瑟堡造船厂老板弗利克斯,既然交易无法完成,那么以方只要求收回已付的款项。船厂自然无法拒绝以色列的要求,只是前期投资打了水漂,这让船厂很是着急,而此时“摩萨德”特工乔装打扮的商人适时登场了。
几个月后,弗利克斯在商界酒会上结识了一位风趣幽默的挪威人,对方自称马丁·西姆,是从事海上石油钻探的“星船”公司总经理,双方互相介绍了自己的业务,留下联系方式。西姆过了几天拜访弗利克斯,说自己公司现在急缺从事海上石油勘探的快艇,问能否介绍一下路子。“你需要几艘?”弗利克斯一听到“快艇”二字,立马感到商机来临。对方说需要五六艘,越快越好,弗利克斯立马打包票,说自己的船厂正好在建造5艘快艇, 能迅速交货。西姆参观完造船厂后表示满意,于是,双方达成了订购意向。
法方怎么也想不到,这位西姆正是摩萨德的特工,“星船”公司是摩萨德刚刚在巴拿马注册的公司。西姆的出场无非是为了先拿住这5艘快艇的订购权,以免被别人买走。
由于以色列入此前已表明不再需要这些快艇,而且快艇还没有配备武器,根据禁运令,这并不能算“战争物资”,再说这家石油公司出价也不低。一个两厢获利的生意自然得到了法国*府的大力支持,这笔买卖自然而然就达成了。
“欲速则不达”,摩萨德知道这个道理。直到年11月快艇将完工时,西姆才带着数十位助手来到瑟堡验收。从12月起,接连半个多月,每天夜晚船厂码头上发动器轰鸣声响个不停,周边居民和警察已经习以为常,大家知道那帮“挪威人”在搞“测试”。
临近圣诞节,几十名以色列海*和特工以游客的身份进入瑟堡,他们在每个旅馆只住一晚,每次每人小批量地采购物资,一切都是为了不引起法国情报机关和警察的注意。法国人不知道,几艘快艇已经分几次被注进了燃料。
圣诞夜时,瑟堡居民和船厂员工们沉浸在节日的喜庆之中,而所有以色列海*和特工已全部悄悄登船,这一次响起的轰鸣声已不同以往,5艘快艇驶出海湾,像离弦之箭般消失在汹涌波涛之中。第二天,船厂员工们只发现码头上已经空空如也。
5艘快艇穿越英吉利海峡,绕过伊比利亚半岛,在直布罗陀补给之后,插进地中海,经过多公里的航程,进入以色列海域,12月31日在前来迎接的海空*护航下顺利抵岸。为时一年多的“诺亚方舟行动”圆满完成。
偷完导弹艇后,摩萨德又计划了一个更大胆的秘密行动偷;飞机!明天,李涵继续为您讲述:摩萨德传奇(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a.com/btfz/5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