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勒斯坦

第五次产业大转移与未来30年国运


提要:正在发生的第5次产业大转移正在深刻影响乃至决定着中国未来30年的国运……无论是股市、货币汇率还是房价,都将深深受到影响并因此发生巨变!此文极其重要,乃心血之作,是我年最重要的一篇文章,建议大家细读!

第五次产业大转移与中国国运

如果站在全球的视野去看待一个经济体的发展趋势,更能一览全貌。

诚如我在《时寒冰说:未来二十年,经济大趋势》中所言,中国经济在年步入新的发展周期,做实业的人越来越感觉到盈利乃至生存的艰难,压力越来越大。

是他们不够努力吗?不是。

这种情况是冬天最寒冷的时候吗?

不是,现在只是刚刚开始入冬。因为,一种强大的力量正在施展着它的巨大影响力,而且,这种影响力将至少持续20年乃至30年以上。这种力量将使得一些国家变得更为强大,也使得一些国家深陷经济危机之中难以自拔。

这种力量就是正在发生的全球第5次产业大转移。

我们不妨简单回顾一下前几次产业大转移对世界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变:

1. 次产业大转移

18世纪60年代,英国通过用机器山寨中国的纺织技术,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工业革命让英国迅速崛起,发展成为“世界工厂”,它需要从全球掠夺廉价资源,也需要开辟广阔的市场。19世纪40年代,英国开始向外转移产业,英国是输出国,美国是被输入国。这是 次产业转移。这次产业转移成就了美国,使得美国最终超越了昔日的这个“日不落帝国”(由于全球每个时区都有英国的殖民地,故英国被称为日不落帝国)。

这次产业大转移的时候,中国是受害国。年,理查德·阿克莱特制造水力纺纱机。年,赛米尔·克隆普顿发明了骡机。年,工程师埃地蒙特·卡特莱特制成了水力织布机,将工效提高了40倍。年,英国建立了 个织布厂。当英国工业技术飞速发展时,闭关锁国的清*府还正沉浸在乾隆(—年)盛世的幻觉中。迅速崛起的英国需要廉价的资源和广阔的市场,由此,羸弱不堪的清*府逐渐成为廉价资源的输出国——大量资源被掠夺,大片疆域被沙俄侵占。

2.第二次产业大转移

年,丘吉尔访问美国,发表了 的铁幕演说:“从波罗的海边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拉下”。这个“铁幕演说”被认为是冷战开始的序幕。美国为了培育自己的盟友,遏制共产主义阵营,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向日本和原联邦德国实施大规模产业大转移。而 爆发后所形成的“特需经济”,不仅大大加快了美国对日本产业转移的步伐,也优化了所转移产业的结构,成就了日本和原联邦德国的高速发展,让日本和原联邦德国成为了新的“世界工厂”。

这次产业大转移, 受益国是日本和原联邦德国,而中国同样是受害国。因为“抗美援朝”,中国成为被世界列强制裁的对象,中国同时也是被苏联讹诈勒索的对象。

3.第三次产业大转移

日本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遇到了当年英国所曾面临的困惑:资源不足且市场狭小。这引发了新一轮产业大转移:20世纪60年代开始,日本开始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香港、台湾、新加坡和韩国转移,随着产业转移的升级,又逐步扩展到了汽车、电子等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这使得“亚洲四小龙”成为新的世界工厂。

这次产业大转移时,中国正在搞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因而,未能从中受益。诚如中央后来所做的总结:

在长时间的社会动乱中,国民经济发展缓慢,主要比例关系长期失调,经济管理体制更加僵化。这十年间,按照正常年份百元投资的应增效益推算,国民收入损失达五千亿元……自七十年代起,正是国际局势趋向缓和,许多国家经济起飞或开始持续发展的时期。但是,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国不仅没能缩小与发达国家已有的差距,反而拉大了相互之间的差距,从而失去了一次发展机遇。这场由文化领域发端的“大革命”,对教育、科学、文化的破坏尤其严重,影响极为深远。很多知识分子受到迫害,学校停课,文化园地荒芜,许多科研机构被撤销,在一个时期内造成了“文化断层”、“科技断层”、“人才断层”。

4.第四次产业大转移

随着不断向前发展,“亚洲四小龙”很快就开始面临着资源不足、市场狭小的问题,他们迫切需要廉价资源与广阔的市场。而中国改革开放,正好提供了这种机遇。这使得美国、欧洲、日本、“亚洲四小龙”都纷纷向中国转移产业尤其劳动密集型产业,由此让中国迅速成为新的“世界工厂”。

中国成为了这次产业转移的 受益者,而日本则从90年代开始步入所谓“衰退的20年”。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日本是第二次和第三次产业大转移的重要输出国,当“亚洲四小龙”、中国等在某些领域的技术方面追赶上来,使日本的优势地位受到冲击,挤压了日本相关产业的发展空间。

下面正在发生的这次产业大转移对中国影响深远、重大!

5.第五次产业大转移

这次产业转移始于年后(年是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我在书中已经做了详细的分析),是从中国向美国、欧洲、日本、东南亚等国转移。根据产业大转移的规律,将持续20到3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导致第5次产业大转移的原因: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制造业迅速崛起,技术飞速发展,尤其从年到年,中国抑制房地产投资,促使资源向制造业里聚集,使得大批 的制造业企业脱颖而出——那个时候出名的企业家基本都源自制造行业。

但是,年把房地产定为支柱产业以后,中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追求技术的精进,开始向围绕房地产展开的高耗能低端的产业发展,房地产业成为 钱的行业,宝贵的资源和人才从制造业密集向房地产领域集中,不仅造成钢铁、水泥等低端产业的严重过剩,也使得中国制造业的机会成本越来越高,许多人关掉工厂加入到炒房的队列——做工厂十年不如炒一套房挣钱多,就是最明确的价值指引信号。这个时候,最出名的企业家基本都是房地产老板。

房地产持续的赚钱效应毁灭了中国制造业的升级梦想——从全球经济来看,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在投机大行其道的同时还能有无数人踏踏实实从事制造业的升级。德国房价几十年不怎么变化,才成就了德国制造业 的优势。日本在上世纪也曾有过房价持续暴涨的阶段,这个阶段同样给日本到来了极其负面的影响:持续长达20年至今还没有结束的衰退。但此后稳定的房价让日本的制造业技术优势得以保持。倘若没有房地产泡沫的破灭,日本的技术优势恐怕早已丧失殆尽。

房地产业的持续景气房价的持续上涨使得中国的制造业不再具有优势——高房价导致中国的生产、经营、生活等成本大幅上升,许多低端制造业开始向东南亚国家转移——这意味着国内机会的减少,就业的减少等。

另一方面,以日本、美国为首的机器人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以美国为首的3D打印技术等先进技术的发展,减少了对劳动力的使用,这大大弥补了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高的劣势,从而导致了高端产业从中国向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经济体回流。

也就是说,第五次产业大转移的输出国是中国,并且,这种输出的双路线的:低端的产业向东南亚相关国家转移,高端的产业向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经济体回流。

根据产业转移的规律,这种产业大转移的持续时间至少也在20年乃至30年以上。这将对中国的未来发展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我们可以参考日本在两次产业大转移后所面临的窘境,来知道我们(中国是二合一的转移,一次完成日本两次的转移路线)正在面临的挑战。不仅实体经济,像货币汇率、股市、楼市等等,都将深深受到这种力量的影响(接下来将专门撰文分析楼市等趋势)。

必须强调的一点是,以往的产业大转移都是从发达国家或地区,向不发达国家或地区转移,而第五次产业大转移则是从不发达国家向发达国家回流、从不发达国家向同样不发达国家转移,属于双消耗型的产业转移模式。这对中国经济的抽血效应会更加明显。

当然,我们有新闻联播所展现出来的积极的力量,各级*府有维持房地产业屹立不倒的丰富经验,我们就有充分理由相信,中国将能够以完美的姿态迎接无论多么严峻的挑战,从而,使得中国在这次轰轰烈烈的产业大转移中可以神出*没,不仅不受损还能成为受益者——这是我的中国梦。

汤敏:以产业转移增速促进 扶贫增效

西部贫困地区的脱贫是在年前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最近,笔者在对新疆、广西、贵州、云南等几个西部贫困地区的调研中发现,如果有更有效的激励*策,正在快速向国外转移的相当一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完全有可能转移到我国西部贫困地区。这不仅可以减少企业的风险,还可以大大加快西部贫困地区减贫的步伐。

西部贫困地区对产业转移有着巨大的需求

由于东部沿海地区人力和经营成本的不断上升,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生存环境日益严峻,加之周边的发展中国家纷纷出台优惠措施,除了部分在我国生产的外资企业,国内的一大批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加速向国外转移。

在比较优势变化的情况下,一部分企业转移到国外是必要的。不过,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我国西部,特别是西部贫困地区转移还有很大的空间。如果将原材料、配件的便利性,公路港口运输的通达性,语言文化沟通上的方便性,法律、*策的认同性等因素综合考虑,就会发现西部贫困地区的投资经商条件比国外很多地方都要好得多。

我国*府也一直在推动产业的梯度转移。自年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和《产业转移指导目录》等*策指导性文件。中西部地区有序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迁入已成为我国推进区域间经济社会公平协调发展的重要路径。但是,过去产业更多地是向中部及西部相对经商环境较好的地区转移,向西部的中心城市转移,真正的西部贫困地区受益还不是很多。

因此,针对我国 扶贫的新形势,今后应把产业梯度转移的重点逐步向西部特别是西部贫困地区转移。

企业向西部贫困地区转移大有潜力可挖

从国际经验来看,产业转移一般有5年到10年左右的窗口期,相关部门和人员需要对此高度重视,牢牢把握机会。如果有能对企业产生足够吸引力的一揽子*策,很多企业就会更愿意向西部贫困地区梯度转移。

比如,通过在新疆和田地区的调研,我们发现该地区存在大量的承接产业转移机会。我们访问了一家从浙江诸暨大唐镇转移来的织袜厂。该厂在半年内建成投入运营,虽然物流成本有所增加,但和田地区的工资水平较低,因此整体是盈利的。在详细了解和田地区的投资环境与*策后,参与调研的十多位企业家对在当地投资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短短的四天调研中,有几位企业家就决定在和田地区投资兴办一个出口服装加工厂,两个假发制品厂和一个藤编厂。

现在看,连招商环境相对较差的和田都对东、中部企业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如果*策更好一些,措施更有力一些,其他的西部贫困地区对产业的梯度转移就更具吸引力。事实上,笔者在广西、贵州、云南的贫困地区,都看到了一批东部转移来的企业在健康运作。这些愿意“吃螃蟹”的人,正在享受着劳动力充足、*策优惠、经商环境良好的红利。

进一步加快产业向西部贫困地区转移

首先,要从国际竞争的角度与层次制定产业梯度转移新*策,争取让转移到西部贫困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投资经营利润率不低于其在海外投资经营的平均利润率。应根据国内外迅速变化的形势,重新制定对西部贫困地区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的一揽子优惠*策;对参与西部贫困地区产业转移企业,在开办费、运输费、培训费、增值税、所得税、出口退税以及用工与社保等方面给予更优惠的*策;对于转移到西部贫困地区的沿海企业,在产业转出之后,允许其工业用地的用途转向商业、旅游、养老、教育等。

第二,形成一种机制,让企业家在向海外寻找机会时,先到西部各地去看一看,与国外的环境对比一下,再做投资决定。进一步完善产业转移承接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多式联运,促进物流资源整合和有效利用,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发挥产业输出地和承接地的*府和行业协会作用。

第三,加大对贫困地区产业转移的金融支持力度。比如,可考虑由国家开发银行和进出口银行等成立支持西部贫困地区产业转移基金和基础设施投资基金。同时,鼓励资本市场、商业银行参与支持西部产业转移融资,中央与地方财*予以一定的贴息。

,试点先行。可在西部贫困地区建立几个产业转移、扶贫就业的特色试验区,通过委托管理、投资合作等多种形式与东部沿海地区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形成产业集群,激发集聚效应。由中央财*对试验区给予一定数额的投入。在试验区中可以整合各种*府财*与扶贫资源统一使用,加大东、中部对口支援资金对试验区的投入,摸索出经验。

《新沃专栏》将陆续向更多财经媒体、意见 、行业精英邀稿

为金融和资本业界人士提供更多 资讯、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行业变革动态。

和 的人一起成长

投稿及合作请联系:

xujiawen99

「文章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沃立场」

是一家以综合性金融服务为核心的产业集团公司。注册资本5亿元人民币,下设金融、投资、实业三大业务板块和八家全资平台公司,控股新沃基金等多家金融机构,同时参股数十家企业。投资领域包括金融、大健康、大消费、TMT等多个实业领域。截至目前,公司累计投资规模超过亿元。

·诚信·专业·合作·超越









































专业的白癜风治疗医院
白癜风哪看的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a.com/btfz/281.html

蒙ICP备2023004182号-1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