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神学对哲学思想的吸收
这一时期基督教神学思想发展和对于希腊罗马哲学的吸纳主要集中在教会教父的思想之中,他们按照地区和文化传统的差异分为集中在北非迦太基的拉丁教父、集中于安提阿的教父以及集中于亚历山大的希腊教父。
其中最具活力和思想影响力的就是位于亚历山大的希腊教父们。这也是由于希腊哲学思想流派的继续发展中心是亚历山大城。在亚历山大浓厚的学术讨论氛围和对于人类行为如何实现和谐结构的追求激发了基督教社群内杰出的思想家以基督教思想进行理论探究和价值讨论的回应。
亚历山大保留了希腊文化最纯粹的形式,关于人类和宇宙的经典哲学观点在这里不仅得到了传承,而且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克服人类存在局限性的渴望通常被与神的本体论结合的概念所满足,通过解放神的形象来获得。
正确地认识人类的合成结构,特别是认识类似于神性的更高层次的精神部分的本质,被认为是一个人得救不可缺少的条件。由此,基督教神学认为基督是神圣的道,他假定了人类的存在,以便使他的兄弟姐妹参与到虔诚的、不堕落的生活中。基督教的部分教父们同样也认同哲学探索的方式来论述圣经和基督教的信仰,并将基督教信仰作为实现哲学探究的最终真理。
例如在公元2世纪被称为殉道者的查士丁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他曾先后探究和学习过斯多亚主义、柏拉图主义等希腊罗马哲学思想学派的思想。在皈依基督教之后,查士丁才宣布他寻找到了一切哲学中最真实的存在。他所撰写的《护教篇》以哲学思辨的方式将基督教信仰清晰地表述了出来。
查士丁认为基督教的教义与思想同希腊哲学等思想体系有类似的原因在于,任何思想家对于世界的认识,都是对于上帝的道以及神学论述的借述。例如,柏拉图对于神的认识史受惠于摩西,而上帝本质是灵性的,无形的,不可形容的。这样一来,基督教信仰和受众众多的希腊哲学就有了广泛的理论相似,也便于基督教思想家们在辩论和维护基督教信仰的时候引用哲学家们的理论与言论。“人中间若有谁说了什么正确的事,都是我们基督徒的财富。因为照着从上帝而来的恩典,才有对事物本身的分有和模仿。”
另一位2-世纪时期的希腊教父奥利金是基督教著名的哲学家和神学家。在所有哲学思想派别中,他尤为欣赏新柏拉图学派,因为新柏拉图主义相较于斯多亚学派有着更多的神学色彩。他认为,哲学对于神学思想的建构所能提供的帮助在于,人类理性是逻格斯的形象,逻格斯是具有普遍性和创造性的理性。
要回答哲学家们所提出的关于宇宙和命运等终极问题,要回答关于现实现象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的问题,只有保持沉默,从内容的逻辑比较中获得,从使徒们宣讲的救赎中获得。而即便是反对基督教思想体系希腊化和哲学化的拉丁神父特尔图良在撰写和阐释基督教教义,“也毫不犹豫地希腊哲学中汲取了大量的术语和逻辑推理。”
众多基督教教父对于哲学思想的引用以及对于基督教神学与哲学思想体系的丰富和充实,使得基督教的神学思想在罗马帝国,尤其是希腊语区的东部省份获得了广泛而深刻的回应,并在巴勒斯坦和小亚细亚深深地扎下根来。
在四世纪初,基督教的思想体系的丰富与发展已经足够支持其作为一个主导意识形态来为罗马帝国境内所出现的社会问题提供和寻求答案的能力。它显示了思想传播和涉及范围的普遍性,不局限于任何地区、领域、亦或是特定的社会阶层。事实证明,这一时期的基督教神学思想和阐释体系具有了很强的连贯性和适应性。这种原本只笼罩在帝国境内少数社群的思想体系已经有能力扩大自己的影响范围,并为教会承担主导意识形态的主体角色做好了准备。
士人数量的壮大
对于东汉建立初期同士族的关系及当时士族的组成和力量早有学者进行探讨,例如杨联陛先生的《东汉的豪族》及日本学者宇都宫清吉的《汉代社会经济史研究》。之后余英时先生的《东汉政权之建立与士族大姓之关系》充分论述了士族大姓作为东汉政权建立的社会基础的历史由来,以及在当时所具有的社会力量和影响。
自西汉武帝以来,承载儒家思想的士人阶层数量出现了激增,班固对其总结为“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利禄之路然也!”百余年间,史书所提及的儒生弟子逐朝增加。
昭帝时期,博士弟子才突破白人,元帝时期,就已有千人之多。到了成帝时期,甚至一度达到了三千人之多。“昭帝时举贤良文学,增博士弟子员满百人。宣帝末增培之。元帝好儒,能通一经者皆复。数年以用度不足,更为设员千人,郡国置五经百石卒吏。岁余复如故。”至于王莽执政时期,太学生的名额更是表现出了显著的增长。
“为学者筑舍万区,所益博士员经各五人。征天下有才能及小学异艺之士,前后至者数千人。”这些逐渐增加的投身于中央所设的儒家思想学校的士人数量,不仅说明了儒生士人绝对数量的增加。这种基数的士人数量,及这一群体在两汉之际所发挥的作用,同样说明了在西汉后期直至东汉初期,儒士阶层不再是单纯以教导传播儒家思想的“游士”群体,而是转变为拥有着深厚社会力量和影响力的“士族阶层”。而士族的形成也就是士人同宗族体系的结合以及地方豪族向耕读仕宦方向的转化。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a.com/btfz/13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