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近期以色列方面宣布:将引进10万印度劳工,用于“填补”因为巴以冲突导致的巴勒斯坦人流失。首先在此前巴勒斯坦人,尤其是加沙地区因为以色列修建的高墙,只能前往以色列“打工”,但只能从事一些“低端加工业”,简单来说就是劳工。其次就是以色列变相限制当地巴勒斯坦人,使其无法外出,所以即便很少一部分人被允许进入以色列务工,也有数十万人。而在冲突爆发后,大量巴勒斯坦人或死或逃,导致以色列基础建设劳工短缺。
第一:据印度《印度斯坦时报》消息,以色列建筑协会同印度“谈判”商定,并已经向以色列当局提出了申请,批准10万印度人以“劳工”的身份入境。目前来看这一计划成功概率很高,以色列内部缺乏劳工,印度又是人口大国,两者算是一拍即合。这里注意一点,在巴以冲突爆发之后,很多巴勒斯坦人被吊销了许可证,并强行驱逐出境。这一行为再次反映出,以色列在对巴勒斯坦人进行“集体惩罚”。哈马斯的袭击,以色列却拿平民出气,欺负“弱者”的行为多少有点令人不齿。
第二:一定程度上以色列的“报恩”其实是一种美化,以当初在以色列务工的巴勒斯坦人为例,以色列对于劳工并不会“优待”,反而会极力压榨。例如巴勒斯坦人干着最重的活,却只能拿到很少的报酬。而且每天都需要接受“多重检查”,甚至在一些特殊时期,以色列会强行给这些务工的巴勒斯坦人戴上“电子脚环”。用加沙当地人的话来说:以色列人像对待牲畜一样对待我们。所以印度人前往以色列,即便不会被戴上“脚镣”,估计待遇也好不到哪里去。
第三:之前巴勒斯坦人所从事的工作,在以色列被称为“低贱的工种”,而此次大规模引进印度劳工,主要目的是顶替巴勒斯坦劳工,所以乐观估计这些印度劳工也会变成“二等公民”。一定程度上以色列的“种族歧视”观念已经根深蒂固,不可能在短期内出现改变。同时种族歧视针对的不是巴勒斯坦人,而是除犹太人以外的“所有人”,所以即便是印度人也是以色列人歧视的对象。个人认为:这不是对印度“报恩”,反而是一种“轻视”。
有一个小故事,以色列禁止外来务工人员和当地女性接触。他们认为:其他人种会“玷污”犹太人高贵的血统。当然这一定程度上可能是因为宗教原因,但是也说明在以色列种族歧视很“普遍”,甚至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的“对外标准”。个人认为:相对于“收入”而言,尊重更重要一些。不能给予他人尊重,那么凭什么得到别人的尊重呢?
(文/小铁)
#优质作者榜#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a.com/btfz/117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