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勒斯坦

约伯的祈祷


背景

一、作者:

1.一直以來猶太與教會傳統都認為是約拿。

2.約拿是亞米太的兒子,是生活在主前8世紀。出生在希布倫邊境上的迦特希弗城,距拿撒勒東北5公里在以色列王耶羅波安二世時做先知,我們從列王紀下14章25節得知:他於以色列王耶羅波安二世統治期間說預言。他與猶大王亞瑪謝(主前-),烏西亞(主前-),以色列王耶羅波安第二(主前-);與亞述王亞達利拉利三世(主前-)沙而馬尼撒四世(主前-年),阿撒登三世(Ashur-danIII,主前—年)與亞蘭王便哈達三世(主前-)屬於同一時代人物。他早先的服事可能很受歡迎,因為他預言以色列勝利,國土恢復到先前的境界。主對以色列暫緩審判,允許百姓在耶羅波安二世之下得到空前的繁榮(王下14:24),但以色列與猶大卻將神的恩典視為理所當然。

3.真實作者現在仍有爭論。

二、尼尼微:亞述首都,亡於西元前年。位於底格裏斯河東岸,距巴勒斯坦約km。當時內憂外患,瘟疫流行,外敵臨城,又剛發生過日蝕。故約拿的警告,深入人心。

三、時間:西元前年左右。

四、亞述與以色列為仇(鴻3:1-19)。

五、特點:本書中記載約拿對尼尼微所講的資訊只有六個希伯來文字,本書所關心的是約拿,而非其資訊。

約拿是一位歷史人物,他的名字記載在列王紀下14:25,他應是在耶羅波安二世,在主前第八世紀。約拿是一個民族主義的先知,預言北國強盛,外邦人將敗亡。北國前經歷歷史的浩劫,對異族的人尤其憎恨,反映當時北國一般人的情懷。根據馬太福音12:39-41,耶穌論及此事。如果論主自己的復活是肉身的,約拿在魚腹中必是歷史的。所以約拿的神跡是史事。反對他的神跡和未必是歷史。例如在好撒馬利亞人的比喻(路19:11-27)之後有羅馬的史事,亞基佬到羅馬,為繼承希律王。

經文選用

對比五個中文版本聖經,大部份意思相同。2章4節略有些不同,如下:

和合本:我說:我從你眼前雖被驅逐,我仍要仰望你的聖殿。

新譯本:我說:我雖從你眼前被趕逐,我仍要仰望你的聖殿。

現代中文譯本版:我想,我已經從你面前被趕走,再也看不到你的聖殿。

和合本:我說:我從你眼前雖被驅逐,然而我仍要仰望你的聖殿。

呂振中譯本:我心裏說:我即被驅逐、離開你眼前,怎能再仰望你的聖殿堂呢?

最終對照希伯來原文我認為新譯本最貼近原文直譯,所以直接選擇了新譯本為本文釋經的依據。

上文下理

(约1:4-16)這一章可以看出人的自由選擇和神自由相比的局限。約拿在選擇之前經過權衡決定他的自由是不接受神的使命,照他的計畫逃避耶和華。他所以背道而馳,就是不想再聽見神的話,他不願意受拘束,被攪擾,我行我素。逃往他施,無非要忘記神的工。從水手的行動,也可以看出神的自由。神的話臨到約拿。他並不禁止約拿的自由逃難,但不能不採取行動;耶和華使海中起大風。無論在怎樣的情形,水手的慌張,約拿的麻木,神仍不改變。海浪越發翻騰,一直到約拿被拋在海裏。神的自由絕不變更,使水手有真切的認識。他們說:你耶和華是隨著自己的意旨行事,可說是最正確的神學思想了。

約拿在船上導致神掀起一場風浪,導致外邦水手們害怕大自然的怒吼開始;以風浪平息,水手們敬畏掌管大自然的上帝結束。但從整個約拿的故事的佈局來看,水手的際遇,只是故事的其中一個插曲,因為自約拿書第一章的事件之後,水手們就從約拿的生命、這個約拿書中消失了,可見他們的出現只是為了約拿後面的呈現的一個鋪墊,先知約拿才是整個故事的主角。

字意研究(部分)

在第一個禱告裏,約拿讚美耶和華的“慈愛”(),這是外邦人所離棄的(2:8[2:9]);而在第二個禱告,約拿卻埋怨耶和華把他的慈愛給予外邦人——約拿就是怕他會這樣做(4:2)。在第一個禱告,約拿因為他的“心靈”()得到拯救而感恩(2:5-7[2:6-8]);在第二個禱告,他賭氣地求耶和華取去他的“性命”()這兩段2:7的心靈一詞和4:3性命是同一詞。所以兩者是對應關係。在前者,約拿因為耶和華赦免他——一個人——不向他施加應得的懲罰而讚美耶和華(雖然他顯然沒有因為自己的罪後悔);在後者,約拿因為耶和華放過了數以千計無辜的孩子和虔誠悔過的人而生氣。

「約拿」:意為鴿子。

陰間:意為陰間地府。

恩典的:???????詞類:形。字義:恩德的。

有憐憫的:

經文分析(部分)

拿2:1以約拿為主詞,揭示本來要躲避上主的先知,終於願意來到他面前,向他祈禱。在船要沉時,面臨死亡約拿沒反應;反而是在封閉的魚腹裏頭,先知終於開腔。也許死亡不能叫先知懼怕,反而是不生不死的狀態,使頑梗的先知屈服。禱告()這個動詞在舊約聖經出現了過81次。舊約大概有12個與禱告相關的字眼。

迦修多認為:“深處(profundum)這詞意思是porrofundum,就是更低處。更低處的最下麵基層是完全侵在水中的。哪位先知從這裏向上主呼求,好叫上主更容易聽見自己。彼得是從這深處傾出他有榮耀的眼淚。那個曾經深深陷入罪中的稅吏,甚至不能舉目望天;他在深處捶胸責備自己。最後上帝使約拿到了大魚腹中,活著進入陰間;約拿從這深處向上主說話。他無聲地禱告,但是非常熱切。對那先知來說,那條大魚是禱告的殿,是他遇上海難時的港口,是波濤中的家,是危險中的幫助,是他快樂的因由。能自由的禱告但不能逃跑。諾拉的保利努:上主但計策很奇妙。約拿雖然被人拋在海裏,在波濤裏顛簸,但是沒有受傷。雖然大魚吞吃了他,但是他仍然活著,而且那條巨獸沒有把他的身體當作活活的食物消化掉。他是那條大魚所捕獲的東西,但不是他的食物。他用大魚的肚腹當作居所。這監牢配的起上帝那神聖的逃犯。他本想籍著海逃跑,但正是這海逮住了他。上帝使他到了那條巨獸腹中深處。他被困在一個有生命的牢房裏。人把他從船上跑下去,他本來會滅亡,但是他仍然在水裏航行。他好像被逐的人離開了陸地,成為海水的客人......雖然他的身體被困在大魚龐大的身體裏,但是地上的困鎖沒有限制他的心思意念,他的心思意念仍然可以逃出去。他雖然被關在魚腹中,卻籍著禱告沖出他的監牢,他的話到了上帝耳中。他能自由地禱告,但是不能再逃跑。他籍著他的信心表明自己是怎樣的。他曾經企圖從海路逃避上帝,想躲在船上逃避上帝,但是現在他相信,就算他置身於那條大魚裏、沉於海底下,上主也與自己同在。

魚腹預表童貞女的胎:(安波羅修我)就像約拿在魚腹中時一樣,代表人們像你祈求。一件相似的事是:基督在他母親腹中就有上帝與他同在,正如經上所記:在那孩子知道善惡之前,他選擇了善。

拿2:10魚把約拿吐在旱地上。(特土良)深海裏的那條巨獸吞了約拿。他曾經把船整條的吞進肚裏。三天後,魚把約拿吐出來,他安全無患。以諾和以利亞沒有經歷過復活,因為他們沒有遇上死亡;到現在,這兩個人仍然沒有完全學懂到底肉身免於一切屈辱是怎麼一回事,到底肉身免於一切損失傷害和羞恥是怎麼一回事。他從這個世界被趕走也正是因為這樣他們有資格擁有永恆的生命。這些特別的事件見證了很大的信心。他們的信心應該啟發我們相信;這些人是證據,說明我們將來會怎樣,說明我們復活完成後會是怎樣。借用使徒的話來說,這些人是“我們的象徵”。聖經記載他們的事蹟,是為了使我們相信:上主比所有關於身體的自然定律更有能力。

第二次禱告(拿4:1-3):約拿開始禱告,他的禱告不是感謝與讚美,內容完全相反。“耶和華阿”似是禱告的口吻。但是其他的話不是禱告,是信念的說明。他的宗教觀念無疑是十分正確的,這基本的公式是在出埃及記34:6起,在約珥書2:13也類似。約珥書2:14,是在本書3:9。約拿的觀念仍是以耶和華為舊約的神,他與以色列是建立在恩典的關係上。神有恩典與憐憫,是信實的愛。神不輕易發怒,所以後悔不降所說的宰。但是這樣的憐憫似乎不止在以色列,也在萬國。他應該認識神是普世的主,他的關懷也是全世界的。詩人曾說“耶和華善待萬民,他的慈悲覆庇他一切所造的(詩:9)。這慈悲或慈愛是信實的愛(hesed),在舊約中出現多次(除先知著作以外,如在得1:8;撒下15:20;詩33:5,:1,:64等)這就是新約中恩典的含義。“耶和華阿,現在求你取我的命罷!因為我死了比活著還好。(3節)這裏的主題是耶和華的恩典與約拿的性命。第一、二章也是有這主題,耶和華的恩典保全約拿的性命。現在當耶和華的恩典臨到尼尼微城,約拿反而求神取他的命。他看死是一種解脫,是一種逃避。他現在逃避耶和華,無非想保全性命。在船上想逃生。現在當他發怒的時候,他不要性命,那才是一種解脫(參閱民11:11-15;耶15:10,20:14-18)。約拿求死,似乎與以利亞十分相似。先知以利亞實在為打倒巴力的崇拜者疲於奔命。他求死是“因為我不勝於我的列祖”(王上19)但是約拿只說:因為我死了比活著更好。耶和華拯救了約拿,但是他還是依舊故我,沒有真正改變。

結語

約拿書的兩段禱告對比體現了先知真實又矛盾的心情。約拿神學的反諷,在於他將神限制在他對救贖的狹窄認知中。先知相信神是萬物的創造者,但他只救贖以色列選民。約拿相信因為神從敗壞的萬國中揀選以色列,他必須對以色列顯出憐憫,甚至在他們背叛了他時。這裏看到本書的正典功能。對所有虔敬之民來說,這預言包括一則強烈對警告。選民因將限制加在神的身上,可能錯失看到神施恩給聖約群體以外之民的福。學者也有一種看法是約拿是個民族主義的先知。因為根據古代拉比的看法,尼尼微回應神的話語而悔改這件事,可能導致以色列人受羞辱。對於約拿的論點,這些拉比在解經時有一種敏銳的洞見,他們認為異教徒的悔改,是對不悔改之以色列的審判,因此約拿要據理力爭。“由於異教徒比較接近悔改,以色列可能因我而被定罪。這樣我寧可死。”換句話說,約拿知道尼尼微的異教徒可能會回應神的話語而悔改,他也意識到他的同胞不肯悔改,因此他抗拒神的呼召,不願前往尼尼微。身為以色列人,他寧可死也不願看見異教的尼尼微悔改,而自己的同胞卻蒙受羞辱。耶利米的看法也類似,他評注:約拿是對以色列的得救感到絕望......他並非如某些人所想的,由於大批異教徒得救而悲傷,而是害怕以色列會滅亡。“約拿害怕以色列人若持續不順服,會給它們帶來羞辱和災難,而異教尼尼微人的悔改,使這恐懼的情緒變得更加複雜”。約拿肯定了神的主權與能力。他是萬物的創造者,既然是創造者,他自由掌權。主對約拿的宣告,總結了先知的資訊(4:10-11)。根據這末了的幾節,雅威的關注與憐憫普及所有受造之物這可作為普世宣教的催化劑。當義人尊身為神,他們可以自由的在地行神的旨意。相反地,當他們將神束縛,他們倒是將自己捆綁了。

希伯伦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a.com/btfz/1004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