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勒斯坦

无畏以色列的创新文化从何而来


11月阅读完成的第1本书是《无畏》。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为什么以色列能成为创新强国。从这里可以看出这是一本介绍以色列文化的书。

以色列是一个神奇的国家。它位于中东地区,长期深陷与巴勒斯坦的领土纠纷问题,双方冲突不断。以色列国土面积很小,差不多相当于1.5个北京市大小,其中还有一半以上的地区基本上都是沙漠。自然资源极度匮乏,一年中大部分时候都处于炎热又少雨的夏季。如果用一个词来简单概括以色列这个国家的情况,可以说是“内忧外患”。

你可能也听说过,这个在地图上看似不起眼的弹丸之地,拥有多万人口的小国,科研和创新能力却处于全球 地位。股神巴菲特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如果你要去中东找石油,大可以跳过以色列。但如果你要寻找智慧,去以色列就对了。这片土地上流淌着智慧和活力。”

关于以色列为什么有这么强的创新能力,看完书我觉得主要有3点。

01

第1点是关于孩子的教育,不预设规矩,从小激发孩子的创造性。

在作者阿里埃利看来,以色列人取得的创新成就,很大程度上离不开他们的育儿之道。

作者提到在以色列当地的幼儿园,会看到各种各样的废旧物品。有旧家具、梯子、弹簧床、轮胎和平底锅等等,这些东西在我们看来,可能就是一堆破烂。但是在以色列小朋友的手里,他们却能发挥出不同的妙用。

比如一个旧微波炉,在4岁小女孩的手里摇身一变,成为航天飞机上的仪表盘,机组成员就是她的小伙伴们。再比如有四个孩子合力把拆卸下来的键盘按键,变成了神奇的“魔法石”。

在旧物回收院里,孩子们一边沉浸在大人世界里,一边享受着大胆试验的自由。他们把旧电器和家居用品当作玩具,不仅可以探索不同物品之间的组合方式,还能在这个过程中形成自己对因果缘由的洞察。他们经常会为某个物品开发出让人意想不到的新用途。

阿里埃利指出,其实旧物回收院的模式最早是在20世纪50年代,由一位叫玛卡·哈斯的德裔青年提出来的,因为那个年代资源匮乏,预算又有限。但是后来,人们逐渐发现,这种模式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开发了孩子们的创造力潜能。孩子们从小就能意识到,世界上没有预设的秩序和答案,不确定性是难免的。我们需要随机应变,不断尝试新的方法,探索更多的可能性。这不就是创业的精髓所在吗?因此,用废旧破烂当玩具的方式也就成了一套全新的教育理念,在以色列人的教育模式中延续了一代又一代。

02

第2点是年轻人的“必经之旅”,提前去看看世界,更早的知道自己可以为这个世界做什么。

大部分以色列人在服完兵役之后会开启 次国外旅行,每年都有3万多人踏上旅程,称为“必经之旅”。这样的旅行帮助人们在集体和个人之间找到平衡,也提供了平生 次置身于国际化环境的机会。

“必经之旅”为年轻人带来了他们在国内没有机会获得的体验:真正来到“陌生的环境,远离家人和家乡文化”。在全新的环境下,年轻人可以不受约束地探索自身能力、优劣势、个人兴趣和局限。“我们可以把这次旅程理解为一个发现、实践和体验成长的舞台。另外,与祖国之间相隔的地理距离也能使年轻人对自己从小生活的社会产生新的或更深的理解,然后再以一种更‘自我’的新面貌回到以色列社会。”

以色列人的“必经之旅”给人在关键时刻的选择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人生体验。

03

第3点是以色列文化和犹太历史的中心主旨,希伯来短语“yiheyebesseder”(天塌不下来)的意思。

犹太人都是幸存者,历史原因让以色列社会有一种生生不息的创业文化,且这种文化并不局限于商业世界。这里“内忧外患”的成长环境鼓励着以色列人去尝试、试错、总结经验,去开启冒险。他们从小就相信,或许有的人甚至是盲目地相信,一切都会越来越好,也就是“天塌不下来”。

“天塌不下来”所表示的另一层意思主要源于没有事实根据。嘴上说一切都会好起来是不够的,必须采取实际行动。不付出努力就想等着问题迎刃而解?这种想法太幼稚了。

这番话想要强调的是,尽管外界存在着大量危险,但孩子们在家里仍然感到安全,因为以色列的父母从未对恐惧妥协,而是选择乐观、希望和信念,相信一切会越来越好,或者说,相信他们可以战胜一切。

虽然有历史沉淀,有“必经之旅”,但是我觉得最重要的,也是打下基础的还是他们的教育模式。

实际上,就是在保守与开放,竞争与合作中寻找一个平衡点。我们会担心孩子们在真实世界里受伤,我们希望孩子们比别人更 一些。但其实以色列的教育模式告诉我们,给予孩子面对真实世界的勇气,往开放,合作的方向多倾斜一些,其实是可以的。

在阅读整本书的过程中,接触到很多希伯来语。让我又重温了一位俄罗斯裔犹太人本-耶胡达复兴了古希伯来语的故事。

年,一位俄国犹太人移居到巴勒斯坦的犹太人聚居区。起初,当地人并没有觉得这个年轻人和迁徙过来的其他人有什么不同,因为他每天和大家一样种田劳动。但很快他们便发现这个小伙子千里迢迢来到巴勒斯坦,是为了实现一个伟大的梦想——复兴希伯来语。这个年轻人就是本-耶胡达。

本-耶胡达出生在一个犹太裔的学者家庭,他母亲希望他成为一位犹太教的神职人员,把他送到了一种被称为耶希瓦的学校,也叫作“犹太经学院”,耶希瓦主要教授犹太的古典经文,包括《摩西五经》《密什那》和《塔木德》等等,因此本-耶胡达精通古希伯来语。本-耶胡达是一位语言天才,他除了会讲俄语和古希伯来语之外,还精通法语、德语以及意第绪语,意第绪语是德国犹太人使用的一种主要语言。

本-耶胡达在学校里接触到一些犹太复国主义的思想,他从并不成功的犹太早期复国运动中得出一个结论:希伯来语的复兴可以使全世界所有犹太人团结起来。在法国读完大学之后,他来到了巴勒斯坦。

本-耶胡达的理想虽然伟大,但在耶路撒冷并没有人帮助他,他仍然需要种地养活自己和家人,同时孜孜不倦地钻研古人留下的各种希伯来文典籍。稍有空闲的时候,他会走访犹太人的家庭,和主人们交谈,收集古老的希伯来语单词。当然,那些单词在近代日常生活中远远不够用,于是他便创造了一些新词语。

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在年,本-耶胡达编出了 本现代希伯来语词典。但这本词典里的词依然不够用,六年后,他又开始编纂一本词汇量更丰富的词典,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程。

在编纂字典的同时,本-耶胡达几十年一直在从事推广希伯来语的工作。他从自己做起,让他的妻子只能使用希伯来语跟自己的孩子们说话,他的儿子本-锡安成为了世界上 位以现代希伯来语为母语的人,这也证明在日常生活中只使用希伯来语是可行的。同时,他还为建立希伯来语学校四处奔波。

本-耶胡达一直坚持着自己的理想,渐渐地,有更多的犹太人开始支持他的事业。到年本-耶胡达去世时,他的大词典只完成了四分之一。随后,他的妻子和家庭继续着这一项不朽的事业。直到年,这部17卷本的巨著《古代、现代希伯来语大词典》才完成,它包括了几乎所有现在犹太人使用的希伯来语单词。

年,希伯来大学创建了,它也全面采用希伯来语进行教学。就这样,到上个世纪20年代, 批通过希伯来语接受教育的大学生走出学校, 代讲希伯来语的家庭也出现了。

希伯来语的复活,在人类文明史上是一个奇迹。这种语言里承载了犹太这个古老民族的文化,同时,也要感谢本-耶胡达这位奇迹的创造者。我们了解一个民族,往往是从这个民族的某些个人入手的,比如我们可以通过摩西、大卫王和先知耶利米这些人物来了解犹太民族。可以说,本-耶胡达也成为了这样一位向导性的人物,他引导我更多地了解了犹太民族灵*深处的伟大的精神,这种精神已经超越了语言本身。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a.com/btdl/9600.html

蒙ICP备2023004182号-1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