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冲突一直在加剧,为了报复巴勒斯坦武装组织哈马斯近阶段的袭击,以色列发动了七年以来 的反击。在电视和网络上,我看到了各种导弹在城市上空中漫天飞舞,看到了一位巴勒斯坦人在接到以色列*方通知撤离的电话后,家中的房屋立刻被炸毁......局势仍在不断恶化着。
(网络图片)
战争的阴云又一次笼罩在这片半个多世纪已经经历了五次战争的中东弹丸之地,这一次不断升级的战事不知道会持续多久,不知道又会有多少无辜的生命在战争中消逝,不知道无休止的巴以冲突不知何时能够真正得到停息?
(央视新闻截取图片)
看到了战火纷飞的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电视画面里出现的特拉维夫、耶路撒冷等地,那熟悉的场景,不禁让我想起了四年前的以色列、巴勒斯坦和约旦之行。之前我发过三国的系列游记,这一次我还是决定再发一篇文章,讲讲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前生今世、恩恩怨怨和我所见所拍的真实经历。
以色列首都特拉维夫
早在公元前二十世纪,犹太人的古老先知亚伯拉罕带领部族从两河流域迁居至迦南一带(即现在的以色列、巴勒斯坦及约旦一带),建立了希伯来王国,亚伯拉罕的孙子原名叫雅各,神赐名雅各为以色列,希伯来语意思是“与上帝角力者”,所以自那时起,就有了以色列这个名字,只不过当时是人名,不是国名。
特拉维夫雅法老城一瞥
希伯来王国的鼎盛期似乎并没有多久,而且经常受到巴比伦、波斯等外族人的入侵,最终在公元前一世纪,强大的罗马帝国占领了迦南地带,并取名为“巴勒斯坦”,名字一直延续至今。自此,绝大部分犹太人开始颠沛流离全世界。
特拉维夫街头一瞥
公元多年,阿拉伯人战胜了罗马帝国,成为了巴勒斯坦的统治者,并将这里归为阿拉伯帝国版图,越来越多的阿拉伯人迁徙于此,伊斯兰教也就覆盖了巴勒斯坦。之后巴勒斯坦又成为了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
巴勒斯坦街头
次世界大战以后,英国占领了这片区域,以约旦河为界,东部为外约旦,西部是巴勒斯坦。后来英国人为了制衡巴勒斯坦,他们让大批犹太人移往这里,重回故土。犹太人回来后和阿拉伯人一直冲突不断。
巴勒斯坦街头
年,以色列在美、英支持下建国,并且将巴勒斯坦最肥沃的土地都给了以色列,此决议受到阿拉伯国家一致反对,中东战争连续发生,第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占领了巴勒斯坦全部地区。也正是巴以关系导致几乎所有伊斯兰国家和以色列都保持着敌对状态。
巴勒斯坦街头
以阿拉法特为首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经过坚持不懈的抗争谈判和建国运动,收回了约旦河西岸以及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部分领土和控制区。他始终主张用土地换取和平和自由的态度,希望让巴勒斯坦人民获得安定的生活,亦希望让世界,让联合国认可巴勒斯坦的主权。
巴勒斯坦街头曾经巴勒斯坦最肥沃的土地都给了以色列,所以现在很多巴勒斯坦居民都只能被“逼上山”
不过有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巴勒斯坦现在已经正式成为了联合国的观察员国。虽然承认独立国需要五大常任理事国一致投票,但不管怎么说,巴勒斯坦的国旗已经飘扬在联合国大厦的上空。
巴勒斯坦街头
现在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主要矛盾就是耶路撒冷的归属,难民及边界问题,巴勒斯坦一直想要把耶路撒冷作为首都,但是在这个复杂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前,巴勒斯坦的权利机构驻地在耶路撒冷附近的拉马拉。
由于巴勒斯坦的版图比较分散,类似于国中国,所以大部分地区还是受控于以色列。巴勒斯坦分为ABC三个区,A区享有独立的司法权和控制权,B区仅享有独立的司法权,*队及控制权都掌握在以色列手中,C区权利最小,几乎以色列管控。
很少有巴勒斯坦人能进入以色列范围,犹太人也不能进入巴勒斯坦区域。据说有的居民甚至一生只能生活在隔离墙内,不过近几年陆续开始有巴勒斯坦人申请到护照,取得护照的巴勒斯坦人想要出境,不能从以色列特拉维夫机场出发,必须借道约旦。
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隔离墙我永远记得离开巴勒斯坦穿过隔离墙的那一刻,突然有一种撕心裂肺的痛,我们经常所说的要公平,但是这个世界本来就不公平,从出生就不公平,我们谁都没有权利决定我们的出生地,有的人可以出生在安定发达国家的权贵家庭,而有的人却降生在战火纷飞的穷困家庭,这样的差距如何来实现公平?
从现代化的以色列城市穿过高立厚重的隔离墙,进入到巴勒斯坦境内,立刻变得落后起来,没有现代化气息,浓浓的阿拉伯风格。城市沿山建立(其实也是无奈,以色列占据了大部分土地,最贫瘠的都给了巴勒斯坦,而巴勒斯坦的人口又在增加,没有沃土,没有平原,只好被逼上"梁山”)。
耶路撒冷,五千年历史,三千年文明。世界三大宗教在这里交融。把此行以色列、约旦最多的时间留给了这座古老的圣城。
亚伯拉罕在耶路撒冷创立了犹太教,耶稣在这里创立了基督教,穆罕默德受到上帝召唤,从麦加来这里踏石升云,与真主对话。上帝在不同时期派来的三位使者给耶路撒冷带来了无比的神圣与荣耀。
耶路撒冷的归属既不属于以色列,也不是巴勒斯坦,而属于联合国,但是耶路撒冷的*事和城市管理还是由以色列在代管,所以也有极少数国家把使领馆设在耶路撒冷而非国际公认的以色列首都特拉维夫。
耶路撒冷分为新城和老城,新城主要以现代建筑和年建国后的近代建筑为主,但高楼大厦并不多,繁华程度不及特拉维夫,整体风格偏东欧的感觉,绿化很棒,街心公园也不少,街边的咖啡馆和酒吧酒馆挺多,再加上犹太人喜欢穿着西装革履,戴着礼帽出行,绅士风度翩翩,整个新城文艺与严肃感共存。
耶路撒冷老城由一圈古老的围墙环绕,仅一平方公里的区域有犹太、基督、伊斯兰、亚美尼亚四个教派的住民区分别在四个方向里共存共生,各种教堂清真寺加起来有两百座之多。
耶路撒冷的标志,是位于老城的金顶清真寺穹顶熠熠生辉,金顶清真寺所在的地方又被犹太人称为圣殿山,因为这里最早就是犹太人第二圣殿的原址,后来被罗马人毁坏。之所以在这里建立清真寺,是因为穆斯林们相信穆罕默德踏石升天,聆听真主启示的那块原石就在这里,所以后人在这里修建了宏伟的清真大寺。无论犹太人,还是穆斯林,都和这里有着深厚的渊源,直到今日,巴以依然在圣殿山归属的问题上时常产生争端摩擦,甚至冲突流血。
有人说世界的战争起源在中东,中东战火的根源在耶路撒冷,想想看,不无道理。金顶清真寺与四周的教堂钟塔遥相呼应,不同宗教建筑的交错碰撞,新旧城市的鲜明对比,让我深刻地理解:“世界若有十分美,九分留给耶路撒冷”的含义所在。也有人说过“世界若有十分哀愁,九分在耶路撒冷”,确实,耶路撒冷是一座悲情与美丽并存的圣城。
眼前的哭墙,不高也不长,却凝聚了犹太人的全部力量。
三千年前,大卫王在耶路撒冷建立了属于犹太人的以色列帝国, 圣殿也随之落成,盛极一时。四百多年后巴比伦人入侵,将 圣殿付之一炬,相当一部分犹太人被流放到巴比伦成为奴隶。
在波斯帝国的帮助下,让犹太人重新回到耶路撒冷,重新建立了第二圣殿,耶路撒冷的辉煌又开始继续。但好景不长,罗马帝国的三次入侵几乎毁坏了整个耶路撒冷,第二圣殿也被毁灭,只残留下一段西侧的城墙,这段城墙也就是今日的“哭墙”,又叫西墙。
在以色列复国前,有一些犹太人会冒着各种艰难险阻回到耶路撒冷,来到哭墙前哭泣,他们向上帝哭诉民族的不幸,祈祷可以得到上帝的庇护。以色列建国后,这里更成为了全世界犹太人顶礼膜拜,怀念祖先的圣地和精神家园。
哭墙边,站满了朝圣者,他们有的趴在坚实的墙壁上低声哭泣或是轻声诵经,有的拿着圣经站在墙边和墙角颂念,墙壁上你能看见许多裂缝,里面塞满了各种纸条,许多信徒会会把自己的情感与祝福写下塞入缝隙,期望与上帝对话。
我在虔诚的朝圣人群中穿行,他们的虔诚笃定深深地感染着我的心。我与他们离的这么近,却又那么远,仿佛两个世界的人。我又一次感受到了信仰所带来的力量。
特拉维夫,对于以色列这片有着深厚历史的土地,算是一座年轻的城市,至今不过百年。这是从雅法阿拉伯社区里逃出的犹太人移民所新建的城市。特拉维夫是一个地中海滨的度假城市,海滩旁的林立高楼基本都属于各品牌的酒店。
特拉维夫市区的建筑新旧参半,商务区有不少 先进的写字楼,毕竟以色列也是科技强国。中心区的房屋多偏旧,楼层也不高。值得一说的是白色的包豪斯风格建筑,这是源于德国的一种极简风格的建筑模式,火柴盒一样,四方简单的房屋,外观却不失大气和现代,据说是当年为了给从欧洲逃回的犹太人迅速恢复家园而建设的。
特拉维夫街景
简单说一下特拉维夫和耶路撒冷的关系。耶路撒冷是一个倍受争议之地,以色列认为它是首都,巴勒斯坦也将它视为首都,即便现在无论是*事或是行*上都是以色列在管理,而且以色列所有的*府权利机构都设在耶路撒冷。不过实际耶路撒冷的归属权目前却是属于联合国,且联合国将以色列的第二大城市特拉维夫定为以色列首都。所以现在基本上外国驻以色列的大使馆都在特拉维夫。
特拉维夫街景
特拉维夫街头的惬意,在这里感觉要比耶路撒冷要轻松的多,毕竟这里的犹太人没耶路撒冷那么讲究和保守。不知道现在,特拉维夫的气氛会不会因为战争的进行变得紧张起来。
一条约旦河,一座隔离墙,一地两重天。巴以冲突,没有谁对谁非,这是不同种族,不同世界的人对信仰 的笃定和对祖先家园的守望!愿中东和平,世间太平!
赖炜∣旅行摄影文化分享
江苏省摄影家协会会员
环球旅行者
已行走世界五十国
赖炜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a.com/btdl/8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