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撰稿丨刘中民编辑丨朱郑勇
拜登*府上台以来,美国在中东采取了一系列令外界不解的举动,并饱受诟病。在伊核协议问题上,美国一方面频繁释放重返伊核协议的“善意”信号,甚至表示可以与伊朗进行非正式会谈,但同时不断向伊朗施压,甚至对叙利亚境内伊朗支持的什叶派民兵进行空袭,导致美伊关系处在更加紧张的僵持状态。
对于不断强调盟友重要性的拜登*府而言,本应加大整合中东盟友体系的力度,但目前除了美国与土耳其之间释放出一定的善意信号外,情况可谓十分混乱。拜登叫停美国对沙特和阿联酋的部分*购协议、出台对卡舒吉事件的调查报告并启动对沙特的制裁,都有极力与前总统特朗普切割的作秀之嫌。
当然,沙特对美国调查报告的态度更耐人寻味,沙特不仅以强硬的言辞拒绝接受美国的调查报告,更未表现出过去美国发布“9.11”事件调查报告时那种泰山压顶的压力感,给外界的感觉是,此调查报告对于沙特而言可谓不痛不痒。
在对待以色列的问题上,拜登很长时间对以色列不理不睬,很晚才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通电话,自然令以色列不快。在美国空袭叙利亚之后,以色列也对叙利亚进行空袭,这无疑有以特殊方式向拜登宣示存在感的味道。
由此看来,拜登的盟友外交显然还不如特朗普反对伊朗、凝聚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的“任性外交”。在伊朗和沙特这一敌一友的关系问题上,舆论嘲笑拜登既“镇不住伊朗”,也“治不了沙特”。拜登中东外交的首秀之所以如此不堪,其根本原因在于美国已难以适应异常复杂的中东格局,而从美国自身来看,美国中东外交似乎也已经失去了主轴。
“美难退、俄难进、其他大国乏力”的大国关系僵局
近年来,伴随美国进行中东战略收缩、减少战略投入,以及俄罗斯在叙利亚问题上影响力上升、与中东地区大国合作关系日趋深入,“美退俄进”成为学界对中东大国博弈特点的基本概括,甚至出现中东进入“后美国时代”的论断。美国对中东影响相对下降是事实,但应避免作简单化理解,目前美俄在中东的博弈态势应概括为“美退而不弱、俄进而不强”,其基本含义是:美国尽管在中东进行战略收缩,但依旧是对中东事务影响力最强的外部大国,美国淡出中东将是漫长的历史过程;俄罗斯不断重返中东,但主要在战术策略层面,并没有全面主导中东地区的能力和意愿,当前和将来俄都无法成为中东的霸主;“美强俄弱”仍是美俄在中东力量对比的基本态势,且将持续很长时间。
当前,域外大国在中东地区竞逐的另一特点是多极化趋势的增强,除美俄欧等传统力量外,印度、日本等大国在中东的存在尤其是经济存在日益增强,对热点问题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a.com/btdl/66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