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勒斯坦

ldquo我希望,黎巴嫩能够醒来r


澎湃新闻记者喻晓璇汪伦宇“在贝鲁特,存在到毁灭只需要一秒钟。”经历过15年内战的祖母曾经告诉巴希尔·拉的这则“真理”,在战争结束的30年后再次应验了。上个世纪80年代的黎巴嫩首都贝鲁特被当时许多战地记者认为是“地球上最荒诞的地方”:乐观的人们谈论暴力的方式如同谈论天气,热情的派对晚宴永远少不了枪炮的奏鸣。而一个月前的傍晚,地中海岸的一声巨响再次冲击着贝鲁特人的内心防线,那是巴希尔这样的“战后一代”从未经历过的毁灭。8月4日发生的贝鲁特港口大爆炸为这个城市留下了一道巨大创口。面向大海的码头上炸出了一个13米深的大窟窿,港口高耸的谷仓被拦腰炸毁,散落的*色玉米粒堆积成山,同焦土一起把蔚蓝的海滨染成了褐色。在这场灾难中,至少人死亡,超人受伤,3人失踪,方圆两公里内的建筑不同程度受损,30万民众无家可归,直接损失达30至50亿美元。更大的顽疾在废墟与焦土的创口之下被揭露——*府机构的腐败与失能、宗派*治的撕裂与固化、抗议民众的愤怒与无奈……贝鲁特爆炸现场优渥的地理位置让贝鲁特千百年来都是地中海东岸重要的商贸关节点,但也仅限于商贸,贝鲁特没能像大马士革或巴格达那样,孕育出雄踞一方的帝国。被委任统治下的仓促“建国”、“宗教博物馆”式的人口结构,“先天不足”的黎巴嫩缺失了关于“国家”的集体记忆,徒留破碎的宗派与族裔身份认知。而*府的制度性腐败失能、地区内外*治势力的角斗纵横,让这个国家的“后天”也难逃悲剧宿命。大爆炸已过去一个月,“蘑菇云”留下的漫天焦土气息终究会散去,黎巴嫩人的灾后重建,以及对真相的追问与追责正在继续。而就在3天之前的9月1日,恰逢现代黎巴嫩的前身——“大黎巴嫩国”建立周年,蔚蓝海岸边的破壁残垣似乎昭示着黎巴嫩人的“现代国家”构建之路仍漫漫。两个时间点的微妙重合,让一些黎巴嫩人感到,在这片以坚韧雪松为标志的土地上,他们作为一个“国家”的实验已经失败了。但也有人看到,毁灭过后是新生的希望,爆炸过后更多黎巴嫩人把“改变”作为共识,在黎巴嫩一直都稀缺的“国家”意识在百年之后开始变得强烈起来。下一个百年,黎巴嫩能否摆脱破碎而悲剧的宿命?

灾难

年8月4日下午5点半,瑜伽教练巴希尔·拉把手机调成了静音,开始在自己位于贝鲁特蒙诺街(RueMonnot)的公寓里为学员们上课。这条鹅卵石铺成的单行道位于繁华的贝鲁特中央区东侧,步行十几分钟就能抵达贝鲁特海港。坐落在闹市一隅的二楼,巴希尔的公寓被印花地砖、扎染花布和层层叠叠的艺术品装饰得颇具东方风情,屋里熏香与音乐缭绕,意在让人获得内心平和。直到那个傍晚,巴希尔的课堂不再平静。他向澎湃新闻回忆称,下午5点50分左右,外面的街道隐约传来消防车呜呜的鸣叫声,空中似乎还有直升机盘旋,“气氛异常”。又过了大概一刻钟,巴希尔突然感到房间剧烈摇晃。“地震来了!”巴希尔一个抱头俯卧冲着在场的7名学员喊道。就在他叫喊的那一瞬间,一阵巨大的声浪伴随着尖锐的玻璃碎裂声刺痛了耳膜。仅仅一秒钟的工夫,震动停止,窗户只剩下框架,墨西哥女画家弗里达的自画像在墙上晃荡了几下,啪的一声摔在了一地碎玻璃的中央,一旁的女学员捂住被玻璃划伤淌血的半边脸,身体抽搐,呼吸颤抖。回过神的巴希尔向阳台跑去,迎面而来的是粉尘和焦土气息,街上撒满了玻璃碎片,停在马路一侧的车辆顶部被墙体脱落的碎块撞击得坑坑洼洼,人们出于本能尖叫着、奔跑着。他冲下楼去,拦住一位怀抱婴儿的叙利亚女人,用标准阿拉伯语大声询问她发生了什么,但那女人似乎完全忘记了这门语言,目光里只写着惊恐……爆炸后巴希尔的阳台。采访对象供图在这声巨响震动全城的大约半小时后,巴希尔才完全意识到,港口发生了爆炸。人们开始确认彼此是否无恙,几乎每个贝鲁特居民的电话都是忙音,电信服务一度中断。和其他黎巴嫩人一样,巴希尔的社交网站账号收到了无数个捕捉到港口爆炸的视频。关于港口爆炸的最初报道来自于《洛杉矶时报》驻贝鲁特记者纳比赫·布鲁斯(NabihBulos)下午5时54分在推特上发布的一张照片,照片中港口仓库燃起大火,朝向大海吐出滚滚浓烟,灰色与黑色层层堆叠,海面上方湛蓝的天空被土*色渲染。接下来的十分钟内,社交网络上不断传出大火的视频,闪着警示灯的消防车出现在了仓库附近,此时烟雾中隐约传出鞭炮般劈劈啪啪的清脆声响,随后变成一阵阵沉闷的炸裂声。下午6时7分25秒左右,火势开始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加剧,浓烟下方腾起一团熊熊烈焰,一些膨胀开来的白色絮状物漫天飞舞。35秒后,伴随着一声巨大轰鸣,一朵暗红色的蘑菇云从明亮的火焰底部拔地而起,海面上腾起的一波巨型白色水雾逆时针飞旋,震荡了镜头范围内可见的一切——这是 的大爆炸,爆炸产生的冲击波震碎了2公里外的玻璃,公里外的塞浦路斯也有震感。据英国《独立报》报道,贝鲁特消防部门匿名官员称,他们在起初小规模的爆炸发生时就已收到警方通报的火情。一个名为法迪·马兹卜迪的官员表示,两名消防员曾向上级请求更多增援,称他们携带的3吨水无法扑灭如此规模的火灾。然而,就在这通通话结束时, 一次爆炸发生了。女消防员萨哈尔·法尔斯(SaharFares)是首批抵达火灾现场后失踪的10名响应者之一。在向未婚夫发送了一段确认自己无恙的视频后,她26岁的生命定格在了那个试图闯入爆炸仓库的瞬间。女消防员萨哈尔·法尔斯爆炸后的几天里,数十名失踪人员的照片遍布电视屏幕和社交媒体,他们大多是贝鲁特港口的员工和附近的居民。《华盛顿邮报》援引美国爆破与采矿顾问公司总裁吉姆·卢德维恰克(JimLudwiczak)的分析称,失踪者极有可能无法找到,因为距离爆炸点过近的人“很可能已经被汽化”。爆炸发生的贝鲁特港口位于城市核心地带。据《纽约时报》报道,爆炸半径约3公里之内的建筑都有损毁,覆盖了超过75万人的居住区域。巴希尔公寓所在的阿什拉斐耶(Achrafieh)街区以及附近的杰美扎大街(Gemmayzeh)、马尔·米哈伊尔街区(MarMikhael)是整个贝鲁特受损最严重的地区。这一委任统治时期黎巴嫩最负盛名的“十里洋场”,经历内战枪林弹雨未倒,在年代不断散发出嬉皮士式的勃勃生机,却在一声巨响后顷刻变为了“*城”。灾难当头,医院也已不堪重负。在爆炸方圆米之内至少有5家医院,更医院也都受到重创。在距离爆炸港口约3公里处的阿卜杜勒-医院,有医生称天花板掉落砸在了病人身上。随着受伤人数显著增加,医院人满为患,医生和护士不得不拒绝接听求救电话。送走了受轻伤的学员,巴希尔环顾四周,公寓已无处落脚。等到打扫完公寓的碎玻璃已是第二天下午1点,疲倦的巴希尔一头倒在沙发上睡去,直到下午5点醒来时,发现成群结队的人拿着铁锹、扫把和簸箕清理街道,仿佛“整个黎巴嫩的人都赶到了贝鲁特”。巴希尔深受触动,他在当天即组建了一支救援队,开始筹钱,搜寻废墟下可能掩埋的幸存者,为无家可归的人寻找住处。除了钱和住处,巴希尔也开始为人们如何果腹而发愁。他走在市中心布满尘土瓦砾的烈士广场上,看到穆罕默德·阿明清真寺外搭起的食物救济点挤满了一夜未合眼的人,他们一手抄着扫把,一手接过夹着几片菜叶的三明治,苦涩地咀嚼着。爆炸后第二天,无家可归的女孩采访对象供图爆炸发生前,由于通货膨胀加剧造成食品涨价,黎巴嫩已经出现粮食危机的迹象。爆炸摧毁了港口一座储存有全国85%进口谷物的粮仓,黎巴嫩经济和贸易部长拉乌尔·尼迈8月4日称,目前黎巴嫩的储备粮仅够维持一个月。“这是灾难,是谋杀,所有东西都轰然倒塌,不仅仅是玻璃。”巴希尔称自己本是个冷静的人,但是这场爆炸过后他感到莫名的愤怒,这种愤怒并非源自个人的得失,而是被一种“和平时期比战争时期更甚的混乱”所驱动,他和千千万万个贝鲁特人一样“需要讨个说法”。

追责

然而,要想追责“讨个说法”并非易事。在爆炸发生后的 时间,对于灾害发生的缘由便众说纷纭,直到事发一周后的8月11日,才有了一幅相对完整的图景——据路透社报道,一名黎巴嫩安全官员透露,爆炸当天,一队叙利亚籍工人接到指令来维护贝鲁特港口的12号库房,他们的任务是加固库房大门并补上仓库南侧墙壁上的破洞。该官员描述称,就在他们进行焊接作业时,一些火星溅落到了同在12号库房内放置的烟花爆竹上。这些火星约一小时后引发了大火,随后火势蔓延到仓库里堆放着的 铵上,温度超过了度,吨 钠随之爆炸。吨 铵,是黎巴嫩*府在 份调查声明中就公布的引发爆炸物。但这批威力堪比“小型核弹”的危险品的责任归属,却并不清晰。专门记录轮船扣押信息的网站shiparrested.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a.com/btdl/6561.html

蒙ICP备2023004182号-1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