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微
金微,财经记者,江西人,毕业于南昌大学新闻系,先后供职于江西日报大江周刊、新华社国际先驱导报、每日经济新闻,现就职于华夏时报,主要报道方向为宏观经济、金融债券、PPP、互联网金融等。
在社会、时*、财经类媒体均有工作经历,涉猎面广,勤奋、踏实、爱思考,曾策划报道转基因主粮事件、铁路资产低估案等重大有社会影响力的报道。有一定的新闻策划能力和议程设置能力。欢迎联系交流,提供新闻线索或探讨行业问题,邮箱:jinway
.
今天为自己注册个公众账号,为自己留一方地,记录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也方便沟通大家。为了认识我,简单说说自己的从业经历。
我是一枚从业七年多的老记者,年毕业那阵除了干过短暂的销售,之后没就有再离开过媒体。
当初一心选择媒体的原因很简单,觉得自己学了四年新闻专业,改行没有派上用场。记得我干销售那阵,公司写字楼每天都有当地的都市报,我看着那些报道,还有署名,突然有些眷恋感,还是想回到媒体,于是辞了销售工作。
因所在学校不算特知名,要在广州找一份主流媒体的工作有些难。后来凭借自己在南都的实习经历,新快报佛山站答应我从见习作起,我每天努力跑各种社会新闻,到过各类新闻现场,见过生死别离的场面。
不过好景不长,新快报的佛山站大调整,我们这批还没有转正的毕业生首先下岗。
记得当时招我进报社的是站长余远环,我问有什么办法,他说自己现在都要下岗,这句话让我至今记忆犹新。他是我正式工作来的 位领导,有广东人特有的幽默,写过几本书,印象最深的是《冷落文字》;还领导了一帮同事,每周固定环节是唱歌。
但这样快乐的日子很快结束,我离开新快报后在佛山一家网络公司呆了两个月,自觉公司没有前途,随时准备离开。正当犹豫之时,大学同学在江西日报《大江周刊》杂志社工作,说杂志正在招记者,问我有没有兴趣。我正处于比较低谷期,想着回家。于是毕业不到半年又回到了南昌。
其实从外面回来有些灰溜溜,在那趟回程的列车上,我记得自己带了本书《在路上》,想想自己就这么在路上多次漂泊。那时想着回来就铁下心在家乡好好工作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也很无奈。只是没有想到的是,自己仅在一年后再次选择离开、选择漂泊。
回到南昌,我很快在杂志社上班,领导是位有才的文人,经常给我们讲些民主体制问题。印象最深的是,每周甚至每隔两天,当当网都会将一堆书送到他的办公室。
我们杂志办公地在中医学院,每天吃食堂,也算是重新回到大学。杂志每月一期,比较轻松。杂志立足南昌,领导说要打造成这座城市的新锐媒体,从当地媒体对比看,我们作的话题确实比较新锐。
作为土生土长的江西人,我 次通过工作采访全面深入了解这座城市这个省,作过江西共大、赣菜等报道。年,国内先后发生抵制家乐福、汶川地震等重大事件,也有备受
那时中国社会的急剧变化已然开始,我记得我们作过一个专题《时代焦虑症》,反映个体在时代下的不安全感。对我们而言,尤是如此。
年底金融危机到来,媒体上天天报道珠三角农民工失业的新闻,我们杂志的投资方业务受到影响,撤资,我们自然就失业了。记得领导对我说,你们赶紧找工作,没找到工作之前,你们在这里呆着,好歹有碗饭吃。我现在还很感激他的慷慨。
得知我的处境,我的一位校友向我伸出橄榄枝,她在南昌的新锐网站妆点网任副总裁,我过去当网络编辑。这可能是我最作的最轻松一份工作,结交了一班好哥们好姐们。不过,就是工作有些枯燥,天天整些美容知识。久而久之,我有些厌倦。年春节年会上,领导还准备提拔我当编辑部负责人,而我却悄悄地溜到了北京面试。
离开南昌,主要是工作的原因,从内心深处而言,有种不安全感,内心不屈于眼前的安逸。有句话说,人最害怕的是自己的心太大,但眼前的路太窄。如果安逸着作这份工作,至少能养家糊口,也不会有后面的折腾了。
在杂志社工作一年,我的简历上又可以多几笔经历,凭借这份简历,年初,我陆续向北上广的媒体投了些简历,没想到 是北京的国际先驱导报给了我面试的机会,不管有什么样的经历,媒体还是以实战为主,电话简单沟通,通知我来实习。
年,还没有过完元宵,我拎个箱子来到帝都,北京街头还有雪, 次到北京,水土不服,嗓子又干又疼,实习挺难的,因为我不懂国际新闻,新闻不要说报道,就是很多报道名词都没听过。那时经常在KFC看报纸,很孤独,还好有我的北漂兄弟陪伴。
那时我们俩住在双井的地下室,空气不流通,人特别嗜睡,每天起床爬出地面,太阳都老高。不管怎样,总要适应北京,有时还有意想不到的事,就在双井附近,央视新大楼着火。
在导报的经历比较曲折,对我的思想影响很大。简单说,就是经过自己的努力转正了,而且是在新华社大院工作,能够接触些高大上的东西,比如南海问题爆发,我们经常写南海报道,后来有机会登上南海渔*参加巡航,体会到守卫领土边疆的意义。
北京的节奏果然是快很多,尤其又是在媒体,或许是血气方刚的原因,对有些报道很是执着。比如转基因,当时一个机缘,农业部颁布转基因水稻安全证书,争议不断,很多相关的会议和报告,我开始刻意
为了调研转基因问题,我陆续去了山西、吉林、黑龙江、河南、河北等地,还和很多国外来的学者交流,写了转基因玉米致动物异常等重大报道。再后来,因为转基因问题,就离开了新华社。有些记录的是有个*旅作家写了个文章《小伙儿真棒!金微闪光》。
离开导报后,正式转入财经媒体, 份财经媒体是《每日经济新闻》。我认为作时*风险太大,作社会新闻太累,想想就努力往财经媒体上转型。每经是一份日报,每天报选题,每天写稿,节奏更加紧张。不过还好,借几起重大事件的报道提前转正。
我作财经最初跑的是农业,因为自己就出生农村,对农业话题很熟悉。记得 次出差是报道吉林虫灾, 时间到吉林农安地区,写了近万字的调查,包括抬钱种地、土地流转等系报道,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吉林受灾农民遇理赔难安华保险称虫灾不是天灾》,上了央视新闻,有家天津电视台的栏目专门到北京采访我。后来,我跑保险的同事报道说保监会专门召集保险公司要求理赔,这让我感到职业荣誉感。
后来还作过很多农业题材的新闻,包括夏粮收购、农田抛荒、有机滞销、合作社跑路、种子公司劣质种子、农机质量门调查等,起到了些舆论效果,帮农民获得了些实在的赔偿。
对我个人而言, 的好处是有机会去很多地方,小县城、小村庄,如果不是干记者,这辈子都不会光临这些地方。经常,我在某个忘记了名字的小县城,吃早餐,然后周边都是芸芸众生,总有些似曾相识的风景,似曾相似的迷茫。
再后来,陆续作过些重大题材的报道,如山西长治 污染、河南洛阳非法集资、河南济源城镇化拆迁、邯郸楼市崩盘等,很多新闻报道了,就成了记忆,但是很多事件并没有解决,留给当事人的依旧是痛苦和麻烦,这也让人对职业感到困惑。
有一次,我在吉林采访土地征地案,当地官商将大片农民土地圈占起来荒废,以套取国家补贴,农民持续多年上访都没用。中国的问题很多,不知道还无所谓,看到了就很纠心,但也没什么办法,个人能力有限。所以有时遇到报料人求助,如果无法报道就直接拒绝吧,既然无能为力就不要给别人希望。
大多时候,我还是呆在北京,
这几年,受互联网、新媒体的冲击,传统媒体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身边越来越多的记者跳槽转行,对记者职业也感到焦虑。
今年初,对行业的焦虑和困惑感与日俱增,我还是决定暂时离开,投了几家公司简单,也与老板面谈过, 没去成,又回到了媒体,新的单位是华夏时报,同样作财经新闻。
目前,工作一切正常。
一路走来,很感谢那些帮助我的人,上文中除了作家余远环,还有很多帮助我成长渡过难过的同事领导朋友同学们都没有留名,但感激之情一直在心底。
时代变化太快,记忆都有些支离破碎,有时,只能习惯性地从一些新闻报道追寻自己当时的样子。这几年作媒体,积累了几十万字的报道,成为过往生活的一部分,未来还会不断地制造新的文字。这些遗落在网络的文字,是自己经历 的见证,也是记忆的一部分。
以下内容摘自个人简历
个人经历:
年9月---年7月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大学,新闻系;
年2月---年10月南方都市报实习、新快报见习记者、
年10月—年12月南昌江西日报《大江周刊》,记者;
年3月—--年4月北京新华社《国际先驱导报》,记者;
年6月----年6月北京《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年6月----至今北京《华夏时报》记者;
过往经历:
年6月至今,任《华夏时报》宏观部记者,主要报道方向为宏观经济、农业电商、财*地方债及PPP等,参与天津8?12爆炸事故、人民币贬值等重大突发性事件报道,部分报道取得良好社会效果。对PPP领域作过多篇深入报道,主要北京最权威看白癜风医院北京治白癜风 的医院在哪里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a.com/btdl/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