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总结故事
哥尼流见异象,邀请彼得前来,听讲道时众人受圣灵。
一些背景
01
地理背景
一开始彼得在约帕,哥尼流在凯撒利亚。
约帕:靠海,所罗门王建造圣殿和以色列人回归建造圣殿,木头在黎巴嫩砍伐,从海上运过来,运到约帕。
凯撒利亚(图里是该撒利亚):撒玛利亚和犹太在罗马统治下的*治首都,希律王家族、巡抚一般都待在这里。使徒行传很多事件在这里发生,比如腓利后来在凯撒利亚一带传道、某个希律被虫咬死、非斯都(接任腓力斯的犹太巡抚)(徒25:1-6)与 帕王(徒25:13,23;26:1)听保罗审判。这里罗马*队常驻,所以有个从意大利调过来的百夫长不是什么稀奇的事。又由于这里犹太人和外邦人混合居住,很多犹太犯人需要看管,一个罗马*官接触到犹太信仰也是很正常的事。
这两个地方都靠海,一个在沙仑平原(就是沙仑玫瑰的沙仑)的北边,一个在南边,可以参考下图。
两者距离四十到五十公里,经文中走个半天就到了。换用熟悉的地点,紫金港开车去萧山机场就是四十几公里。
02
两个职业
百夫长:管理约一百人规模的*官,说大也不大,说小也不小。
硝皮匠:制造皮革的工匠。他们的工作对象是动物的尸体,所以按犹太律法他们经常不洁净。很有可能这也是文中硝皮匠住在海边而不在城市里的原因。
03
犹太人的排外背景
神拣选以色列民族和外邦民族分别开来,是分别为圣的,神也规定了很多与周围外邦人不一样的习俗,比如割礼、不吃猪肉,这些规条和信仰绑定在一起。在新约时代,犹太被罗马统治,由于罗马温和的宗教和文化*策,犹太人得以延续这些传统。所以传统的犹太人(比如今天主角之一的彼得)很不喜欢未受割礼和吃猪肉的外邦人,这些人都被看作不洁净的,犹太人不愿意跟他们交往,一起吃饭都被看作禁忌(参考11:3)。
按节释经
01
1-8启示哥尼流
哥尼流在申初祷告(v3,30):从此看出哥尼流在努力遵行犹太的信仰传统。从使徒行传3:1可知这是犹太传统规定的一个祷告时间。申初是下午三点。
从这一段经文中可以看出哥尼流是一个十分敬虔的人。第二节直接描述他的虔诚和善行,第四节是侧面描写。第七节则说明他的信仰也传给了家人和手下。后文也有多处体现哥尼流的虔诚。
02
9-16启示彼得
彼得上屋顶祷告(v9):那时地中海附近的房子屋顶是平的,上面搭个棚子可以直接睡觉。一般房屋侧面有楼梯可以上楼顶。所以彼得去屋顶祷告并不奇怪。
*游象外一词(v10):中文翻译的很好,希腊原文是一种灵*出窍的意思,这个时候的意识是清醒的,不是上课打瞌睡那种状态。NIV和KJV都用了trance一词,是发呆或者昏迷的意思。
犹太人的饮食传统(v14):具体见利未记11章,很多东西犹太人不吃,骆驼兔子猪等等。当时的希腊、罗马人没有这些规矩,他们经常吃猪肉。
彼得拒绝吃这些东西:彼得可能会把这一异象看作考验,因为他饿了,而耶稣也在旷野经历过饥饿的考验。不论如何,彼得当时都难以明白异象的含义。
圣彼得油画
有人提问
第十四节,有人问“不洁净”的可以理解,那么“俗物”指什么?
简单讨论得到的结论:这两者是同一个意思,参考15节,“神所洁净的,你不可当作俗物”。另外从词语本身的意思去分析,俗的(公共的)对应“被分别出来的”、“特别的”,可以吃的食物、以色列民族是被分别出来的归为圣洁的,那么剩下的“俗物”就是不圣洁的。
03
17-23彼得接待哥尼流派来的人
第二十三节:彼得带了几个弟兄一起到哥尼流那里去。下一章提到是六个弟兄。这些人是很重要的见证人,不然后来在耶路撒冷彼得谈起这段经历就要被众人质疑了(11:12-18)。另外,这一节彼得请他们进去住了一晚上,已经说明他开始接纳这些外邦人了。
04
24-48外邦人的五旬节事件
哥尼流等待彼得(v24):哥尼流提前预估了彼得来到的时间。他甚至没见到彼得就已经请了很多人来,而不是等彼得到了和他谈过之后再把大家聚起来。可以看出他对神具有很大的信心,相信这次彼得带来的将会是十分重要的信息。
哥尼流跪拜彼得(v25):对比一下他们的身份,一个是有钱有势的罗马*官,一个是说话很直、曾经靠打鱼为生、现在还是一贫如洗的宗教人士。哥尼流见到彼得却给他下跪。这是哥尼流对神的权柄的尊重,他知道这是神拣选的仆人。
彼得拉他起来(v26):彼得赶紧阻止了这种对人膜拜的行为。他很清楚自己的身份,不过是做神的仆人。耶稣多次教导门徒谦卑做仆人,比如在责备法利赛人骄傲的时候(马太福音23:8-12),比如在众人争谁为大的时候(马可福音9:35)。
犹太人的排外传统(v28):以色列人进入巴勒斯坦地区之前,为了和本地迦南人分别,不敬拜他们的神,耶和华吩咐和外邦人分别,然后吩咐了很多区别于外邦人的规条,之前提到的饮食就是一方面。
彼得的讲道(v36-43):彼得讲道就是讲耶稣基督的故事。有几个非常重要的初期教会乃至今天要面对的异端观点,彼得其实都讲清楚了。比如:
*挂在木头上杀了:耶稣确实是死了,不是假死,是一个真实的身体死亡。
*死里复活、同吃同喝:耶稣的身体复活过来,能够吃喝,并非灵*形式。
*审判活人死人:耶稣具有审判的权柄,耶稣是神。
使徒信经中圣子部分和这个相似,毕竟是根据使徒的教训写的。
外邦人受圣灵(v44-46):彼得讲道讲道一半,圣灵降在听众之间。之前五旬节事件圣灵开始了耶路撒冷、犹太地区大规模的福音事工,这一事件则是大规模外邦事工的起头,所以我把这一事件叫做外邦人的五旬节事件。
圣灵为何要打断彼得讲道呢?彼得作为一个传统犹太人,绝不乐意给外邦人施洗,只是和他们待在一块就让他如坐针毡。从47节和下一章耶路撒冷有人找彼得争辩可以推测当时教会排斥未受割礼的外邦人,禁止给这些人施洗。
所以,并非彼得的讲道带来了圣灵的功效,而是圣灵在催促着彼得做出改变。我想彼得一直是在犹疑的,他一路上一定心里盘了不少事情:不洁之物的异象,耶稣过去所拯救的几个外邦人,以及耶稣吩咐这见证是要“传到地极”,以及彼得之前给撒玛利亚人按手时圣灵降下。即便如此,在文化传统的限制下,他还是没法做出决定。圣灵在 讲道快要结束之际推了彼得一把,以至于他“不得不”给这些外邦人施洗。(其实这部分内容在撒玛利亚人受圣灵的时候已经讲过了,大家可以参考之前第八章前半部分的查经,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a.com/btdl/52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