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勒斯坦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技发展报告20


(一)专业组工作开展情况

组织参加国际、国内全国性、区域性各类型农业机械展览会及系列主题活动,了解国内田间管理机械的总体发展现状和区域性需求;围绕植保、灌溉、施肥中耕等田间管理关键机械,针对玉米、大豆、水稻、林果业等作物的机械化生产难题,通过广泛的实地调研与深入的专题研讨,了解田间管理机械存在问题和需求,明确了全国和部分区域研究重点和技术路线;多次组织围绕田间植保、水田中耕、灌溉及 农业为主题的国内外学术研讨、应用推广培训会,内容涵盖施药技术、农药安全性、节水灌溉技术、水稻田间管理机械化、果园田间管理机械化等问题,产学研结合,推动田间管理机械适用技术的应用推广。具体内容包括:

1.学术交流活动

参加国际国内各类专题技术研讨、各类展览展会,了解田间管理机械的先进技术与发展趋势,进一步凝练出我国田间管理机械化发展重点方向,通过学术交流,探讨合作重点,优势互补,联合攻关,达到协同创新的目标。

——年度

(1)年1月,专家组成员参加了在南京召开的农业部农机化科技创新专业组工作会议,梳理了专家组成立以来开展的工作、专业方向科研进展与取得的成效并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及田间管理领域的重大技术需求,提出了“十三五”及至年田间管理机械方向研究重点。

(2)为进一步明晰今后田间管理机械化发展的重点任务。组织田间管理组专家成员多次开展未来5-10年技术发展重点方向和“十三五”专题研讨会,组织专家参加在武汉召开的“十三五”需要解决的农机化重大技术问题座谈会,组织参加年农机工业技术改造工作会议暨农机工业“十三五规划”研讨会,重点围绕农机行业现状与形势、需求分析、发展目标、战略任务、实施方案、*策措施、组织实施等七个方面开展了深入讨论。

(3)组织专家参加全国农业机械及零部件展览会、第三十一届中国植保信息交流暨农药器械交易会、青岛国际农机展,通过展会了解田间管理机械发展现状和需求。

(4)针对水稻田间管理机械化,4月24日-25日,在杭州组织召开“超级稻精密育插秧与芽谷精量直播技术研究学术会议”,来自全国南方8省市40余人参会,重点讨论超级稻精密育秧、插秧和精量直播等研究现状,应用方式,以及今后的发展。

(5)针对果园植保施药技术,6月21日,组织果园高效植保机具与施药技术现场交流会议,与会专家在全国果园植保机械的需求与发展趋势、我国果园药械与施药技术、西北果园机械化现状及我国苹果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与苹果病害防治等方面进行了充分沟通交流座谈。

(6)针对新疆地区的田间管理机械化发展,7月-8月,组织灌溉技术方向专家赴新疆石河子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组织召开的第期“双清论坛”、到新疆昌吉参加“中国棉花学会年会”,同与会专家一起,针对新疆膜下滴灌棉花水肥一体化、土壤盐碱化防控、耕层土壤干化及耕地质量退化、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膜下滴灌水肥 灌溉技术等进行研讨,了解棉花膜下滴灌生产全程机械化应用情况、存在问题及未来主攻方向和发展趋势,凝练提出了供基金委参考的未来3-5年建议资助的重点研究方向。11月,组织专家参与新疆地区农机装备创新发展座谈会,面向新疆棉花、西红柿、秸秆饲草等优势作物,围绕“十三五”期间新疆农机装备智能、高端、市场化的主攻方向,从科技创新的角度出发,产学研结合,推动实现大农业与畜牧业相结合,促进新疆农机装备的发展。

(7)瞄准燕麦荞麦全程机械化,8月,组织国家燕麦荞麦技术产业体系专家、大同试验站、右玉试验站站长等与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共同探讨从盐碱地改造、保护性耕作、精少量免耕播种、田间植保管理、高效节水灌溉、谷物和秸秆收获以及收获后处理等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机械化技术装备,就拟建专业团队服务于燕麦荞麦技术产业体系初步达成共识。

(8)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6月,组织参加由全国*协副主席、国家科技部万钢部长率领的中国科技代表团赴巴西利亚出席第二届中国—巴西高级别科技创新对话会议,就中巴农业装备领域技术合作的环境条件,保护性耕作、植物保护装备技术方面的合作方面进行了深入沟通。9月,组织英国哈珀亚当斯大学SimonBlackmore教授做了以“RoboticAgricultureresearchatHarperAdamsUniversity”为题的学术报告,介绍了微耕- 播种-作物监测- 中耕-选择性收获的全作物种植链 农业机器人的理念,就农用无人机研发、农机自动导航边界识别、农业机器人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组织专家参加了在美国加州伯克利市召开的中国科技部-美国农业部农业科技合作联合工作组第十三次会议,和美方节水技术负责人StevenEvett教授交流了变量喷灌机(VRI)技术及产品、农业无人机在变量喷灌机中水肥药 喷洒GIS处方图生成应用等。10月,组织专家参加由中国科技部与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联合主办的大挑战年会,并负责组织、协调小农机械化分会及小型农机具展览工作,召集了国内5家行业知名企业参加了小型农机具展览,共展出适宜非洲等国家农业需求的20余台套小型农业装备,内容涵盖耕整、播种、收获、种植、植保及 农业,展品选择有针对性且内容丰富,吸引了大批非洲参会官员、农机专家等观展,与展商沟通咨询和洽谈,推动我国的农机技术和装备走向非洲。11月,组织专家组成员参加了在加利福尼亚州长滩市举行的年USDA-MOST中美合作旗舰项目节水技术研讨会及美国灌溉展会,了解国际节水灌溉技术与装备研究现状;组织专家组成员访问了美国普渡大学、美国维蒙特灌溉公司,就精确变量灌溉控制技术在喷灌机的应用进行了合作交流,并参观了维蒙特灌溉公司喷灌机生产车间。

(9)积极参与国内行业协会学会各类活动,了解行业技术发展与趋势。8月,组织专家参加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年学术年会,来自全国多名代表参加会议,听取了国家发改委胡恒祥巡视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汪懋华、蒋亦元、罗锡文、康绍忠、陈学庚,赵春江教授、包*教授分别作的主题报告,了解技术发展方向。11月16日-19日,组织专家参加第六届亚洲 农业会议,会议主题是“精耕细作,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有关科研院所、高校、学会、协会、企业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多人出席了会议,了解 农业发展现状与趋势。12月,组织专家参加了中国水利企业协会灌排设备企业分会年工作会议,重点讨论和学习农业现代化与灌溉新技术。

(10)瞄准航空植保技术发展需求。组织参加“中国农业工程农业航空分会成立大会暨农业航空植保技术”、“小麦农药使用技术研讨会”、“农用遥控飞行植保机标准研讨会”、“新型植保机械防治效果技术座谈会”、“第七届 农业与航空施药技术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航空分会学术年会”、“中国国际农业遥感应用技术高峰论坛”等,为农药减量施用和航空施药技术与装备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为推进植保无人飞机安全技术标准的制订进程,相继组织举办了“遥控飞行植保机安全技术讨论会”、“农用遥控飞行植保机安全技术标准讨论会”、“农用飞行植保机标准研讨会”、“遥控飞行植保机标准讨论会”等会议。

(11)积极做好行业标准化工作。组织召开了全国农机标委会排灌设备和系统分技术委员会二届二次年会暨标准审查会、全国农机标委会第四届植保与清洗机械分技术委员会年会暨标准审查会,按照国家标准改革相关*策和中国制造对标准化工作提出的要求,结合农业部一控两减方案目标和国内排灌、植保机械现状,标委会明晰了排灌机械、植保机械标准化现状、形势和任务,以及“十三五”排灌机械、植保机械标准化工作重点,审查通过了《农林机械安全第6部分喷雾机和液态肥料撒布机》、《农林机械背负式喷雾(喷粉)机安全要求(送审稿)》、《井用潜水泵》(英文版)3项国家标准(送审稿)和《无泄漏磁力传动塑料自吸泵》、《立式自吸泵》等9项行业标准。

——年度

(1)积极参与农业全程全面机械化发展研究工作。1月19日,组织专家参加农业部农机化司主持的“我国农业全程全面机械化面临的新挑战”座谈会,会议主题是“十三五”期间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方向和重大项目,30余名农机、农艺专家参加。8月21日-22日,组织专家参加中国工程院咨询项目“我国农业全程全面机械化发展面临的新挑战和应对策略”阶段性交流会,参加会议由30余人,针对实现全程全面机械化进行讨论交流。

(2)组织专家参加3月全国农业机械及零部件展览会,10月中国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第三十二届中国植保信息交流暨农药器械交易会,让大家现场观看与体验国内外先进农机产品的优良性能,通过展会了解 田间管理机械发展现状和需求。

(3)节水灌溉方面,3月,组织专家参加在北京国家会展中心举办的节水灌溉展,并做《我国排灌机械发展现状》报告。8月19日-21日,组织专家赴湖北武汉协助承办了“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水土工程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学术研讨会”,围绕精确灌溉装备、变量喷洒技术、低能耗多功能喷灌机组研发、应急性抗旱移动式灌溉系统、田间水肥药一体化施用技术等进行了专题讨论。9月22日-24日,参加了在山东莱芜召开的“第十次全国微灌大会”,重点围绕节水装备技术提升和水肥一体化推广开展学术交流,深入总结我国微灌发展的经验,展示微灌技术的研究成果,梳理微灌行业发展中的问题,探讨微灌行业发展的方向。10月20日-21日,组织专家参加在河南新乡由中国水利学会农村水利专业委员会与中国国家灌排委员会联合召开的年学术年会,围绕“理论指导与实践探索相结合,推进农村水利现代化”主题展开了研讨。12月,组织专家参加中国农机工业协会排灌分会年会,着重讨论排灌机械行业的发展及趋势;组织第三届全国节水灌溉装备与技术战略研讨会。

(4)瞄准田间管理机械精量化、信息化,10月,组织专家参加“智能化 施药、施肥”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中心首席专家Dr.Zhu,与全国有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农机管理部门等50余名代表出席了会议。11月,组织召开第五届国际 农业航空会议,旨在促进农业航空领域的国内外学术交流,提升我国农业航空的研究与应用水平。与会专家在会议期间就 农业航空施药技术基础/应用基础研究、雾化喷嘴等关键部件研究及其应用、遥感和农情信息采集与分析、农业航空施药效果评估、农业航空大数据等议题展开讨论和交流。12月,组织召开年农业全程机械化电子监测研讨会,重点推介了“农机作业全程电子监管云服务系统”包括深松作业、秸秆覆盖率、精量播种、玉米籽粒直收、马铃薯播种收获等子系统,能实现作业质量参数实时监测、数据显示、图像抓拍、北斗定位、远程传输、声光报警、机具识别校正等功能,已在吉林等省推广余台,补贴作业面积近万亩。系统功能丰富、涵盖面广、技术 、平台稳定,吉林省依据电子监测发放深松补贴,保障了国家补贴资金的公开透明,促进了深松作业的落实,秸秆覆盖率、玉米籽粒直收等电子监测系统更是首创,为吉林省保护性耕作等作业补贴监管提供了技术手段。

(5)国际风洞联合试验取得突破。-年期间,通过与美国农业部农业航空技术研究中心IvanWayneKirk教授、美国农业部BradleyKeithFritz博士和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AndrewJohnHewitt教授合作,与田间管理机械化组的植保机械科研团队成员共同开展了“国际风洞联合试验”。试验围绕BradleyKeithFritz博士所提供喷嘴开展,旨在验证试验结果的重复性,也是对科研条件软硬件的综合考察。经过两年多的交流合作,植保机械科研团队在充分吸取两位专家的建议,结合现有工作基础,不断优化系统关键参数,改进试验方法。最终所得试验数据与美国农业部重点实验室所得数据相符,到了专家的一致认可。通过试验进一步探明了高速气流作用下扁平雾流雾滴尺寸的动态变化规律,推进了我国航空植保雾滴谱预测模型的建立。

2.调研培训

——调研活动

(1)年4月,组织专家赴黑龙江富锦市立兴植保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调研,了解水田自走式高地隙底盘、喷雾机现状与发展。

(2)年6月,组织专家赴斯里兰卡考察当地太阳能提水项目。针对当地太阳能资源充足,解决当地农业主要集中无电偏远地区的农业灌溉问题。

(3)年7月,组织专家赴武威、金昌调研,开展膜下滴灌水肥药一体化高效灌溉施肥施药试验研究,论证八一农场灌溉试验示范推广站建设的可行性及必要性,并对当地灌溉施肥管理措施提出改进建议。

(4)年7月,专家组成员随同中国科协副主席陈章良教授带领的农业领域专家赴新疆乌鲁木齐市、石河子市、克拉玛依市及塔城市等地对节水农业的发展进行了调研,考察了新疆果业集团、新疆泓科节水设备制造有限公司、额尔齐河管理局、新疆农业科学院、克拉玛依市特色农业示范园区、西部牧业公司、新疆天业集团、塔城库鲁斯大草原管理站等单位,并进行了座谈。通过对新疆节水灌溉技术与装备发展应用的实地调研,总结我国节水灌溉机械化发展存在主要问题,即节水灌溉产品设计和研制开发能力有限、产品核心技术落后、自动化水平低、缺乏产业技术标准、设备配套性和通用性低等。节水灌溉设备生产企业数目虽然较多,但是单个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经济实力相对较弱,产品生产线主要引进国外设备,上市的高效节水灌溉设备生产企业很少。企业节水灌溉产品关键技术和生产工艺多不过关,适用性和市场竞争力较差,产品使用寿命低,对后期维护不重视,以次充好,仿制严重,通过低价竞争提高中标率,导致企业之间恶性竞争,产品质量达标的大中型规范化企业市场空间反而降低,阻碍市场健康发展,使该产业发展不可持续。

(5)年6月、11月,专家组成员赴内蒙古河套灌区、鄂尔多斯市、陕西榆林等地调研了喷灌机在农场中的应用情况,通过调查,初步了解了我国喷灌机的应用现状。随着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的推进,以大中型喷灌机为代表的机械化田间灌溉技术和装备的应用将越来越被重视,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机械化喷灌技术与覆膜滴灌技术比较,前者具有操作简单、无白色污染等优点,但在特别干旱的年份,容易产生灌水量不足导致作物受旱的情况发生。

(6)年8月,组织专家组成员参加由工信部装备工业司机械处、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中国农机院科技部和卓勤咨询公司等单位人员组成调研组,赴山东和安徽两省多地,对福田雷沃、中联重机等8家企业进行考察调研,并与来自山东、安徽、河南、河北、江苏、浙江、湖南等省,包括*府机构、科研院所、社会团体和农机装备制造企业在内的30多家单位进行调研座谈,通过调研进一步了解我国农机装备制造的发展情况,明确农机装备行业在研发、制造、应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瓶颈,提出了《农机装备发展行动方案》以建设公共平台、强化基础共性、推进先进制造、发展高端产品、优化产业结构和创新发展模式的重点行动等各项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7)年10月,组织专家赴刚果金农业部交流有关新农村建设项目,其中包括新农村周边的灌溉方案的探讨。

(8)年2月,组织专家赴江门、肇庆两地*府主管部门、技术推广部门、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开展用户调研,实地了解田间管理机械市场需求。

(9)年5月,组织专家赴牡丹江综合试验站考察学习,参观综合试验站水田种植区及相关试验设备等。

(10)年6月-7月,组织专家赴全国各地,对水稻、玉米、小麦、棉花、大豆等主要粮食和经济作物主产区的植保机械使用情况进行了广泛调研。从调研情况来看,尽管近几年植保机械技术和产品有了长足进步,旱地高地隙自走式喷杆喷雾机、水田自走式喷杆喷雾机、植保无人机等较快发展,但是受到粮食收购价格下降、土地流转规模较小等因素的制约,目前总体上我国农业经营规模还较小,农业生产中使用的植保机械仍然存在着手动产品比重大、机动产品技术落后、新技术新装备配置率低、适用性差、安全问题严重等问题,不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11)年7月10日,在浙江惠多利农资有限公司开展关于“农药安全运输装备与系统研发”调研,并参与“农药安全运输装备与系统研发”研讨会,对项目关键技术进行研讨。

(12)年8月,组织专家赴新疆、甘肃调研水浇地合理耕层结构构建、适宜耕作机械、田间灌溉技术需求等。

(13)年11月,组织专家赴福建三明综合试验站学习考察,重点参观综合试验站育种、栽培等试验基地,并座谈了解育种过程中急需的水稻机械化。

(14)年12月,参加位于美国拉斯维加斯举办的灌溉展,展会上以GPS为基础的远程定位控制展品居多,体现了未来灌溉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15)年12月24日,在新疆农垦科学院进行自走式高秆作物施药技术与智能化装备调研。

——培训活动

(1)年6月,组织专家组成员为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举办的农业部年万名农技推广骨干人员(农机 期)培训班进行了“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现代农业生产全程解决方案”的专题讲座。

(2)年10月,组织专家组对发展中国家20余名技术人员进行了节水灌溉技术的培训,授课合计20学时。

(3)年9月,组织现代农业节水、节肥、节药高新技术高级研修班。邀请了院士、知名专家和一线科技研发人员,从农业节水新技术、农业节肥新技术、农业节药新技术三个专题帮助研修人员及时掌握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新知识和新技术,来自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的农业委员会、农业局、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农业科研院校、农业企业、农副业基地的代表余人参加。

(4)年11月,组织专家组成员为哈萨克斯坦一行20余人讲授了节水灌溉技术与装备、无人机作物需水信息监测等方面12学时课程。

(5)年组织参加了“泗洪小麦赤霉病、白粉病联动防治活动”、江苏溧水“农用遥控无人植保机现场培训示范会”、陕西西安“一喷三防”及“新型植保机械现场演示示范会”、江苏睢宁“现代施药技术演示现场会”、陕西千阳“双风送静电果园喷雾机示范现场会”、江苏盐城“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培训班”、江苏南京“桂林市农机管理人才培训班”、江苏淮安“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负责人培训班”等,累计技术指导培训超过人次。

(6)年4月,组织专家参与指导吉林大学毕业设计及卓越工程师培养项目。

(7)年5月到6月,依托中国农机院,组织“发展中国家农田水利自动与灌溉技术培训班”培训。本次培训是由国家商务部主办,中国农机院承办,为期28天,共有来自斯里兰卡、埃及、厄立特里亚、巴勒斯坦、约旦、赞比亚、加纳、巴基斯坦、保加利亚、南苏丹、及东帝汶11个发展中国家的29名农业技术人员参加。培训以提高灌溉设备配套使用率、灌溉效率及灌溉水利用系数为目标,重点开展农田水利田间规划培训,同时对大型机械化灌溉机具、微灌系统、泵站高效运行、田间管道输配水、渠道防渗技术、激光平地和田间管道小型施工设备关键选型技术进行深入讲解。另外,针对我国大田作物,结合现有农业灌溉制度讲解灌溉规划的范例,以及未来农田水利的发展趋势。通过培训,使学员系统地了解、掌握田间灌溉机具与辅助设备主要参数,结合中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灌溉产品,完成简单的农田水利规划设计,为我国灌溉产品的走向世界奠定技术基础。

(8)年7月,组织专家组团队参加安徽省旱地高效植保机械化技术现场演示会”。共有来自安徽省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总站、安徽农业大学、各市(县)农机局、农机推广站以及各植保机械生产厂家90余人参加。通过本次演示会,专家组团队研发的3WZG-型喷雾机受到了一致好评,起到了良好的推广效果。

(9)年7月到9月,专家组团队研发的机具在山东济宁两河家庭农场进行了夏大豆施药作业培训,培训农户10名,机手2名。

(10)组织多家农用无人植保机生产企业、自走式喷杆喷雾机生产企业在江苏省宿迁市洪泽湖农场进行小麦赤霉病、白粉病等现场示范应用与培训,组织培训人员人。通过作业效率、防治效果等调查,一是检验企业产品质量,二是取长补短,提升产品质量。

(11)在江苏、安徽等地进行“高效节水灌溉与装备使用技术培训”,现场安装、使用、维护等,培训多人。

(12)在河南郑州、湖南长沙、山东滨州、广东广州、上海等地组织开展“ 生测喷雾技术”培训6次,进行机具结构原理、操作使用、故障维修等技术培训与指导,计人。

(13)在河南新乡龙泉村举办了“频振杀虫灯果园示范会”,对当地的果农、农机人员进行了果园害虫物理防治技术及装备的培训,计人。

3.取得成效

一是通过田间管理工作组专家的学术交流和市场调研,针对现有产品及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团队进行了相关有针对性的研究,效果明显。二是开展相关的技术培训和成果推广应用是田间管理机械化专业组工作的职责之一,为更新拓展农业植保专业技术人才的知识,促进我国田间管理机械化人才队伍建设,通过现场指导、理论培训等形式,有效提升了广大技术人员的水平。三是专家组瞄准实际需求,凝练聚焦,针对目前田间管理机械存在的作业质量低、参数调整和对行驾驶缺乏 监控以及田间行走稳定性差、伤苗率高等主要难题,组织行业优势单位强强联合,产学研协同联合成功申报了年智能农机装备专项重点研发计划“多功能田间管理作业技术装备研发”项目,以主粮及棉花、甘蔗等经济作物规模化生产对施药、施肥、中耕、除草高效作业的需求为导向,以实现技术产品的市场化、实用化为目标,按照“田间管理农机与农艺调研—核心技术研究—关键系统装置开发—装备整机研制—田间试验考核”的总体思路,通过项目实施,重点突破作业质量监控、田间苗带精确识别、多功能自走式底盘自适应动力分配、精量施药和精量配混施肥、深泥脚水田自走式底盘防滑减阻和稳定行走等核心技术,开展多功能高地隙底盘、精量施药机械、中耕培土/除草/精量配混施肥联合作业机械、水田自走式植保机械等的产学研联合攻关,开发研制中耕、施肥、除草、施药等成套田间管理装备,通过田间试验考核,形成高效化、精细化、多功能田间管理作业技术及装备体系。

(二)各专业科技发展情况

1.专业领域科技发展动态

国外田间管理机械化技术注重环保与资源节约,向智能化、 化、信息化发展,实现了多作物全面全程机械化。我国田间管理机械技术总体落后,尤其是南方地区主要依靠人工或人机结合作业,存在劳动强度大、安全隐患多,作业效率低、质量难保证;现有田间管理装备的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相对落后,还不能满足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需要改进、创新和提高。国外采用定量喷洒/防漂技术,农药有效利用率大于50%,国内农药有效利用率30%以下,每年多消耗22多万吨农药;国外采用测土配方施肥和定量、定位施肥技术化肥有效利用率50-60%,国内化肥有效利用率30-40%,每年多消耗万吨化肥;国外采用激光平地/管道输水/喷、滴灌技术,灌溉用水利用率70-80%,国内灌溉用水利用率42-45,每年多消耗亿方淡水。我国田间管理机械技术与装备存在的薄弱环节和关键问题。一是灌溉机械方面,低端产品产能过剩,高端产品依赖进口,缺少适应国情、低能耗 化的大中小型喷灌机组。二是施药技术与机械方面,仍处于发达国家50-60年代的水平,手动喷雾器、中小型机动喷雾器、拖拉机配套喷雾机的市场占有量分别为93%、6%、1%,手动喷雾器完成78%的防治面积,只有30%左右的农药被有效利用,仅有0.1%左右可以作用于目标病虫。三是水田田间管理机械技术总体落后,主要依靠人工作业或人机结合作业,劳动强度大、安全隐患多、作业效率低、质量难保证,尤其是智能化机械相对落后。四是林果业田间管理机械多以人工为主,适用机具缺乏。我国果园种植模式多样,机械化程度低,主要依靠人工完成,作业效率低,成本高。

(1)施药技术与装备科技发展动态

①施药技术及喷头部件研究进展

——施药技术方面,围绕提高农药利用率、减少农药使用量、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根本目标,仿形对靶喷雾、气流和静电辅助防飘喷雾、雾滴回收、基于卫星定位和导航的 施药等低污染、安全施药技术将成为主流。美国农业部应用技术研究中心、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等研究机构和大学基于图像分析技术,研发施药雾滴沉积检测快速采样传感系统和数字显示系统,实现了沉积快速检测和信息显示功能;美国Trimble公司开发了基于多源信息和可视化等技术的施药机作业信息采集和监控系统,用于测量田间植被覆盖指数进行变量施药。美国CASE公司将脉冲宽度调节技术(PWM)用于控制变量喷雾系统,实现精量施药。国内研究起步较晚,基本上以跟踪研究为主。江苏大学开展了施药机械雾滴沉积量和分布均匀性测量方法及喷雾系统的在线探测技术的研究;中国农业大学研究了红外热像仪测温技术获取无人机喷雾沉积质量的方法,北京农业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研发了基于利用电容传感和无线网络技术的雾滴沉积检测系统,进行雾滴沉积质量的快速采集和分析。

——喷头是植保机械的关键部件,国外特别重视对喷头的研究,美国的SprayingSystem、Delavan、丹麦的Hardi、德国的Lechler、法国的DesmarquestC.E.C.S.A等 公司生产的喷头规格齐全,种类繁多,并且根据不同的喷施对象研制许多特殊用途的喷头,如离心式转子喷头、双流喷头、低飘移喷头、不同雾锥角的实心、低量喷头及空心系列喷头和应用非常广泛的扁扇形系列喷头等。这些先进喷洒部件的开发应用,大大减少了农药的用量,提高了农药的有效利用率,并减少了环境污染。国内在此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落后,尽管国内开展了一定的研究,近年来,国内的科研机构开始重视喷头基础理论研究,着力提高加工材料与工艺水平,使喷头的质量大幅提高。但与国外的研究相比,我国在喷头类型开发与不同场景下的应用研究还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主要表现在基础研究薄弱,喷雾技术研究相对不足,喷头、机具与农药的研究缺乏有机结合,研究偏重于在药液的物理特性、喷雾技术以及喷头布置方面。

②施药测试技术研究进展

——测试平台是喷雾质量评估与喷头设计的重要手段。在喷雾均匀性测试方面,国外较早开展了喷头喷雾的研究,研制了一系列的喷头性能测试台,技术不断革新,并可以分段自动测定喷雾机喷雾量分布均匀性。国内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工程科学研究院等都研制了不同的喷头性能试验台,尽管国内在自动化程度、喷杆定位准确性、数据的实时同步以及计算机的处理方面还有略微的不足,但是整体来看也基本满足试验测试需求。在飘移性评价方面,美国、德国、澳大利亚分别建有航空飘移风洞,风洞试验研究方面,美国农业部(USDA)Hoffmann、Fritz和Lan通过一系列喷嘴在低速风洞中测得的尺寸和流量建立了WTDISP(Windtunneldispersion)模型,然后用同样的喷嘴做实际试验,得到了很好的对比结果。国内年7月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研究设计了国内 植保专用低速风洞。南京林业大学茹煜等对影响航空喷施雾滴飘移行为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获得了雾滴在侧风作用下的飘移预测模型,通过计算可以预测雾滴在侧风作用下的飘移距离,并在风洞中进行了实验验证。华南农业大学兰玉彬团队对农业航空喷施风洞试验技术进行了总结。

——雾滴飘移检测技术方面,美国农业部(USDA)开发了一种雾滴沉积分布移动扫描系统,北京农业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研发了一种用于航空施药的雾滴沉积传感器。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提出一种较传统检测方法更为方便的CFD模拟方法,对N-3型无人直升机施药作业中药液的飘移情况进行分析,并通过试验对该方法处理结果进行验证。

——航空施药验证技术方面。在模型技术方面,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美国林业局就开始用最初的FSCBG(ForestserviceCramerBarryGrim)模型计算机模型来分析和预测有人机航空施药中雾滴飘移、沉积情况。美国农业部(USDA)将FSCBG模型发展成为了 的有人机航空施药AGDISP模型,之后各国学者又对AGDISP模型进行了改进和完善。目前我国学者已经开展适用于单旋翼植保无人飞机航空施药的雾滴飘移、沉积预测模型研究,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的科研成果“基于模型的直升机航空施药飘移预测方法”获得第十八届中国专利 奖。航空施药作业在线评价方面。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研发的航路规划与轨迹误差分析方法,实现了农用无人机飞行作业精度的在线测试;研发的作业覆盖率与重喷漏喷率测试技术,实现了农用无人机作业质量的统计分析与评价;集成创制了基于GNSS与LBS的融合定位技术的作业效果机载监测系统、安卓APP测试软件及云管理平台,建立了包含作业质量、作业效率、劳动生产率、作业面积的等关键性指标的农用无人机施药效果综合评价体系。

③地面植保机械施药设备研究进展

欧美是世界上生产植保机械的主要国家和地区,他们的设备和技术都代表着国际 水平。美国John-Deere、CASE、法国Hardi、德国Amazone的产品广泛采用机电液一体化技术,具有前进速度、喷雾量、喷雾压力及喷洒面积测控功能,在旱地用大型施药机械方面处于国际 地位;日本丸山(MARUYAMA)公司、井关(ISEKI)公司生产的水田自走式喷杆喷雾机则以高强度、轻型化材料应用为代表,低表轻型自走式喷杆喷雾机发展方向。国外大中型植保机械广泛采用了以下典型技术:1) 变量喷药技术。也称为在线变量喷药控制系统,应用了GIS、GPS和传感技术,大大提高了农药的使用效率,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2)靶标识别技术。利用遥感技术和红外技术对靶标进行识别,提高了喷药的准确性。3)风幕技术。在传统的喷杆式喷雾机的喷杆上增加一个风筒,工作时,在施药方向吹强风形成风幕,增强雾滴的穿透能力,减少雾滴的漂移,提高农药的附着率,提高农药的利用率,降低农药对环境的污染。4)液压控制技术。在大中型植保机械的各个运动环节采用液压控制,利用液压马达驱动,优化整体结构,提高了机械的可靠性。

——在喷杆喷雾机研究方面,国外开展较早,国内也做了大量的试验研究工作,总的来看,相比国外,近年国内在喷杆喷雾机的研究方面论文较多。国外美国田纳西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对喷杆动态特性与喷施均匀性之间关系,喷杆的自动控制等进行了研究,近几年美国ContinuumDynamics,Inc公司,奥本大学,肯塔基大学等机构,对喷杆喷雾机流场、雾滴沉积分布、药液实时压力和流量控制、基于处方图的变量施药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意大利都灵大学使用实验台测试了喷杆高度和喷嘴类型对喷施效果的影响,波罗尼亚大学使用气流辅助式喷杆喷雾机在科罗拉多进行了马铃薯天牛防治试验;其它国外大学和研究机构包括日本带广畜产大学、塞尔维亚诺维萨德大学、英国食品与环境研究局、比利时鲁汶天主教大学等对喷雾沉积分布电脑仿真模拟,在喷杆高度、工作压力与喷雾分布、均匀性之间的关系模型,喷雾飘移对周围作业者和居民影响分析,雾滴飘移预测的二维扩散模型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国内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对超高地隙风幕式喷杆喷雾机的施药性能和防飘移技术等进行了研究,并在玉米和大豆作物上进行了田间施药试验;山东农业大学设计研制了气流辅助式喷杆弥雾机和高地隙喷杆喷雾机,并研究了喷杆喷雾机精确对靶施药系统和喷雾工况参数对雾滴飘移的影响;江苏大学设计研制了风送式喷杆喷雾机,并对喷杆喷雾机机架的轻量化设计,机架动态特性分析与减振设计,喷杆有限元模态分析与结构优化,喷杆弹性变形分析与控制,喷杆高度及平衡在线调控系统等多方面进行了研究和试验;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在喷雾机喷杆结构形状及截面尺寸优化,喷杆动力学仿真和试验方面进行了研究。

——在果园喷雾机的研究方面,国内外对果园喷雾机均有较多研究,国外的研究论文相对更多一些。比利时天主教鲁汶大学在果园喷雾机的CFD设计、建模、数值仿真和实验室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包括空气辅助果园喷雾机的CFD原型设计、风速风向和不同喷雾机类型CFD模拟、果树叶面对喷雾气流的建模、基于CFD的果园喷雾机实验室评估模型、不同果园类型条件下外界风与喷雾机类型对沉积分布影响的数值分析;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进行了空气辅助果园喷雾机的沉积和覆盖效果试验,佛罗里达大学研究了根据树叶密度调整气流强度的方法;西班牙农业研究院研究了空气辅助喷雾器液滴运动的欧拉-拉格朗日模型,莱里达大学进行了果园变量喷雾器的原型设计、实施和验证;斯洛文尼亚马里博尔大学对苹果园喷雾机喷雾飘移与喷雾传播速度进行了研究,卢布尔雅那大学研究了可变形空气辅助果园喷雾机的实时定位算法;韩国首尔大学对果园喷雾作业过程中作业者暴露风险的评价进行了研究。国内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研制了果园自走式风送喷雾机,并研究了动力底盘设计,进行了风道气流场仿真与试验;南京农业大学研制了自走式果园风送定向喷雾机和气流辅助静电果园喷雾机,进行了圆环双流道风机的设计,研究了自动对靶喷雾控制系统;山东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分别对在自走式果园定向和自动对靶风送喷雾机、果园在线混药型静电喷雾机、变量喷雾的果园自动仿形喷雾机进行了研究和试验,西北农林大学对果园空气辅助喷雾器不同喷嘴的雾滴沉积特性进行了试验。

④航空施药技术与装备研究进展

日本是使用无人机进行农业航空施药的典型国家,在基础理论、关键技术、作业规范、重要部件以及装备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能适合不同作业要求,目前用于农业方面的无人直升机以雅马哈公司的RMAX系列为主。近年来我国植保无人飞机呈高速发展态势,市场已自发形成生产-销售-服务的产业链。核心关键技术与日本、德国等还有较大差距,尤其在自主飞控技术、动力与载荷匹配、作业 和高效性等农用适应性关键技术方面亟待突破。为缩小与国外的差距,国内相关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华南农业大学兰玉彬教授团队在无人直升机航空施药参数优化,航空喷施作业有效喷幅评定,航空喷施作业质量评价及参数优选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中国农业大学、江苏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等也进行了无人机航空喷施雾滴沉积与施药参数优化方面的研究。田间管理机械化专家组专家薛新宇、严荷荣研究团队于8年开始了我国植保无人飞机在农业应用上的科研工作,研制了系列农用植保无人机,在小麦、水稻上开展了系列的白粉病、赤霉病、稻飞虱、卷叶螟等病虫害的植保无人飞机防治试验,并将总结的技术模式在江苏、黑龙江等地进行了大面积的推广,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年至年期间,一大批新型农业航空企业迅速诞生,植保无人飞机正式进入农业生产,植保无人飞机开始纳入国家农机补贴试点,服务作业量剧增,大量银行、保险、风险投资开始涌入植保无人飞机市场,年,我国载荷5升以上的农用无人机保有量已达台,超过日本位居世界 ;植保作业面积从年的不足10万亩增长至年的万亩;农用无人机生产企业从年的不足10家增至年的余家,无人机农业领域应用产值达5亿元。农用无人机产品覆盖单旋翼、多旋翼、油动、电动等品种,已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兴高新技术产业,具备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力。

(2)灌溉技术与装备方向研究进展

世界淡水资源日益紧缺,而人类对粮食的需求也不断上升,淡水资源已经成为农业发展和世界粮食供应的安全威胁。要破解耕地面积有限、淡水资源紧缺和世界粮食需求上涨之间的难题,发展节水灌溉成为关键。节水灌溉是以 限度的用水量获得 的产量或收益,也就是 限度地提高单位灌溉水量的农作物产量和产值的灌溉措施。当前世界各国节水灌溉的主要措施包括渠道防渗、低压管灌、喷灌、微灌等。美国的有效灌溉面积为3.83亿亩,不足我国的一半,但喷灌和微灌面积却占54.4%。以色列的灌溉面积全部采用微灌和喷灌,其中微灌占了一半以上。瑞典、英国、奥地利、德国、法国、丹麦、匈牙利、捷克、罗马尼亚等国家,喷灌和微灌面积占灌溉面积的比例都达到了80%以上。近20年来,全世界的微灌面积以平均每年33%的速度增长,总面积已达到5万亩。其中以色列、美国、法国、澳大利亚、南非、约旦、塞浦路斯等国微灌面积占灌溉面积的比例超过了5%;美国微灌面积达万亩,占世界总面积的27.9%;近10年间,印度微灌面积增加了3.72倍。我国微灌面积仅占灌溉面积的0.5%左右,已落后于与我国在水资源、人口、土地面积和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相类似的印度。低压管道输水在国外也很受重视,美国有近一半的大型灌区实现了输水管道化;日本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一半以上的新建农田输水网实现了管道化。在旧灌区改造中,加拿大的伯塔灌区、澳大利亚的伦马克灌区都将原有的渠系改建为地下输水管道。

①喷灌在国际范围内的应用呈持续增长趋势。

国际灌排委员会(ICID)31个成员国的喷灌面积已逾3亿亩,占这些国家总灌溉面积的12%。我国的喷灌面积目前已超过0万亩,占有效灌溉面积的4.7%,也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的标志和重要组成部分。“十五”期间,依托国家“”等重大项目,在喷灌系统及新型管材管件与量配水关键设备及产品方面,开发出全射流系列喷头、高效低能耗轻小型移动式喷灌机组、智能化大型自走式喷灌机组等一批适合中国国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重大节水产品与设备,国产设备市场占有率由30%提高到50%,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但是由于我国在这一领域起步较晚,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在理论研究和技术水平上仍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无论从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还是与国际 技术的差距来看,喷灌技术在我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②微喷技术应用范围日益扩大,水肥一体化需求迫切。

目前有关低能耗低压滴灌技术与设备、以太阳能和风能等为动力提水的微灌技术、深埋地下滴灌技术及微灌系统信息化、自动化与智能化技术与产品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微灌技术领域







































哪家白癜风医院治疗好
丹芪偏瘫胶囊零售价格元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a.com/btdl/1908.html

蒙ICP备2023004182号-1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