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
耶路
撒冷
哭墙、圆顶清真寺、圣墓教堂等圣地就像器官,由各个血管连接,千年来维系着古城的生命。
以色列是世界的“十字路口”,而耶路撒冷处在这个“路口”的圆心。
这座触动了太多人神经的旧城究竟多大?其实,它的面积只有一平方公里。从酒店一路步行,穿过现代化的街道,旧城的一角就这么显露出来。当时那种感觉,不亚于儿时 次透过车窗看见龙蟠在燕山之上的长城,是一种无法用语言形容、直击心灵最深处的震撼。
?小明爱旅行
和老北京城一样,耶路撒冷旧城外围也有数座城门,功能也不尽相同。我每天必经的雅法门,直对着地中海的雅法港,无论是来此圣战的十字*,还是朝觐的教徒,都会走此门。大卫塔就在雅法门入口处,相传这是由古以色列国大卫王所建,后来被证实只是一座普通的防御*事设施。但这里提供了旧城内为数不多的制高点,可以一览耶路撒冷全景,其中最显眼的建筑,就是圆顶清真寺,它的金色圆顶如鹤立鸡群。
为了避开人流,我一早就来到圆顶清真寺。穆斯林相信,先知穆罕穆德就是从这里“夜行登霄”,见到了真主安拉,这也是耶路撒冷成为伊斯兰教圣城的原因。清晨的圆顶清真寺安静肃穆,与一墙之隔的热闹世界形成极大反差。一个老大爷在清扫着本已很亮的地面,三五游客来来往往,很难让人相信就在几周前,这里爆发了阿拉伯人和以色列*警今年以来 规模的冲突。
耶路撒冷是谁的?这个世界难题也许会一直争议下去,但对于犹太民族来说,旧城内的一堵墙,就是他们的全部。穿过熙熙攘攘的市井小道,眼前豁然开朗,在一座如足球场大小的广场上,身着传统犹太服装的人们只有一个目的地——广场尽头的那堵墙。
这就是旧城内的西墙,但它还有更为人熟知的名字——哭墙。几千年前,犹太民族为了赞美造物主,先后在耶路撒冷中心位置建造了恢宏的圣殿。 座圣殿被古巴比伦尼布甲尼撒大帝所毁,几百年后犹太人在原址重建了第二圣殿,最终也被罗马人所毁,只留下圣殿西侧的一堵墙,也就是如今的哭墙。
虽然犹太人历经艰辛重返家园,但圣殿已无可能重建,因为早在近千年前,穆斯林在其原址上修建了前面提到的圆顶清真寺。今天的犹太人,每日来到这里,面对哭墙,或低声诵读经文,或抽泣寄托哀思。这里,依旧是他们的精神圣殿。
多年前,罗马人还没有烧毁犹太第二圣殿时,耶路撒冷是什么样子呢?以色列博物馆用微缩景观所呈现的那时的耶路撒冷与现在大体一样。除了修建了几座教堂、清真寺,耶路撒冷旧城在过去的年,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
?小明爱旅行
看过年前的耶路撒冷,激起了我的好奇心,决定换个视角再看古城,于是开车来到了城北的橄榄山。这座山有太多故事,大多与耶稣有关,但我好奇的是为何橄榄山上有大片墓地?护栏和墓碑上的大卫星,表明埋葬于此的都是犹太人,而正对着墓地下方,是耶路撒冷旧城中 被封死的门——金门。更令人惊诧的是,在金门前方也是一大片墓地,墓碑上的星月和阿拉伯文字,说明这是穆斯林的墓地。难道这里的人也讲风水?为何金门要被封闭起来?
犹太人认为当末日来临,弥赛亚(救世主)将从橄榄山上下来,引领所有犹太人通过金门进入耶路撒冷,重建第三圣殿,并接受末日审判。因此犹太人选择将墓地建在橄榄山上,希望在弥赛亚降临之日复活,并接受审判进入天国。在奥斯曼帝国统治耶路撒冷期间,苏莱曼大帝听到了这个说法后恐惧至极,不仅下令用砖砌死正对着橄榄山的金门,还在门前设立了穆斯林墓地,防止弥赛亚的进入。之后千年中,每一次的末日谣言,无论是年的千禧末日、年的末日预言,都有来自全世界不同国籍、民族的人在橄榄山下支帐篷,期待弥赛亚的到来。
除了犹太教和伊斯兰教,基督教同样认为耶路撒冷是他们的圣地,皆因耶稣在此经历了受难、复活和升天。在旧城西北角,当年耶稣被罗马人审判、身背十字架游街、最终蒙难的各个地点都被标注出来,每年都有大量基督徒来到此地,背负着十字架,重走这段“苦路”。在“苦路”的尽头,也就是耶稣遇难的地方,如今是城内 的基督教堂——圣墓教堂,顾名思义,这里也是耶稣坟墓所在地。当然,根据《圣经》,耶稣最终在此复活并升天,所以只有空的墓穴。在圣墓教堂入口处的一块石头,相传上面放置过耶稣的遗体、浸透了耶稣的血,引来全世界教徒的顶礼膜拜。
旧城内的构造就像人体,错综复杂的街巷就是密布的血管,不看导航很容易迷路。哭墙、圆顶清真寺、圣墓教堂、东正大教堂等圣地就像器官,由各个血管连接,千年来维系着古城的生命。在旧城内,不同信仰的人们平和地生活,巷子里的阿拉伯店铺散发出浓郁的香料味,给人异域特有的遐想;理发馆里,一个小朋友指着墙上张贴的C罗的海报,想要与自己偶像同款的发型;包裹着头巾的穆斯林妇女拎着刚买的蔬菜,打算为家人做顿大餐;全副武装的以色列国防*和犹太拉比唠着家常……世界的确很大,生活真的很小。
伯利恒
去年,我曾经在柏林墙的遗迹下感叹;而眼前,一堵高墙横跨在伯利恒城中,这就是 的“巴以隔离墙”。
在距离耶路撒冷20多公里外,有座叫伯利恒的城市,那里是巴勒斯坦人现在的家。
从旧城的大马士革门坐上公交,出城后沿着蜿蜒的山路大约行驶40分钟,就到了伯利恒。入城处持枪的以色列国防*、警戒杆上鲜红的“以色列牌照车辆禁止入内”标示,告诉所有人这里是巴勒斯坦。一个与以色列“捆绑”一起,却又无比矛盾的国家。
伯利恒目前是巴勒斯坦人口最多的城市,但它也是基督教的圣地,耶稣在多年前出生在这座城市的一座马槽内,城中的圣诞教堂就是建在当年的马槽上方。如今的伯利恒是座彻头彻尾的阿拉伯城市,嘈杂的叫卖、烤肉的香气飘散在蜿蜒的小巷中。以阿拉法特为首的巴解组织领导人和主要成员的照片墙矗立在城中,就在距离以色列几公里的地方。
去年,我曾经在柏林墙的遗迹下感叹;而眼前,一堵高墙横跨在伯利恒城中,这就是 的“巴以隔离墙”。墙上涂鸦的作者来自世界各地,通过夸张的画作呼唤着和平,但开车经过我身旁的年轻人一句句刺耳的辱骂,又让和平的希望很渺茫。
回耶路撒冷的路上,有两件事给我极大的触动。搜索公交线路时,发现距离我多米处就有直接回酒店的公交,走过去才发现,公交站在隔离墙外的以色列境内,真的是“近在眼前又远在天边”;第二件事,在回耶路撒冷的大巴车上,一驶出巴勒斯坦,就有荷枪实弹的国防*上车,进行安全检查,精神高度紧张,大有就连巴勒斯坦的空气也不能带回以色列之势。
特拉
维夫
越深入特拉维夫这个城市,越有一种不真实感……也许这就是马尔克斯所描述的魔幻现实主义的真实写照吧。
耶路撒冷是以色列和犹太人在过去几千年中毫无争议的首都,但以色列*府机关、各国使馆、国际公司驻以总部却不在耶路撒冷,而在50公里外,地中海畔的特拉维夫。
特拉维夫全称特拉维夫-雅法。这座年轻的城市在一百多年前还只是渔村,后来迁居到此的犹太人无法忍受雅法阿拉伯房东的高房租,转而在其北面建设了全新的居民区。移民特有的干劲儿和犹太人固有的危机感,让特拉维夫的规模在几十年内就远超雅法。
雅法是全世界最古老的港口,几千年来,无论是罗马帝国入境、十字*东征还是教徒朝圣,都先在雅法港登陆,然后挺进耶路撒冷。雅法老城保存完好,羊肠小道皆以星座命名,老城制高点是背靠地中海的圣彼得教堂,风景宜人。
发
再来说特拉维夫,这里和我印象中所有的中东城市都不一样,漫长的海岸线上林立着摩天大楼,看起来和迈阿密并无二致。相比之前在法国尼斯,意大利斯佩齐亚、那不勒斯,西班牙巴塞罗那所见的地中海,特拉维夫的海虽然没有丰富的色彩,但清澈见底,反而更加迷人。
特拉维夫市内比较有名的就是包豪斯建筑群。 次看到包豪斯这个词,是好多年前在一本杂志上,大体就是简约和美观的融合,苹果手机从设计到包装就是典型的包豪斯风格,早年来到特拉维夫的德国犹太移民将这种风格带来,所以当年的居住区就成了如今的建筑群。
离包豪斯建筑群不远是特拉维夫市*厅,市*厅前的广场是令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人共同悲伤的地方。年11月4日,以色列总理拉宾在这个广场遇刺身亡。而之前几年内,正是拉宾和阿拉法特的共同推动,让巴以看到和平曙光,这两位也被同时授予诺贝尔和平奖。在当天演讲结束后,一位以色列……对!就是以色列青年,对着拉宾连开数枪,这个行刺者的诉求是拒绝与阿拉伯人和解。此后的事大家都知道,巴以和平进程随着拉宾遇刺放缓,过去十几年右翼利库德集团连续赢得大选,巴以关系降至冰点。
越深入特拉维夫这个城市,越有一种不真实感,这种感觉是源于过去十天在以色列的经历。实在难以想象,衣着时尚的以色列青年,伴着特拉维夫海边夜店播放的震耳欲聋的当红金曲,彻夜狂欢。而重兵把守、嘈杂贫瘠的巴以隔离墙巴勒斯坦一侧,就在不到一百公里外……也许这就是马尔克斯所描述的魔幻现实主义的真实写照吧。
往期回顾
圣地寻迹穿越历史与现实
以色列、约旦自驾游记(上)
9-17游记
文字:刘思藤
编辑:付怡宁
审校:刘燕*吴*蒋唯
关心车消费|关心车生活小孩得白癜风怎么办北京治白癜风哪家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a.com/btdl/1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