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勒斯坦

内外压力下法国屈服了,1943年11月2


前言

这些迫害并不限于对个人。詹马耳强行征兵,征募牲口,强征谷物以维持部队需要,砍伐树木用作列车和宿营的燃料。接着,协约国封锁.海岸线,禁止了食物、衣服和医药品的输入。物价随着飞涨。在这个时候,本地历史上 次使用了土耳其纸币。少数人通过逢迎当局、走私以及其他不法行为,大发横财,但绝大部分人则苦不堪言。

黎巴嫩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变革

年底全国面临着饥荒。德鲁兹人逃命于哈乌兰。无父无母的孤儿流离失所飘泊在沙漠之中,让贝多因人把他们带走。贝鲁特美国大学一教授所写的见证报告,用下面的话概括了当时的情景:

“那些没有逃到内地去觅食的人们,加入了城市中人数有增无已的乞丐群中。在乞丐当中,有的人还有些精力在街头徘徊,敲门求乞,在垃圾堆里反复搜索,捡拾破烂。另外一些人躺在路旁,伸出两手,身体消瘦,声音微弱。还有一些人,包括婴儿在内,只能通过他们的双眼来示意。到年整个下层阶级社会实际上被消灭掉,而为中层阶级所取代。”整个国土成为病菌的乐园。蚊子传播着疟疾,苍蝇传播着伤寒病,虱子传播着斑疹伤寒,老鼠传播着腺鼠疫。据估计,黎巴嫩四十二万人口中致死者达十万人。如果没有旅外侨民和美国近东救济会这样的慈善机关的援助,会有更多的人死亡。近东救济会在战后(—年)期间一直进行着救济工作。它的专门任务是救济黎巴嫩和叙利亚两地区中来自土耳其的亚美尼亚难民。据信,它共花费了一亿美元,使一千二百五十万人得到供养,六百万人得到援助,十三万六千人受到教育。

当年9月阿连比将*率领从埃及开来的协约国*队,在胡赛因国王之子费萨尔的阿拉伯部队支持之下,横扫巴勒斯坦并为占领黎巴嫩和叙利亚打开了通路的时候,永远解除苦难的曙光就出现了。10月7日法国海*的一个分队在贝鲁特登陆,使法国取得了优先权。多格河口留下的两块英、法文碑铭就是为着纪念这个历史事件的。月底,费萨尔同英国*队一起进入大马士革。年4月圣雷谟(意大利)会议决定把黎巴嫩和叙利亚共同委任法国统治,把巴勒斯坦和伊拉克分别委任英国统治。四个月后土耳其签署了色佛尔(法国)条约,放弃委任统治地区的一切权利并承认这些地区的新让予。两年后委任统治条例在伦敦签字,正式确定在国际联盟的保护下法国同黎巴嫩的新关系。

一般说来黎巴嫩人赞成新的安排,但叙利亚人坚持立即实现完全独立。他们对威尔逊总统在年凡尔赛和平会议上所发表的自决原则和英法两国年11月7日关于占领巴勒斯坦、黎巴嫩、叙利亚的宣言看得很认真。宣言说,占领的目的在于建立“由本国人民创设和选择的民族*府”。于是,年大马士革的叙利亚议会立费萨尔为国王,并拒绝承认委任统治。7月24日,在城外的一次战斗中法国*队镇压了叙利亚的抵抗。费萨尔逃走,旋被英国立为伊拉克国王。

委任统治是国际关系上的一种新发明,它的创立应归功于南非的史末资将*和威尔逊总统。按照委任统治条例,黎巴嫩和叙利亚被认为属于甲级并列入同一个文件之中。当时任命一个高级专员兼管这两个国家。构成这一级的基础的原则见国际联盟盟约第22条:“前属奥斯曼帝国之各民族其发展已达可以暂认为独立国之程度,唯仍须由受委任国予以行*之指导及援助,至其能自立之时为止。对于该受委任国之选择,应首先考虑各该民族之愿望。”

事实上只有美国派出一个委员会去调查“各该民族之愿望。”它的报告(一直没有正式发表)确信叙利亚人是坚决反对委任统治的。但在黎巴嫩,大多数人赞成委托法国统治并要求建立一个从提尔到特里波利的大黎巴嫩,脱离叙利亚而独立。

委任统治条文在原则上承认黎巴嫩和叙利亚的独立,但没有说怎样实现这一目的。它对委任统治的时间没有定出明确的期限,对人民具有充分行使自治权的能力也没有定出衡量的标准。它甚至把枝节的事情都一律交给受委任国处理。条款中有一条规定废除治外法权。另一条规定法文和阿拉伯文同为官方语言,但保持阿文作为国民教育的工具。整个文件表明它是在仓促之中轻率拟成的。二十条条款中,只有专门处理古物的一条才得到详细剖析,分成八款,占全部条文六分之一的篇幅。

但是比条文更为重要的,是它的实施。法国派来的头三个高级专员都是在大战中立了功勋的将*,他们主要就是凭着这种功勋而出任现职的。他们的部队大部分是塞内加尔人。他们的助手主要是从管理殖民事务的官员中调来的。他们所知道的 统治方法就是大家所熟知的那一套。然而不仅新形势要求有新的手腕,而且这个国家在经济、社会、*治和文化各方面都具有新的深度,这更需要有高明的手腕。

在一连串迅速更迭的专员中, 个专员是马恩河的英雄和战胜叙利亚*队的古罗将*。年9月1日他发表了下列雄辩的历史性宣言:

在这些代表你们国家的力量并继续成为信义与自由的坚强堡垒的雄伟山岳的脚下,在这个曾经看到腓尼基、希腊和罗马的三层桨战船的富于传说的海滨上,现在幸运地为你们带来了伟大而悠久的友谊的保证和法兰西亲善的祝福……我以法兰西共和国*府的名义,庄严地向光荣、兴隆的大黎巴嫩致敬。

于是大黎巴嫩再生了。地理上和历史上属于黎巴嫩的地区再度结合起来。由于增加了比加、沿海平原以及它们的城市,国家变得更有活力,但也产生了新问题。全国面积几乎增加一倍。它的人口原以基督教徒占多数,突然扩大一半左右(二十万人),新增加的人口以十叶派及其他文化水平较低的穆斯林占多数。年全国人口估计为四十一万四千八百人,其中三十二万九千四百八十二人是基督徒。年人口达到六十二万八千八百六十三人,其中约有十五万人住在贝鲁特,三万人住在特里波利,一万三千人住在西顿。在国土面积方面有所得,在团结方面则有所失。不平衡状态至今仍然存在,并继续成为问题。

受委任国只有从头做起。它的任务就是要建立并发展那些负责公安与审判、卫生与教育以及公共工程的行*、立法和司法机关。管理新国家并确定其边界的临时宪法公布出来了。黎巴嫩过去没有国民教育制度,这时它建立了一种完全限于初等教育的制度。关于民事诉讼程序的新法规也开始实施了。原奥斯曼帝国的市*法于年被废除而由新法取而代之,后者允许大约一百二十个城市和乡村实行地方自治。交通工具改善了。贝鲁特港也得到重修;它自—年由一家法国公司建成以后少一直没有修理过。

年5月23日黎巴嫩宣告成为共和国,这就达到了历史上另一个新的里程碑。它用杉木树为标记的旗帜为国旗。共和国接受了一部几经修改、搁置、重订、至今实际上仍然有效的宪法。宪法规定设置一个民选的总统和议会。它没有规定国教及国家元首所信奉的宗教,但指明议会议员按各教派人数的比例分配。涉及私人关系的事务由基督教或伊斯兰教当局审理。可是,总统由马龙派担任、总理由逊尼派担任、议长由十叶派担任已成为共和国的传统,这个传统一直没有改变。

历任总统中最初两个人是高级专员提名的。议会选出的 任总统是义蒂(-年)。这时,法国的统治成为间接的,通过所谓顾问来加以控制。年义蒂和高级专员商定了一项二十五年友好同盟条约,承认黎巴嫩独立,应许它参加国际联盟,但法国人仍掌握外交和**大权。如果当时巴黎的议会批准这项法黎条约的话,它会在黎巴嫩人取得独立的道路上树立一个新里程碑。可是这个条约没有得到法国*府的批准。两国之间的关系开始恶化。不满的呼声加大了。人们抱怨,委任统治下的自治程度还小于委任统治前时期。法国热衷于保持它自己的地位而不是训练人民去学会自治。民族主义感情和民族 们都受到压抑。受委任国所关心的是*治和行*管理,而不注意开发国家资源和改善它的经济。

恢复蚕丝业的尝试有气无力,没有成功。改进旅游业务也做的不够。通货受贬值法郎的束缚。在义蒂执*之前,法国对被委任统治的黎巴嫩比对叙利亚在经济和教育方面更为关心,因此黎巴嫩不象它的被委任统治的邻国那样不安定。它大概得到更有利的照顾。在叙利亚,民族主义运动有着长足的和坚定的进展。那里,早在年7月,示威、罢工和暴动就已发展为公开叛乱。哈乌兰的德鲁兹派首先发难,叛乱席卷了整个叙利亚,持续达两年之久。对于这种局面,除了晚近重新合并的南部地区的穆斯林以外,黎巴嫩人甚至没有任何反应。这时叙利亚提出了收复在年并入黎巴嫩的那些土地的要求。

但是还有更大的严重问题。年,国际的地平线上乌云密布。世界面临着第二次大战。9月9日高级专员皮奥中止实施黎巴嫩宪法,解散议会,限制总统的权力,并在黎巴嫩和叙利亚宣布戒严令。第二年夏天,当法国向德国投降,维希的降敌*府取代巴黎的*府时,皮奥及近东联*的法国总司令宣布效忠维希,反对戴高乐将*所组织的自由法国。戴高乐拒绝投降,主张继续战斗。皮奥和法国总司令方面的这种举动使英国在埃及、巴勒斯坦和伊拉克的地位陷于困境,而且它进一步危及了整个战局。年6月,英*在自由法国部队的协助下,赶走维希和轴心国的*队,并占领了黎巴嫩与叙利亚。

戴高乐任命卡特罗将*为统治委任统治地区的总特派员并指挥近东各国的*队。年11月26日卡特罗以他的*府和盟国的名义宣告委任统治结束,黎巴嫩及其姐妹国叙利亚取得“独立自主”。英国立即承认这两个共和国。美国也马上指派了一个外交代表和总领事。随着宪*生活的恢复,年黎巴嫩当选的议会议员都具有明显的民族主义倾向。议会选举受过法国教育的马龙教派律师、曾任*府要职的比沙拉·库里为共和国总统并批准曾被詹马耳帕夏判处“永远流放”的亲阿拉伯的逊尼派 苏勒为总理。议会接着着手删去宪法中一切提到法国作为受委任国的地方以及被认为不符合新形势的一切条款。法国总特派员感到黎巴嫩当局态度强硬,就中止实施宪法,逮捕库里总统、他的总理及其他内阁成员,把他们流放到拉史亚城堡。他宣布戒严令并施行严格的检查。

在一年中几乎法国人所有的重要权力和职务都移交给本国人。年2月共和国为参加拟议中的联合国创造条件,名义上向徳日宣战。在贝鲁特北边河口的古老岩石上刻有一篇铭文,它记载着:

“年12月31日,在共和国总统比沙拉·库里谢赫阁下的任期中,一切外国*队从黎巴嫩国土上全部撤退完毕。”

结语:

年群众愤怒到了顶点。暴动、示威和罢工蔓延各地。憎恨的风暴席卷阿拉伯各国。住在美国和其他地方的黎巴嫩侨民向他们的*府提出严厉的抗议。在内外压力的交加下,法国屈服了。11月21日,那些被放逐的*府首脑经过十一天的拘禁之后胜利归来。第二天合法*府恢复原位,宪法体制重新开始执行。这一天现在作为独立日,全国放假庆祝。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a.com/btdl/10406.html

蒙ICP备2023004182号-1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