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印度经典喜剧片《三傻大闹宝莱坞》在中国上映,这部影射印度社会现实,让人看了笑中带泪,赢得了国人的一致好评,其网上评分一度高达9.5,彻底征服了中国观众的心。
在电影的末尾,主角兰彻在隐居多年后和好友再次重逢,但是在这个感人场面里出现了让国人难以理解的画面:
主角兰彻成为村学的校长,他身处一群小孩子之中摆弄模型,而这些孩子都是标准*种人长相,跟印度人在一起显得非常突兀。
“难道印度也有*种人吗?”
印度确实有*种人,影片里兰彻所在的位置是克什米尔地区的班公湖畔,这片地区叫作“拉达克”,是克什米尔的“佛国”。
拉达克本地居民和藏族是同胞,历史上曾被清朝统治过。作为一部印度电影,《三傻》 在克什米尔地区结尾,有印度人自己的民族感情凝聚在其中。
有媒体曾比喻:“克什米尔,就是印度人心里的台湾岛。”
在如今基本和平的世界上,有几个国家的边境是最危险的,如叙以边境、埃厄边境、朝韩边境、还有印巴的克什米尔边境。
克什米尔地区是印度独立后 的心病,印巴两国围绕这里打了多次战争,双方均不肯退让,直到今天还时不时擦枪走火。
那么,英国人在年让印度分裂时,克什米尔地区为什么既不归印度,也不归巴基斯坦?这里有什么特殊的价值,让印巴*牵梦绕,不惜大打出手?
未来的克什米尔地区,又将何去何从呢?
一、克什米尔:一片鸟不拉屎的“宝地”
克什米尔位于印度和中国的边境线西部,处于中国、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的交界,是西藏高原向南亚次大陆的过渡点。
历史上的克什米尔仅指克什米尔河谷,后来这一名称扩大到吉尔吉特、查谟、巴尔蒂斯坦、拉达克等地区。
而如今的克什米尔地区总面积17万平方公里,人口刚过万,放在欧洲也是个中等国家。
在古代梵文里,“克什米尔”是“水枯之地”的意思,当地基本都是山地和高原,平均海拔高达米,生存环境很恶劣。
当地只有克什米尔河谷地区有农业发展,这里也是当地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万人生活在这小小的平方公里。
如果只看其地理条件,克什米尔除了自然风景优美外,其他地方实在乏善可陈,不能放牧也无法大规模耕种,90%地区是鸟不拉屎的无人区。
正因如此,克什米尔在古代的存在感不高,很多民族路过这里,但顶多在山谷和交通要道上建立小镇,从未把这里当做心脏地区。
但因为克什米尔是中亚草原和青藏高原通向印度的大门,10世纪以后,当地成为多民族多宗教的混合地带,藏传佛教、伊斯兰教、印度教、锡克教在这里共同生存。
四面八方的任何*权只要强大起来,都会占领这个南下大门,蒙古帝国、莫卧儿帝国、大清帝国、大英帝国都在这里建立过统治。
至于后来争夺克什米尔最激烈的印度人,在当地的存在感反而不高。
在近几个世纪,随着英国人的北进,克什米尔被重新纳入了“英属印度”的版图,但它是作为“土邦”自愿加入英联邦的,拥有自主权。
当地的土邦国王是印度教徒,但这片地区90%是穆斯林,还有部分佛教徒、锡克教徒,印度教文化在这里的存在感也不高。
但在20世纪中期,当印度和巴基斯坦即将独立时,印度人对克什米尔却展现出极大的热情,为了争夺这片“宝地”,和穆斯林国家巴基斯坦打得你死我活。
二、印度和巴基斯坦分裂,克什米尔突然成“香饽饽”
二战时期,因为法国早早投降,英国人自身难保,大英帝国靠着殖民地在苦苦支撑。
这期间,英国后院着火,中东伊拉克、叙利亚、巴勒斯坦有德国人煽动的叛乱,英国花了好大力气才压下去。
而印度是英国 最肥的奶牛,养活着大英帝国的*府,印度如果倒戈奔向德国,英国就彻底完了。
所以在二战期间,英国面对印度的甘地等人领导的独立运动,采取温和的安抚*策,允诺在二战结束后让其独立。不然以大英帝国以前的习惯,造反的印度人会被全部拉去“炮决”。
但说起印度独立建国,这在印度历史上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儿。
长期以来,“印度”不能算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地理概念。
这片土地上有伊斯兰教、印度教、佛教、锡克教信仰,有几百个小国家并存,几亿人说着几百种语言,除了北方的平原地区外,全印度从没有一个统一的*权。
随着近代的民族主义思想发展,印度人才渐渐启蒙,把印度教信徒当做一个整体——大家都是印度人,印度国大*是他们的代表。
与此同时,印度的穆斯林也团结了起来,他们和印度教徒界限分明,也组成了一个*叫“全印度穆斯林联盟”,争取穆斯林的权力。
二战时期的印度总督叫蒙巴顿,他 在调停印度独立问题时,发现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简直有如仇人,绝不对彼此分享权力。
蒙巴顿决定用“分治”原则,让印度双方各自独立,印度人的国家叫印度联邦,印度的穆斯林则独立建国,取名“巴基斯坦”。
印度基本继承了大英帝国在印度的全部统治版图,多个独立的“土邦”明面上可以独立选择加入何方。
但是在印度监督下,99%的土邦并入印度,只有克什米尔和海得拉巴两个大土邦想独立。
这两个土邦都是穆斯林地区,海得拉巴是印度 大土邦,当时国富民强,国王阿里汗想自己建国, 被尼赫鲁快单斩乱麻,派兵占领。
克什米尔的情况稍有不同,这片西北的贫瘠土地几乎全是穆斯林,但是当地国王是印度教徒,他想加入印度,国民却不同意。
在年,克什米尔就因为归属问题爆发了宗教大屠杀,先是印度教徒屠杀了20多万穆斯林,后来是穆斯林反扑,屠杀了十几万印度教徒,杀得克什米尔血流成河。
看着穆斯林从巴基斯坦源源不断涌来,克什米尔国王辛格吓得*飞魄散,赶紧给印度*府写信,要求印度派兵保护自己和印度教徒。
印度 尼赫鲁收到来信后眉飞色舞,辛格的要求是给了印度堂堂正正占领克什米尔的机会。
此外,尼赫鲁认为刚独立的印度也需要“一战立威”,震慑巴基斯坦和其他蠢蠢欲动的邦国。
可以说, 次围绕克什米尔爆发的印巴战争,是印巴之间的一次“面子之战”。
虽然历史上把年当做 次印巴战争的开始,但其实在年秋天,印度正规*就已经进入克什米尔,和当地的穆斯林部落游击队开战。
在40年代末的南亚次大陆,印度正规*可是“百战之师”,这些部队很多都打过二战,基层指挥官大多毕业于英国*校,素质相当之高。
年底,印度正规*在克什米尔攻城略地,穆斯林游击战士在坦克和大炮的硬派进攻下节节败退。
到了次年春天,印度*队已经打到了西巴基斯坦家门口,前锋距离巴基斯坦国境不到30公里,巴基斯坦 真纳这才急了,派出正规*入克什米尔参战。
年春天到年春天,在克什米尔的崇山峻岭当中,4万印度士兵和5万巴基斯坦士兵杀得血肉模糊。
在宗教狂热和爱国热情的催动下,两*经常在民间搞大屠杀,搞得克什米尔人心惶惶。
而且印巴*队经常打出 式的战斗,包括把坦克运上喜马拉雅山脉对轰导致雪崩,以及在海拔多米的山峰上拼刺刀等等。
到了年春天,刚成立不久的联合国下令两国停战,印度和巴基斯坦这才鸣金收兵,印度伤亡近人,巴基斯坦则付出近万人的伤亡。
联合国要求两国*队脱离接触,然后让克什米尔进行全民投票,选择加入哪方。
但是印巴两国都不执行联合国的决议,分别派兵占领了克什米尔:
印度占领拉达克、克什米尔谷地、拉谟地区,占当地面积的55%,人口约万。
巴基斯坦占领吉尔吉特和巴尔蒂斯坦,占当地面积45%,人口仅万。
印巴*队在克什米尔建立了一条蜿蜒的*事分界线,后来又围绕着这片土地打了第二次印巴战争。
三、印巴都不松手口,克什米尔分裂已成定局
次印巴战争,印度和巴基斯坦围绕克什米尔打了两年,付出上万人伤亡,但其实这次冲突的意外性比较大。
如果不是当地发生宗教仇杀,可能这仗都打不起来。
而在 次印巴战争打完之后,克什米尔这个地方的重要性再次被放大了,印巴双方从国家战略出发,都对这里产生了十二分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a.com/btdl/10326.html